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赞鲁庄公

 汐钰文艺范 2012-05-11

  “曹刿论战”这一故事想必大家肯定是十分熟悉的吧,说的就是长勺之战的故事。然而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大多数都认为是曹刿的聪明才智以及高超的军事才能。但是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我们不能遗忘,他就是鲁庄公。今天我就要五赞鲁庄公。首先先来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曹刿,即曹沫,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谴鲍叔牙率大军讨伐鲁国。可见,这次战争又是不义之战。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冲突,看那个时代的历史,可以得出一句话:春秋无义战。在此之前,齐、鲁已经多次交战,但鲁国都是被打败。所以听到齐国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左传》中是这样描写的。当曹刿觐见鲁庄公后,庄公问曹刿:“齐强鲁弱,我们能打胜吗?”就是说问他,有没有希望取胜。但是曹刿却做出一个反常的行为。他就反问庄公:“陛下感到自己为百姓办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战胜敌人吗?”鲁庄公一听,就回答了曹刿。庄公一共说了三点。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一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二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听到鲁庄公这样的回答,曹刿也敞开心扉说出了个人的意见。他先对鲁庄公提出的第一、二个回答进行了质疑。他说:“这很好,但只靠施这些小恩小惠,百姓还不会真心实意跟陛下去作战的。”但是听到庄公第三条回答,曹刿却高兴地说:“好!真能做到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齐国一决雌雄了。” 经过这一问一答,鲁庄公十分看好曹刿。于是他就和曹刿共乘一辆车,与齐军战于长勺。史书上这样记载:“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五赞鲁庄公

曹刿为鲁庄公分析战争形势   

  于是,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了阵势。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有轻敌之心,首先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鲁庄公见状,心里十分及早,也想击鼓迎战。曹刿连忙制止,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得乱动和喧哗,擅自出战者斩。鲁军纹丝不动,齐军冲不破阵势,只好退了回去。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击鼓进攻,齐军重振精神,再次向鲁军阵地冲来,鲁阵仍岿然不动,齐军又一次退了回去。鲍叔牙见鲁军两次不出动,以为是怯阵,下令第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随着鼓声,鲁阵中杀声骤起,士兵们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丢盔卸甲,狼狈溃逃。庄公见齐军败退,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想下令立即追击。曹刿又连忙阻止,马上说说:“别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嘹望了一阵,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鲁军追杀了30余里,斩杀、俘虏了许多齐军,缴获辎重无数,全胜而回。

    接着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这样打仗。为什么这样打能打赢战争。于是,曹刿就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意思就是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却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击。”战后,鲁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立即拜曹刿为大夫。

五赞鲁庄公

曹刿在观察敌人的动作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的,长勺之战。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却不能忽略这场战争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大家往往觉得他是不值一提的。作者写他就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军事才能。

 

  对此,我却不以为然。今天我要给鲁庄公翻一下案。设想一下,假如当初鲁庄公对曹刿不予理睬的话,那么曹刿再高超的军事才能也无法得以实施,那他的思想就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而且如果他的军事思想无法得以事实,那这场战争的结果还是齐国大败吗?所以今天重读《曹刿论战》,我要对鲁庄公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他能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就当曹刿要觐见鲁庄公的时候,他的同乡曾经阻止他说,“肉食者谋之,又何以间焉?”但曹刿还是坚持自己的意愿,觐见了鲁庄公。但是如果鲁庄公如果像商纣一样的昏君,听见曹刿这种平民要见我,肯定是不见,或者是把他杀了。所以鲁庄公是广开言路,让各个等级的,各个层次的人参与他的国家讨论,目的就是为了壮大鲁国。这一点值得我赞。

 

  二赞鲁庄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面对于曹刿“肉食者鄙”的严厉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建议,如果鲁庄公像秦二世,隋炀帝等暴君,肯定是听不进的。结果肯定是一个,立马关起来,处理死刑。当时鲁庄公也完全可以杀死不识抬举的曹刿,然而鲁庄公却十分谦虚地接纳了曹刿的意见和批评。可见鲁庄公的从善如流、善于纳谏。

 

  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放得下架子。一般的君主打仗都是派武将去第一线打仗的。而鲁庄公却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并且和曹刿“与之乘,战于长勺”,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可见鲁庄公的平易近人,没有帝王的架子。与人交往十分坦诚。

 

  四赞鲁庄公用人决心坚定。在打仗的过程中,虽然一开始被齐人的击鼓给吓懵头了。但是在听取了曹刿的意见后,不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头。而且他从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自己任用的人的作战部署。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鲁庄公就是这样一个典范。所以值得赞扬。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战争一结束,鲁庄公不像一些君王立刻举行胜利大会,不举行一些庆功会。而是马上问曹刿为什么这样部署作战?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而且战争胜利了,他没有居功自傲,说自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而是立刻拜曹刿为大夫。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经过我这么一分析,鲁庄公确实是值得赞扬以及肯定的。我们在欣赏曹刿的聪明才智以及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顾全大局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鲁庄公。我们不但要学习曹刿,更加要学习鲁庄公。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