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历造假遭辞退无缘经济补偿金

 东方必胜1001 2012-05-10
 □本报记者胡艺通讯员 马丽萍

    劳动者在工作期间被辞,本可以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却因自己“学历造假”在先导致劳动合同无效,酿成的苦果只有自己吞。近日,郑州市金水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结了这起特殊的案件。

    2011年4月,赵飞向某藏药馆提交履历时弄虚作假,摇身变成了郑州某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而成功应聘到该藏药馆策划部主管电台专题讲座,月工资4000元。双方于2011年4月30日签订一份书面劳动合同,合同中注明签订该合同的先决条件之一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的全部个人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证明、个人履历、工作经历、学历证明、个人身体健康证明等)均真实、完整、合法、有效,不存在任何的隐匿和虚假信息。后藏药馆听说赵飞学历不实,便派人到郑州某大学档案管理处查询赵飞的学历信息,经查证该校并无此人,也无赵飞入职时提交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编号,2012年2月28日,该藏药馆以赵飞履历有假、学历伪造为由解除了双方劳动关系。

    赵飞不服该藏药馆的处理决定,向郑州市金水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该藏药馆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仲裁庭审理认为,藏药馆以赵飞学历造假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合法有效,赵飞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请求依法予以驳回。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该法第八条也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本案中赵飞入职时并未如实填写个人履历表,并提供了虚假的学历证明,其做法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自订立劳动合同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其中,“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实情,诱使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本案中,赵飞向藏药馆提供伪造的郑州大学本科学历,致使该藏药馆与其签订待遇不错的劳动合同,可以认定赵飞的行为构成了欺诈,双方于2011年4月30日签订的劳动合同依法应认定为无效。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该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该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以该法第三十九条为由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