分享

奇哉“豆沙”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5-05
奇哉“豆沙”
吴道富
  吴道富  

  本文说的豆沙当非食品,而是一历史古镇之名。它位于川滇交界之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境内。唐称“豆沙”为石门关,相传元朝曾派叫窦勺的彝族将领守关,他用自已名字改名为“窦勺关”,因与当地方言豆沙谐音,久而久之“豆沙关”便传称至今了。其得名还真有点奇趣。

  豆沙关自古即是中原与云南边疆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因其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滇川要道,成为古时由川入滇的第一道险关。其关隘建筑始建于隋,以前有一尺二寸厚的两扇大门,一旦关上,门杠一顶,中原与边疆就此隔绝,堪称奇绝。史载,唐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就此关闭,且一关就是四十余年,到袁滋受命持节赴南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才重启石门关。关隘旁的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共122字铭文,乃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的历史华章),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历史文物。

  豆沙处在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盐巴、布匹等由川经此入滇再下缅甸、印度,而茶叶、药材、山货等则由滇经此再上川而中原大地。始通于秦的古驿道称为秦五尺道(指其宽度),豆沙现存350米(宽1.7米),石岩上留有深深浅浅的马蹄印243个(最醒目者39个,有的竟深达10多厘米),是全国五尺道中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最多的茶马古道。踏上五尺道,追梦三千年:你忍不住弯腰手抚那盛满艰辛苦难、吸干了血汗却仍冷硬沧桑的千年印痕;你不难想见纤夫身体几乎贴近地面,赤脚蹬在坚硬不平的石岩上喘喘前行的情景;你会为拼死牵着驮满货物的马匹,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马夫们心生顶礼膜拜之意……时空回转,站在五尺道,近顾远眺,益发令人惊叹:内昆铁路、水麻高速、滇川公路、朱堤水路尽收眼底,偶而还有飞机划过,真是:天然交通博物馆,奇景只应豆沙有!

  更奇的还是豆沙的人。2006年豆沙经历了近乎毁灭性的地震,然而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当地百姓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恢复重建了古风浓郁的豆沙,不但袁滋题记石刻、汉代僰人悬棺、隋代古城堡、石门关隘、回音壁等古迹名胜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新建了街巷民舍、驿站茶铺、门楼牌坊、马帮群塑,并于1988年即恢复

  旅游。豆沙的旅馆多挂“驿站”、“马店”匾牌,颇显古意,而门旁对联也多题切古镇,豪情洋溢。“一关南北锁,五道古今通”;“石门深藏百代风流,古镇迎来万千气象”;可窥一斑。豆沙人乐观向上,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埧场上男女老少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自贡市退休职工合唱团来此献艺大受追捧,四川香格里拉彩墨画研究院豆沙创作基地吸引着众多书画爱好者,古将士巡关表演常演常新……望着焕发青春的古镇,迎着古道送来的清风,我们不能不感慨豆沙人创造的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