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匹夫的家国情怀,坏了肉食者的规矩,成就了庶民的胜利

 渐华 2023-06-02 发布于山东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草根战略家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精彩表现。

在曹刿的精妙规划下,3万鲁军以少敌众,大败30万齐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提到这场战役,人们大多会想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靠这策略成功削弱了齐军士气。

但战争是一系列的复杂博弈,控制擂鼓节奏既不是兵法,也难称之为计策,顶多就算是个微操。难道少打几次鼓,就让齐军士气低落,鲁军就能一个打十个了?

其实细读史料,还会发现更多疑问:

春秋时期等级森严,曹刿身为平民,是怎么就顺利见到了鲁庄公?鲁军能够以少胜多,还有没有其他战略战术?  

在实力不对等的攻守战中,守方往往拥有较少的优势。之所以能反败为胜,往往是因为其将某些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而鲁国能获胜的原因,是因为鲁庄公实施了远超时代的创新之举:全民参与。正是这样才调动了全国所有资源,发掘了草根人才,并让齐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鲁国国君鲁庄公是怎么做到这些的?曹刿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文章图片1

曹刿论战

鲁庄公的创新

曹刿之所以能够论战,离不开鲁庄公的大胆创新。

公元前684年,正月。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齐国给鲁国送来了一份开年大礼:名将鲍叔牙带着30万齐军上门“拜年”来了。

然而,鲁庄公却很淡定。

22岁的他,已经经历了太多。风浪越大,鱼越贵,怕啥?

父亲鲁桓公,杀了伯父鲁隐公后即位;父亲在到齐国修好时,又被舅舅齐襄王所杀;母亲还与舅舅有着令世人不齿的不伦之情;弟弟庆父私通他老婆不说,还与另一个弟弟叔牙互相勾结,对国君之位垂涎已久。

在这种鸡飞狗跳的斗争环境中,鲁国国君的平均寿命下滑严重。鲁庄公前两任都是被杀,他的后两任也是被杀,只有庄公能够寿终正寝。  

可见鲁庄公的心脏该是有多强大。

因为鲁庄公已经早做了打算。

一、鲁军已经败过一次

说完全没啥压力,那也不可能。

因为在一年前,鲁国已经输过齐国一场。

鲁庄公的舅舅齐襄公和自己的妹妹玩骨科不说,还杀了自己的妹夫鲁桓公。在内政领域,齐襄公同样肆意妄为,这让他收获了一大批反对者,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三人组团要杀他。公孙无知成功杀掉齐襄公并自立为君,齐国大乱。管仲护卫公子纠逃到鲁国,而鲍叔牙则保护公子小白跑到莒国。

后来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便赶紧回国,谁先到齐国谁就能够继承大位。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公子纠的谋士管仲朝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便不慌不忙地回国。没想到小白不仅没死,反而捷足先登,是为齐桓公。

但鲁庄公有点不甘心,想趁新国君立足未稳时,派军队支持公子纠去夺位子。齐桓公出兵抵御,双方战于乾时,鲁败于齐。

鲁国偷鸡不成蚀把米,从此跟齐桓公结下了梁子。

所以时隔一年,三十万齐军就打回来了。

这一仗,对于鲁庄公而言,输不起。

齐襄王对他父母的行为,已经让他承受了太多的耻辱。想帮表兄弟登基,又失败而归。如果在家门口再败给齐军一次,估计鲁庄公就啥面子都没了,连国君位子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

所以鲁庄公下了决心:即便面对强敌,也要亮剑一战。

文章图片2

一箭之仇

二、民心向背,战争关键

对鲁国而言,这是一场没有盟友的战争。

战争开始时,楚国还在南方开疆拓土,还没有插手中原的打算;晋国的大小宗正为争夺国家统治权闹得不可开交;郑、宋等国的国力仅限于自保,不敢跟齐国对着干。所以对于鲁庄公而言,求人不如求己。

在被齐国击败后,鲁庄公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由曹刿询问鲁庄公凭什么来御敌的一段话,我们可以得知一二:

