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毛钱能买啥?探秘古巴贫民的生活水平(组图)

 yyb168336 2012-05-11

三毛钱能买啥?探秘古巴贫民的生活水平(组图)


在古巴,在西波涅小镇,谈不上有什么是最美的风景,却有最美味的风景,就是一日三餐,早餐在橡树底下,晚餐在葡萄架下,就连午餐的沙拉盘,都细心装点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这样精雕细琢的生活,幸福,怎能不像是花开?


这应该是一代中国人曾经很熟悉的地方——粮店,拿着粮本,拎着口袋,换回鼓鼓一袋的大米,现在,粮店成为一个消失的名词,买米都去超市,东北大米,丝苗米,泰国香米……,但是在古巴街头,我们又看到了当年的那个景象,空荡荡的粮店,寥寥无几的选择,售货员无聊的等候着偶尔来的顾客。


古巴哈瓦那达多区,Coneito餐厅,这一天傍晚,我们从哈瓦那老城沿着马拉贡大道的海边一直散步,一个不小心,就不知不觉的走到了米拉马尔区,突然醒觉夜色已深,赶紧往回走,这一次是从贝达多区中间穿行而过,遇到了这家餐厅,都快打烊了,偌大的餐厅,除了我们,还有另外两桌。


古巴哈瓦那贝达多区La Torre 餐厅,餐厅是360度的哈瓦那全景观,这一侧是咖啡厅,面对着落日的方面,我们叫了两客侍者推荐的甜品和雪糕,典型的法国甜点,精致甜腻,就像一件艺术品,等待着这落日从金黄变成嫣红。


上面这张照片,就是这么拍出来的,抢占了一个窗户位,就能随心所欲的看尽哈瓦那一天的风云变化了。


等太阳落山之后,我们转移到了另一侧,这里是餐厅,面对着墨西哥湾和老城的方面,夜幕升起时候,灯光和海水在远处默默的流畅着,只有悠扬的音乐,这里的音乐都是古典风,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没有沙铃没有吉他没有木鼓,似乎,有一点不像在哈瓦那。


中央哈瓦那,少了许多游客,多了很多古巴人,所以隔了这么几十米总会有一家使用土比索的小食肆,每一家基本上都是只卖一种食品的,这家是炸鸡条,早就炸好的鸡条码了一袋子,不冷不热的,味道和肯德基的完全不是一码子事。


这一家面包店,在中国城附近,中午一点多的时候,大大的黄面包刚刚出炉,这种面包几乎没有味道,但还算蓬松。我们选了三角形的面包和蝴蝶型的饼,在手里掂了掂,很厚实的样子,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有点像是风干的老面馒头,这样的面包,通常在2-5个土比索左右。


古巴三明治,有着浓郁的古巴味道,什么是古巴味道,在古巴人家吃上一顿饭就知道,不同人家,那几乎一模一样的味道,就是古巴的味道,圆圆的三明治,是古巴街头上大热的小吃,巴掌大小,里面是火腿片,几根菜丝,煎蛋或是芝士,有的在现场架起个烤肉架,一把长刀挥下去,刀起肉落,热气腾腾的烤肉就塞进了面包里,看古巴美女大口大口的吃这个三明治,很有一种气势。


arroz frito,炒饭,相对于那些面包,这些炒饭色泽诱人许多,用纸盒子装着,只是吃的时候,会比较狼狈,因为它不配勺子叉子筷子,任何可以舀起炒饭的东西,如果你不想吃手抓饭的,就只能随身自备武器。


古巴,当然也有可口可乐,不过,价格是和欧洲直接接轨的,要用CUC(可兑换比索)去购买,消费者绝大多数都是游客,不过,古巴人有自己生产的可乐,“T”开头的,所以,我们叫它土可乐,可以用土比索买的土可乐。土可乐除了瓶装之外,还有散装的,貌不惊人的巨大蓝罐里装的就是土可乐,一开水龙头,可乐就哗啦啦的流畅得兴高采烈,买的人和卖的人也笑得兴高采烈。


老人打了一瓶子可乐,小心翼翼的抱着走了,在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过打酱油的经历,大人们也会感慨,一转眼啊,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不知道古巴的孩子,是不是也有与此相似的打可乐的童年记忆呢?


