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精神和言语共生”语文教育观的阐述剪辑:

 菡萏香 2012-05-11

关于“精神和言语共生”语文教育观的阐述剪辑:

(2008-04-02 16:44:11)
    语文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养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言语技能问题,而是一个人的心智活动和人文修养的综合反映。语文学习如果不顾及心智的开发,特别是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运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言语世界的拓展,同时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摘自湖北大学《中学语文》2003年第10期《教师:自己课程的创造者》一文) 

    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高中阶段,应该多去研究精神和思想注入学生灵魂骨髓的方法和过程。

    所谓思想,就是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如果说小学至初中是以言语技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即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这一学习过程的话,那么,高中阶段则必须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必须先道(精神、思想层面)后技(技巧、技能层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试想,没有了思想,你能想出些什么?想不出什么,你又能说或者写出些什么?而要在短时间内使没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体验的中学生渐进为一个有思考、有思想、有见地、有创意的人,就必须选择“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为的是集中,“研究”为的是深入。当一个学生对某个“专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步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摘自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期《语文教学的感念与回望》一文)

    要知道,浅尝辄止的“读”是“读”,深思熟虑的“读”也是“读”;高压强制的“读”是“读”,自主自愿、兴致盎然的“读”也是“读”。要使表达走出平庸和肤浅,要让思想走向丰盈而深邃,就要在“读”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思虑、琢磨、判断、追问、质疑、发现……因为“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可以说,“思”“想”是阅读到表达这个过程的接点或关键,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到思想的意趣和思考的愉悦,才可能奠定起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的坚实基础。(摘自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2期《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一文)

    概而言之,学生个体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摘自湖北大学《中学语文》2003年第10期《教师:自己课程的创造者》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