1、对衣食一类的物资,鲁庄公从来不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2、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鲁庄公从不夸大数目,对上天说实话。

3、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鲁庄公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可见鲁庄公是一位开明君主,他并没有穷兵黩武。就算大战将临,他还是把重心放在内政上。

一方面,他招揽人心,缓和矛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国力提升,而这也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另一方面,他认准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紧握牢道义武器,占尽道义的优势。强者想来欺辱也没啥由头,否则强行进攻名不正言不顺,舆论谴责就够其喝一壶的。

这样,一系列举措实施后,成效就出来了。对大臣和贵族们的赏赐,让鲁庄公得到了军队中军官阶层的支持;而安抚民心,则得到了普通民众和士兵的拥护。

所以曹刿认为鲁庄公是尽到了职责,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上下一心,这便是可以拿来对齐军开战的根本。

文章图片3

兵临城下

三、草根议政,创新之举

《曹刿论战》的开头耐人寻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两国交兵,大军即将开拔。在这紧张而忙碌的节骨眼上,最多算是隐士的曹刿,为什么就能顺利见到鲁庄公?

春秋时期等级森严,比如后来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作为学术大牛,想劝谏楚王都搭不上话,还得先说服鲁班,然后通过鲁班引荐。

那么曹刿凭什么?

这便是鲁庄公的创新之举:广开言路,让全国人民想抵御强敌的办法。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鲁庄公打开这条建议献策的渠道,是很高明的:一方面可以笼络人才,得到真知灼见;另一方面也能激励起人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总比某些人平时冷漠,临时烧高香。面对国家需要,还展开要不要参与的大讨论效果要好得多。

进入朝堂后,曹刿单刀直入,也不讲什么客气,就三个字:何以战?

要知道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时代,提建议是要讲套路的,不信可以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名篇,简直是将建议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曹刿说话如此简单直接,说明有一条建言献策的绿色通道。想提建议,直接说就行。

鲁庄公宽容而明智,给了曹刿这样的草根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

可以想象,不仅仅是曹刿,当时很多人都热情满怀。

所以,到后来30万齐军真是对阵3万鲁军吗?不!那是落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

作为人才海选的佼佼者,曹刿随鲁庄公奔赴战场。

文章图片4

曹刿见鲁庄公

曹刿的疲敌之策

曹刿的击鼓理论,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疲敌之策。

它结合了心理博弈和战术打法,充分发挥己方以逸待劳的优势,生生摧垮了齐军的战斗意志,从而以弱胜强,达成了一个战胜十个的辉煌战果。

一、齐鲁两军战力对比

细细分析,鲁军虽然人数较少,但在其他方面却有一定优势。

1、齐军

将领。齐军主将是鲍叔牙,经验丰富颇得人望,但打法较为保守。

兵力。齐军拥有30万人,拥有绝对优势。

战斗力。齐军向来注重单兵战斗力,在战国时发展出齐技击这个特色兵种。

士气。齐军之前战胜过鲁军,有骄傲轻敌的心态。且齐军劳师远征,远道而来,会产生疲倦感,不利于充分发挥其实力。

战场。战场在鲁国,齐军应该对地形不太熟悉,这点处劣势。

2、鲁军

将领。鲁庄公+曹刿,鲁庄公缺乏战场经验,但国君亲征可提振士气。曹刿有计谋,但从未实战过。

兵力。鲁军在3万人左右,兵力相对较少。

战斗力。因为长期与齐军单挑,鲁军在战术和单兵战斗力上可能与齐相当,略逊于齐国。  

士气。鲁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士气较高。此外以逸待劳,做好了充分准备。

战场。战场选在了鲁国境内的长勺。这个战场选得颇为讲究:长勺位于今山东莱芜东北,所在地山峰因貌似长勺而名为杓山,旁边有条河流,两岸为丘陵,山间平地最宽处1.5公里,适合战车作战。