1个土比索的甘蔗汁,大约是人民币三毛左右。


细长的小纸筒里,是十几粒烤花生,大多数焦香酥脆,极少数有点受潮,软绵绵的,它的身影,最常见的是出现在马拉贡大道上。这1小包的价格是1个土比索。


在贝达多区的冰激凌城堡对面,有一个街心广场,和一个公交站,到了下班下课时间,这里就会汇集了等车回家的大人小孩,孩子们的喜悦都是单纯的,几粒花生,1颗水果糖,1支蛋筒冰激凌,都能让她们发自内心的微笑,想起我们物资匮乏的童年,改革开放没几年,也曾那么只为零食而快乐。


古巴人嗜甜,特别是雪糕。很长时间内,扶老携幼去冰激凌城堡吃雪糕,成为了古巴人节假日的一种休闲方式,我们去的2009年年初,冰激凌城堡歇业了,城堡的雪糕到了街头上来卖,我们也趁机享受了和当年的古巴人一样的福利,这个蛋筒雪糕,哈瓦那新城和旧城统一价格,都是1比索一个,男女老少都喜欢,没牙的


削了皮的橙子,是1个土比索2个,剖开两半,要像吃甘蔗一般,边用手挤边吮吸出果汁,这是因为古巴的橙子味道特别鲜甜,果肉纤维却多到抓狂,到了最后,剩下满口的渣,用来榨汁最好不过。


薄薄白纸卷成的三角圆筒,只有小手指大小,里面是水果硬糖,据说有菠萝、西瓜和草莓味,也是1个土比索2个,我们要了两种不同的味道,闭上眼睛来吃,一模一样的。


西波涅CASA的女主人,很是热情,今晚,我们吃龙虾哦,龙虾意粉,有了前车之鉴!我们不是很热情,女主人以为我们没有听懂,扯着我们进去看,是这个,这个就是龙虾啊!啊,有意粉啊!却是那面香喷喷的意粉让我们兴奋,女主人更郁闷。果然,这盘龙虾上来,中间的酸豆角配着意粉吃起来相当入味,而这龙虾还是和任何调料都格格不入。


古巴哈瓦那圣伊莎贝尔酒店,哈瓦那老城都是密密麻麻的老房子,几乎同等的高度,要找到一个可以眺望的地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家酒店的顶楼同样是一家餐厅,刚好面对着墨西哥湾和莫罗城堡,下午的时候,总是有人上来在阳光下看看风景,读读书,打打牌,调调情……我们,总是一边看风景,一边看人家的故事。


位于马拉贡大道上的Casa,是我们在哈瓦那住的第二家Casa,阳台斜斜的对着莫罗城堡,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每天还能就着墨西哥湾的朝阳和晨风,悠闲的吃上一顿早餐,不过因为这无敌的海景,我们之前之后住过的Casa,都是包早餐的,只有这家Casa是要单计早餐费用,价格还不便宜呢!看来渐渐走在改革开放之中,就连景色都开始没有免费的了。


西波涅小镇的早餐。


酒店的顶楼,有一家餐厅和游泳池,可以俯瞰到中央公园的东西南北,在史无载的某个下午,一杯沁凉的鸡尾酒,阳光是舞台,哈瓦那是主角,光线变化莫测,等到夕阳微醺了哈瓦那的天空,国会大厦、国家大剧院,所有的一切都急剧退后成了故事的背景,只有夕阳,舞步凌乱。


餐厅的墙壁上,哈瓦那老城,远远的压成了一幅长卷,成了餐厅美丽而别致的装饰。


相比之下,土比索的餐厅,装修到可以提供的餐单,显得有些简单到了简陋,可是,古巴人趋之若鹜。


所以,土比索餐厅,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每每到了吃饭时刻,门口就排起了长龙,等候的人早已成为了习惯,淡定,淡定,神情相当的淡定。


特立尼达街口的一家餐厅,虽然满室的阳光倾泻,明亮的色调,结着领结的侍者,餐单上却只有汉堡和橙汁、可乐供应。


而在居民区,更多的是在墙上开了一个窗洞,靠窗放着一张肉案,上面摆着几斤半肥瘦的猪肉,有时候,这个洞旁边还有一个木板,搁着些大小不一的西红柿,一堆青椒红椒,有一些有点皱巴巴的,还有两三颗卷心菜,这么简单,就是一个食杂店。


几斤半肥瘦的猪肉,10个土比索。


基于诸多的原因,古巴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古巴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去古巴之前曾听说古巴人的收入水平比较低,但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却并不大清楚。


进入海关之后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这辆“黑车”的出租司机,他告诉我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业余时间还可以开出租挣钱。我问他那份稳定的工作月收入大概是多少的时候,他说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为15个CUC,大约合15美元左右,要知道我从机场打车进市区所要付给他的车费就是15个CUC。不过,无论如何他的生活水平要远远好于只靠工资生活的人。


