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子简介

 网络教室 2012-05-08

曾姓始祖巫生夭,夭生阜,阜生点。太子巫的曾孙——曾点投师孔子门下,并成为高徒。孔子晚年时,曾点又举荐自己17岁的儿子曾参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代同为孔子门生,并且位列七十二贤。同时,曾参又胜其父一筹,将孔子学说的精髓总结为“忠恕”二字,加上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而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先后被封为“太子少保”(唐高宗总章元年,即公元668年)、“郕伯”(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即公元739年)、“瑕邱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武城侯”(北宋徽宗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郕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1267年)、“郕国宗圣公”(元明宗至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从此,曾子的谥号上升到了“圣”的高度,在孔门嫡传弟子中,除颜回被封为“复圣”外,只有曾参享受了“圣”的封号,别无他人。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又改封“宗圣曾子”。由于曾参在儒家学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世曾姓宗亲普遍推崇曾参为曾姓一世祖。

曾参,字子皙,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35年),享年70岁,战国初期鲁国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曾子一生都在弘扬孔子学说,著书是其方式之一。曾子一生著述颇丰,为孔子弟子之最。他名下的著作主要有四部:

一是《论语》,据专家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子发起编纂、后由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二是《曾子》,《汉书·艺文志》记载“《曾子》十八篇”,并注明“名参,孔子弟子”。三是《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四是《四书》之首《大学》,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大学》“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史记》称贤者七十七),这些嫡传弟子都配享孔庙。曲阜大成殿里孔子塑像端立于神楼正中,塑身雕龙贴金,以孔子为中心,左一为颜回、左二为子思(孔子之孙)、右一为曾子、右二为孟子,四人的彩色塑像被称为“四配”,而颜回、曾子和孟子“三圣”在孔庙外,又各自建有供奉祭祀的专庙。曾子专庙称曾子庙或宗圣庙,位于曾子故里———山东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下,宗圣殿中央供奉着曾子塑像,左配子思,右配孟子。

颜回虽是孔子的第一大弟子,但英年早逝,先故于孔子。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个传承链条中,曾子是承上启下第一人。孟子说:“鲁有圣人曰孔子,曾子学于孔子,子思学于曾子。”孔子逝世后,曾子将儒家的思想全部传给了子思,子思又传给了孟子,孟子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者,形成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曾子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忠实地承传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建树,其思想的主体部分是孝道和修身。

以孝为本是曾子思想的核心。他以“天地之间人为大”的人本思想为总纲,把孝作为“天下之大经”,由此推衍开去,他以“身是亲之遗体”为逻辑起点,以“忠”(发自内心)为内在动力,以“礼”为行为规范,以“敬”为判断标准,以“治天下”为政治目标,构建了“孝”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并在海外也产生重大影响。

修身为本是曾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他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为修身标准,就如何说话、做事、待客、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个人主张,他以学习、实践与自我反省三者相结合的修身方法,强调“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独”要求,是人们公认的修身准则,他的“冻饿而守仁”,“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气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曾子还在其它方面发展了孔子思想。在世界观上,他提出了自然天道观,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家思想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捍卫了儒家学说;在伦理道德上,他把礼仪之“礼”逐渐提升为礼貌之“礼”,由表面形式转变为发自内心,从内涵上给“礼”赋予了积极意义;在认识论上,他拓展了孔子重视实践的思想,他在学与行、言与行、知与行的关系上反复强调“行”,把孔子的学说变为可实践的学说。

曾子的政治主张是与他的孝道和修身思想紧密相连的。他从“事父可以事君”进行推衍,提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道三部曲,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他以养身为出发点,提出大学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①”八项准则(即八目),为古往今来的从政者指出了人生晋修的阶梯。

后世为了祭祀曾子,专门修建了曾庙。 

曾庙,又称曾子庙或宗圣庙,是祭祀曾参的专庙,位于山东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是一处历史悠久、碑碣林立、古柏森然、气势恢宏的古代官式建筑群。

曾庙始建于东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曾经多次毁于战火。明正统九年(1444)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当时仅有正殿、寝展、东西庑、戟门各三间。次年,又于庙右创建莱芜侯祠三间。明弘治十八年(1505),因庙制简陋,山东巡抚金洪臻请扩修,准奏后,于正德九年(1514)扩修完工。明嘉靖、隆庆年间,曾庙又两次毁于战火。明万历七年(1579),曾子六十二派孙曾承邺又请重修,当年三月动工,年底竣工。这次重修,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清顺治、康熙、乾隆、光绪等年间又多次进行修缮。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曾庙的保护,专门成立了保护机构——嘉祥县曾庙文物管理所。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十多次拨专款修缮曾庙,并修通了嘉祥通往曾庙、曾林的专用公路。2000年,曾宪梓先生为宗圣殿题写了匾额“宗圣殿”三个楷书大字。2006年初,曾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