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八】

 天宇娇子 2012-05-12

 小小网易博客 

例一为正疟,间日而发,证属痰湿久蕴,脾为所困,少阳枢机不和,故用清脾饮加减,蠲化痰湿,和解枢机。方中乌药、威灵仙为叶氏经验用药,用于正疟尤宜。
 
例二为瘅疟,但热不寒为其临床特点,患者素有伏热,津气已伤,腠理空疏,邪热伏于肤内分肉之间,热为阳邪,而平旦至日中又为阳中之阳,两阳相合,故发作有时,阳气盛则但热不寒,热炽津伤。故用甘寒生津,救阴清热之剂,以忻其热,继以归芍六味汤养血益阴善其后。
 
例三为牡疟,但寒不热,四肢厥冷。患者阳气素虚,脾为阴邪所困,寒邪久伏少阴,加之饮冷贪凉更伤其阳,阴霾益盛,宗仲景四逆汤加味,使之阳长阴消,伏邪外透。
 
例四为疟母。证由寒湿凝聚,气血留滞胸胁所致。治以消积化痞疏肝软脾之剂。乃遵《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之理,故久疟体虚,一般不用峻剂,以免伤耗气血。
 
(五十一)颤抖、震颤、
 
例一王xx、女。患者沉默,偶或呆笑,所答非所问,口唇及四肢颤抖不休,有低热,据护者说:前夜自言自语,下床走到别人床上,吵闹整晚。当归9克白芍9克远志3克钩藤15克磁石9克丹皮9克朱茯神9克龙胆草6克龙齿9克天麻9克僵蚕9克服药24剂,言语仍稀、颤抖轻微,记忆稍减退,颅神经检查阴性,四肢运动,梢不灵活,肌张力稍增强,腱反射增高。二诊:原方加玉竹9克银花9克,10剂。精神状态完全正常,言语清楚,腱反射仍有增高,上肢肌张力仍有轻度增加,并有轻度颤抖。三诊:记忆稍差,言语稍不清,一般情况佳良。龙齿12克朱茯神9克龙胆草6克珍珠母30克天麻9克全蝎3支枣仁9克白芍9克玉竹9克钩藤15克天竺黄6克当归9克银花9克10剂。四诊:睡眠欠佳,四肢感觉乏力。珍珠母30克朱茯神9克移山参3克龙齿9克生地15克全蝎5支枣仁9克钩藤9克山药9克天竺黄3克合欢皮9克10剂完全复原。
 
(姜春华医案,《中医杂志》4:56,1959)
 
例二王××,女,52岁,门诊号:77/8475,初诊日期:1977年3月10日。左手足震颤已八年。始于左上肢,以后发展至左上下肢震颤抖动,但以手指部震颤最严重。经神经科检查诊为震颤麻痹
 
(帕金森氏病),服用各种中西药未显效。症见:左手足震颤,不能自主,行动缓慢,振振摇搐,纳谷不佳,睡眠不酣,口干便坚,脉弦细,苔薄腻,质偏红。震颤麻痹者,筋之病也。肝主筋,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筋之病故属肝与血也。治拟平肝柔肝,养血熄风。生熟地各12克全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花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
 
(先煎)生黄芪12克潞党参12克制首乌12克枸杞子9克川石斛12克(先煎)怀牛膝12克单桃仁9克杜红花6克玄精石18克仙灵脾18克上方加减服至1977年6月以后,左下肢震颤已明显好转。
 
(张羹梅《临证偶拾》)
 
