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癣是常见的皮肤真菌病。主要见于成人,儿童少见

 wd360dov 2012-05-09
足癣是常见的皮肤真菌病。主要见于成人,儿童少见。
中医释名 祖国文献中记载的"臭田螺"、"田螺皰"与足癣类似。如《医宗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由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作,心搓至皮烂,津腥臭小觉痛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又记载:田螺皰,此证多生足掌而掌罕见。初生形如豆粒;黄跑闷胀,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
西医病因 其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中医病因
季节 夏秋重,冬春轻。
地区
人群 主要见于成人,儿童少见。手足多汗及穿胶鞋或塑料鞋者易患本病。
强度与传播 可自体传染,引起手癣、甲癣、体癣、股癣,还可传染他人,有时甚至引起全家同患,集体同患。在夏季,常可发生继发性感染,引起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小腿丹毒反覆发作后,可发生象皮腿,如不彻底治疗,可终身不愈,愈后如不采取预防措施,仍可复发。发生足癣的部位多在足趾缝,特别是小趾缝。公用物品如浴盆、浴中、拖鞋,常为传染足癣的媒介。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由脾胃两经湿热下注而成。或久居湿地,水中工作,水浆浸渍,感染湿毒所致。病久湿热化燥,伤血则肌肤失养致皮肤粗糙、干裂。经久不愈。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病初多因久居湿地或水中工作,外感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下注则双足起水疱,糜烂流水;
病久湿热燥盛,耗伤阴液,肤失濡养则皮肤肥厚干燥、破裂。
1.湿热下注
证候: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淫成片,瘙痒疼痛或有发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汗疱型、指间型,以趾间密集水疱,糜烂流水。浸淫成片,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下注则见水疱、糜烂流水;舌苔薄黄,脉滑数为湿热之征。
2.血虚风燥
证候: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不流水,舌红苔薄,脉细。
辨析:①辨证:本型多见于鳞屑角化型,以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燥邪伤阴,阴血被耗,肌肤失养则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脉细为血虚风燥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手足癣诊断标准:
1.冬轻夏重。
2.霉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3.分型:手足癣临床上大体分为4~5型,各型可单独表现,亦可混合出现。
(1)角化型:于手部大多初发于左或右手的Ⅰ~Ⅱ指间(相当“合谷”穴以下,俗称“虎口”部),局部干燥脱屑,日渐扩展漫延至第Ⅰ~Ⅱ手指端及至全部手掌,因为角化,外观光亮,掌指纹理不清,严重时掌面增厚,冬季易皲裂。足部全蹠可以角化,足跟、蹠弓部尤甚。本型一般不出现丘疹、水疱。
(2)水疱型:手掌部群集小疱,多是环形、半环形,瘙痒较重,有时发生在指间。足部则常位于足跖及足缘,群集或散发。水疱较深在,不易穿破。手足水疱发作数天后自然吸收,表面脱皮屑,但外观治愈的水疱周围可继续发生新的水疱,如此反复并扩展。
(3)丘疹鳞屑型:常见于足跟边缘及蹠弓部位。可见环形、孤形小片丘疹群,基底微红或皮色,表面脱屑。因其瘙痒,可见摩擦后的表皮剥脱。本型一般在夏暑季节活跃,秋冬以后不治“自愈”(外观似正常)。真菌培养大多是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玫瑰色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发生于手部,可见于掌心、指间。
(4)间擦型:主要见于足趾Ⅲ~Ⅳ趾间,极偶见于指间。病变部位表皮浸软色白,剥落基底红而糜烂,周边可见小丘疹。瘙痒较重,湿热条件下明显。常因摩擦脱皮而感染细菌,局部产生恶臭味。
(5)体癣型:常由水疱型、丘疹鳞屑型发展至足背及手背。手足背及边缘部有红色环形、半环形之花边,斑片周边高起,其上可见点状丘疹与水疱,中心部则低平,有时有色素加深及脱屑。多个环形斑片可以融合成大片状,类似慢性皮炎。
西医诊断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