鲁军可以背靠杓山,利用山地抵御齐军冲击,一旦击破齐军,就能顺势将齐军赶出鲁国。

二、鲁军的机会

通过对比,可得知鲁军占据了地利。

此外,还有一个变量:战法。

如果战法得当,就能将地利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对齐军形成局部绝对优势。

而另一方,还可以让齐军充分暴露其疲劳的短板,就能削弱齐军战斗力,降低作战难度。

这,便是鲁军的机会所在。  

文章图片5

战斗力强悍的齐技击

三、曹刿的构想  

春秋时代,人们做什么都有一套规则。比如说打仗,一般来说,就是双方按顺序来几波冲锋。一方冲锋时,另一方也上一波人马对攻。因为长期都是这么打,大家就都心照不宣,各自遵守。

但曹刿不这么想。兵者,诡道也,只要打得赢就行,干嘛非要抱着老规矩不放呢?  

1、心理之疲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战斗之后,曹刿对此行为的解释是: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军大军来到鲁国,志在必得。想凭借优势兵力,一举把鲁军秒掉。

虽然长途行军有点累,但没关系,等胜利了再好好休息不迟。

但擂鼓之后,齐军却发现不对劲。

鲁军并没有像过去一样,老老实实地排队过来挨削。难道一年过去了,他们连仗都不会打了?冲上前去的齐军,不得不折返回阵地,准备发起第二次冲击。

可齐军第二次擂鼓冲锋后,发现鲁军居然还不击鼓出战。这是干啥呀?玩呢?

齐军将士纷纷咒骂如此愚蠢而不懂规矩的对手。 

连续擂鼓两次,每次齐军都绷紧神经、高度紧张。并且在战场跑来跑去,来回折腾,苦不堪言。 

不行了,这样太累了。

本来过度疲劳就是齐军的短板,现在他们已经透支了。大家感到是被鲁军耍了,烦躁、愤怒、疲倦、沮丧、不安……各种负面情绪一齐袭来,将士们都认为今天这个仗可能没法打了。

第三次擂鼓时,连老将鲍叔牙也产生了误判,认为鲁军是怯战,想让齐军冲过去将鲁军赶跑。

可就在齐军快绷不住时,鲁军突然如潮水般冲了过来。

文章图片6

长勺之战形势图

2、损失之疲

有人可能会问,齐军反正已经过去,直接冲击鲁军阵地不就好了,何必来回跑呢?  

其实齐军也尝试过,但根本就冲不动。

鲁军是背靠山地排阵。当时的战车并不是全地形车,遇到山地就只能歇菜。所以越靠近鲁军阵地,齐军的车马的战斗力就越下滑得厉害。

并且鲁军的阵形,是“阵如铁桶”,借助尖木桩、战车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弓弩兵则站在工事后面进行远程输出。

这样,齐军擂鼓冲过来一波,不仅无法攻破阵地,反倒在鲁军远程火力下损失惨重。来回冲几波后,齐军遭受士气和兵力的双重损失,隐隐显露出了败象。

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军体力充沛,阵形完整,没有遭受什么损失。这样反击一波,怎么会不胜?

文章图片7

鲁军的反击

结语:曹刿传奇的缔造者

长勺之战,以弱胜强,曹刿的击鼓理论,精妙的疲敌之策,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每当人们提及曹刿论战,总会对曹刿这个草根战略家赞誉有加。

但如果我们带上疑问,或许更有助于了解事件全貌:

这一仗,首先是鲁庄公施行德政,得到了鲁国从上到下的支持和认可,这是胜利的基础

鲁庄公创新思路,构建了完善的建言献策的渠道和程序,面向全国征集建议,让人们踊跃参与,这是胜利的保障

鲁庄公察纳雅言,对好的建议能够采纳,对建议者给予充分信任,这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这么做成效是很显著的,从鲁隐公到鲁庄公的一段时期内,鲁国与各国交战,仅败了送公子纠入齐那一次,此外四次打败宋国,两次打败齐国,一次打败卫国和燕国。鲁庄公的能力可谓有目共睹。

每逢大事,鼓励和号召百姓踊跃参与,显然鲁庄公的智慧具有某种超前性。

至于有人说曹刿是小聪明。那么面对强大敌人,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和曹刿草根的智慧,你会选哪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