【评按】颤抖或震颤系指肢体肌肉跳动发抖为主的证候。多因肝血虚、肝风内动,风动则肢摇,故见颤抖或震颤。
 
例一西医诊断为亚急性脑炎,原案命题“颤抖”,治以养血潜镇,清热熄风之剂,疗效尚好。
 
例二诊为震颤麻痹,肝血虚,血不养筋则肢摇震颤,治以平肝柔肝,养血熄风,虽未痊愈,但症状明显好转,尚有参考价值。
 
(五十二)无脉症患者女性,27岁,初诊日期:1959年4月5日。患者于1957年1月间忽然右手不能活动,双足发麻,曾住院检查,发现腕部脉沉伏,右臂血压180/130毫米汞柱,服降压药后,右手逐渐能动,其他症状好转出院。1958年4月间忽然口喑不能言而心中了了,再度住院,血压同上,又服西药降压药8~9天,恢复说话而出院。嗣后经常头痛、失眠,手冷无力,不能上班工作,屡治一年来仍无少愈。西医诊断无脉症。诊其脉象左伏右沉细,舌质暗红,苔薄腻,口渴,烦躁,头痛失眠,手冷无力,右臂血压150/130毫米汞往,左臂血压不能测到,月经3~4月一潮,亦无定期。1957年结婚。未曾怀孕。先予平肝熄风,凉血降逆为治。方药:干生地12克甘菊花6克青葙子9克夏枯草9克酒白芍6克粉丹皮3克北沙参6克钩藤9克川芎3克当归4.5克川牛膝4.5克4月12日:前方连服7剂,烦躁稍减,手冷未除,乃于前方去当归、沙参,加海藻、昆布各9克借以散结软坚。连服14剂。4月26比复诊时左脉仍伏,右脉软起,舌苔仍腻,头痛差减,乃去菊花、青葙,加元参9克,以去其浮游之火,连服14剂。5月10日:前方加减共服35剂,头痛失眠,烦躁诸症悉除,而脉象仍无明显好转,拟予活血逐瘀,软坚通络之剂,缓法图治。方药如下:全当归30克川芎30克酒白芍30克苏木12克牛膝9克红花12克丹皮30克钩藤3Q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香附30克麝香0.6克上共研细未,炼蜜为丸,重9克,每服1丸,每日2丸,空腹用葱头、生姜煎汤嚼服。6月14日,病情脉象无甚变化,原方去钩藤再增疏肝通窍之品,如柴胡30克,枳壳、细辛各12克,当归加至60克,苏木加至18克,麝香加倍,蜜丸服法如前。7月19日,左脉始出,但仍沉细而涩,右脉接近平脉,夜眠又感欠安,乃于前方去柴、枳、辛、附,加行血安神之品,如丹参30克。桃仁15克,枣仁、柏子仁各30克,远志、菖蒲各15克,蜜丸服法如前。8丹23日,经期比前提早,约40天左右一潮,夜眠较安,前方去远志、菖蒲,加青木香30克以调气,蜜丸服法如前。开始半日工作。10月4日,左脉已出,仍较沉细,右脉如平,右臂血压140/90~100毫米汞柱。左臂血压仍不易测到,经来微有酸痛,前方去柏子仁、苏木,加生蒲黄、五灵脂各15克。蜜丸服法如前。11月8日:左脉已出,右脉如平,夜眠已安,右臂血压130/90~100毫米汞柱,左臂血压仍不易测到。前方去枣仁再服。以后按前方加减,曾使用过于生地、旱莲草、女贞子等。至1961年2月26日,诸症悉除,左臂血压已能测到为90/80毫米汞柱。5月2日复诊,左脉仍沉细,右脉如平,舌有薄苔,血压左臂90/70毫米汞柱,右臂95/70毫米汞柱。前方生地改熟地,加阿胶30克,砂仁15克,减麝香至0.6克。蜜丸连续再服。8月20日,右臂血压114/78、左臂100/70毫米汞柱,月经30天左右一行,症状全消,停药观察,整日上班工作。随访至1962年7月17日,患者毫无所苦,继续整日上班工作。
 
(朱颜:无脉病一例报告,《中医杂志》1:11,1963)
 
【评按】无脉症又称大动脉炎,为西医病名。是主动脉及其分枝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故又称为缩窄性大动脉炎。由于受累的动脉不同,又分为上肢无脉症、下肢无脉症、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等类型。根据其症状表现,大致属于中医“眩晕”、“脉痹”,或“厥证”范围。其病多因先天不足,脾肾两虚,或后天失调,气血两亏所致。气虚则血行不畅,阴血亏则脉道不充,运行缓慢,日久则脉道瘀滞,甚则闭塞不通,以致脉涩如丝,甚或无脉。本案属于上肢型。由于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加之虚风上扰,故见头痛、失眠;血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故手冷无力,甚而不能活动。治疗首用平肝熄风、逐瘀通络之剂。先服汤剂以求速效,待症状改善后,续以丸药长服,取其力缓持久。治疗两年余效果良好。停药随访一年,一切情况尚好,为治疗此类疑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例证。
 
(五十三)盗汗
 
例一祝xx,男,58岁。十多年来,每夜盗汗,身体强壮,面赤唇绛,脉数,相火易动,阳常举。当归9克熟地30克生地15克黄柏9克黄芩9克黄连1.5克元参9克7剂。二诊:前方服一剂盗汗即上,有咳嗽痰多,前方加黄芪9克,元参9克,7剂。三诊:阅读流泪,面仍红,因过度疲劳:有盗汗一次。当归9克熟地30克生地15克白芍9克黄芩9克黄芪9克黄连1.5克牡蛎15克望江南9克黄柏9克七剂后汗止停诊。
 
(姜春华医案,《中医杂志》4:56,1959)
 