私人公寓的房东老太太,她每个月需要上缴给国家200CUC的税金。如果她那两居室的房子每个月最多可以给她带来1500个CUC的收入,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数据,事实上我住在她家的七八天时间里只有三天是全满的。老太太说她的儿子在政府工作,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2CUC。这个老太太去年还自费去了一趟巴西看望远嫁的女儿——在古巴能够凭自己的收入出国旅行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近几年,哈瓦那街头出现了许多这样的私人餐馆,说是餐馆不如说是出售食品的窗口更恰当。尽管已经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小餐馆,但每到饭点的时候,窗口都会排起长队。在窗口吃一顿饭并不贵(连饮料一起大约只要一到三块钱人民币的样子),但利润相当可观,尤其在市区较好的地段。当然,如果单靠工资收入的话,不大可能每天到街上吃东西,一般的古巴人还是多在家里解决吃饭的问题。


哈瓦那街头涌现出的个体私营经济已经产生了较为富裕的社会阶层,只是他们究竟富裕到什么程度,外人恐怕是难以搞清楚的。


哈瓦那最著名的咖啡馆,因为海明威曾经光顾而受到游客的青睐。不过一杯卡布奇诺6CUC的价格,以古巴人15CUC的月收入来说,恐怕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因此,这家咖啡馆的顾客只可能是来自海外的游客。


哈瓦那街头一间很小的美甲店,做一次指甲的价格竟然要10CUC。这个拿着名牌包的女士告诉我,她因为嫁给了一个德国人而移民到了欧洲。我相信本地的女孩是不大可能享受这样的服务的。


晚饭前路过一户人家,两个红薯是夫妇俩当天的晚餐。估计是妻子准备上街再买点什么而伸手向丈夫要钱,我偷偷观察了一下,丈夫钱包里其实是没几个钱的。


在古巴,既没本钱开店又没有别的生财途径的人如果有一副好嗓子的话,也可以在街头挣钱。只要紧紧地缠住外国游客并热情地演唱一番,1CUC的小费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哈瓦那街头的三轮摩托,如果有幸能拉上外国游客的话应该也可以小发一笔。


其实古巴最苦的阶层并非是街头艺人之类的没有固定收入者,反而是类似小学教师这样的拥有稳定收入的阶层。这个女孩是这所小学的老师,她毫无隐瞒地告诉我她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2CUC,而这个收入在商店里很可能只够用来买她身上穿的那件绿背心。不过,从她从容的谈吐上来看,似乎她也并不为过低的收入而感到不快或是不好意思。


画家的日子或许好过一些,他们可以拿起画笔尽情描绘哈瓦那的风情,幸运的话,一副画作可以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其他种类的艺术家似乎也是各尽所能,搞一些副业来增加收入。


在古巴大约有两种商业形式,一个是个体经营户,再一个就是国营商店。


说实话国营商店里的物价确实很低,不过商店里的货品却难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不过,即便是国营商店里的商品,舶来品价格依然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譬如说这种产自中国的酱油,一瓶要3CUC,也就是说古巴人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只够买四瓶产自中国的进口酱油。


这是国营商店里罐头的价格。


进口货在国营商店里的标价并不高,但与古巴人的月收入比起来就显得过于奢侈。


同样是国产货,本地产的酒在价格上还是有点令人望而生畏。


鞋子的价格基本上等于一个月的工资


国营商店里的面包是相当便宜的,1CUC可以买上25个。


农副产品的价格视情况而有所不同。据观察,土豆的价格是最低的,1CUC可以买25磅,这样低的价格足以保障所有的市民都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


这是古巴先富起来的代表——旅行社的导游。我参加了一个两日游,而在这两天的旅行结束之后,他收到了45CUC的小费,而我们的团仅仅是一个只有三名游客的小团,如果接了大团的话,小费的数额肯定会水涨船高。


古巴人的收入虽然不够高,但古巴人却好像有种天生的乐天像,街上的每个人几乎都带着灿烂的笑脸。尤其是遇到外国游客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很容易让你忘记他们是收入不高的一群人。


街上的孩子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追赶着各种时尚。


健身房里挥汗的场面与别的地方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


还有在街头打麻将的人们,一下子竟让我想起了成都的街景。


时髦的小伙子,对着镜头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信。


这里的人们也迷恋大海。


这里的人们也同样热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