例二张××,女,51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6日。胃中苦冷,时唾清涎,头晕心悸,口干,虚烦难眠,阖目则汗出,小溲热赤不畅,大便昨起未通。舌绛无苔,脉虚弦小数。初拟苦辛甘合化治法,取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诊治三次,加减法液汤,均未获效。3月12日,诸症如故。至此大便已5日未通,且因连续盗汗,精神更加疲惫。细辨其脉舌,脉虽小数,然重按无根;舌虽绛无苔,但滑润而不干,口虽燥,但只漱水而不欲咽。因悟此证乃系龙雷之火不安其位,虚火浮越,真火衰微。因其虚火妄动,故口干、舌绛,脉数;因其真火衰微,中土失澳,饮食水谷不化津液而成痰水为害,是以胃中苦冷,时吐清涎。盗汗不已者,脾虚营卫失调之故。头晕心悸,虚烦难眠者,一因脾失转输,精微不继:一因汗出过多,营阴不足,相火妄动。溲赤便秘者,津液内竭无以下输使然。种种见证,均由脾胃失职所致。此证此时,首重培土,尤须益火。无如病将一月,纳少汗多,不仅阳微,抑且液亏。若进辛温则伤阴,若与滋润复碍阳。拟但取和胃理脾之品,别加炮制,意在“以火益火”,又使诸药存其性而变其气,庶期温而不劫阴液,柔而不遏中阳。白术(上炒)、淮山药(炒令黄)、扁豆(炒黑)、山楂炭各9克半夏、姜炭各6克左金丸6克(送服)3月13比口吐清涎茴除,他症随减。唯大便未通。再步前法,去温涩之药,加温润之品。前方去山楂炭、姜炭,加麦门冬(炒令黄)12克、熟地炭9克。3月14日:汗敛,便通,口干,心悸并除,再按前意处方,服2剂而安。
(俞长荣:益火生土法则的认识与实践,《中医杂志》11:25,1964)
 
例三田××,男,35岁,初诊日期:1964年3月10日。春温卧床已半月,病情已转入痊愈阶段,神识已清,呛咳已减,胃纳已现增进,惟早晚体温相差甚巨,成峻峭的体温曲线,每夜仍在39℃左右,睡中大汗如浴,衣被全湿,醒后头目昏眩,困倦不支,经注射解热敛汗剂,均无效,脉数大无力,舌色红而干燥,口渴思饮。方药:当归身9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炒川连6克炒黄芩6克炒黄柏6克炙黄芪15克天花粉9克麦门冬9克麻黄根6克五味子3克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服5剂,热退汗止,继用导功散加炙芪、山药、石斛、谷芽、糯稻根等,调理数日而安,
 
(裴慎: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愈盗汗的体会,《江西医药杂志》5⑥:852,1965)
 
【评按】盗汗为常见的汗证之一。《内经》名为“寝汗”。《金匮要略》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盗汗系指入睡则汗出,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证,尤以阴虚者多见,或可因肝热、阴火所致。
 
例一证属阴虚火旺,故见盗汗。面赤、唇绛,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后加生芪、元参以助益气养阴之功,药证相符,十多年之痼疾,三诊而愈。
 
例二除合目则汗出外,兼见虚烦难眠,头晕心悸,胃中苦冷等证,因治不得法,而病情迁延。后以益火生土之法,但取和胃理气之品,加意炮制,旨在“以火益火”,又使诸药存其性而变其气,庶期温而不劫阴液,柔而不遏中阳。
 
例三为春温后继发盗汗,盖温为阳邪,缠绵不愈最易伤阴,王肯堂有“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而为盗汗之说。故用当归六黄汤滋阴液、降邪火,佐以清润敛汗之品而获良效。
 
(五十四)无汗症蒋调,男,28岁,初诊日期:1977年7月12日。患者自幼就有汗闭症,暑天烦热难忍,伴有低热,精神疲乏,口干,肢麻甚则作痛,浚多而清。历年来服中西药未效。刻诊:肌肤干燥,脉弦细而数,满舌裂纹、苔剥,体温37.4℃辨证:肺气、肺阴不足,不能宣散皮毛,汗源亦少。治法:益气养阴,清燥润肺。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玄参12克知母9克鸡苏散30克(包煎)太子参15克生地12克葛根9克山药9克桑白皮12克阿胶9克(烊冲)7月22日
 
(复诊):服前药7剂后,皮肤潮湿,有出汗感,其他诸症尽减,脉弦细不数,效不更方,洽从原法,再服7剂。服药14剂后,汗闭症痊愈,暑天炎热汗出溱溱,肌肤湿润,低烧也退。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金寿山医案,张玉萍等整理)
 
【评按】无汗症系指暑热之际饮热奔跑,阳气蒸发,当汗不汗之证。有全身无汗。半身无汗或局部无汗之别。多因肺气不足,不能宣散皮毛,汗不得出,或因心肺阴亏,汗源匮乏,无汗可发。若因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汗不得出,则属邪客为害,又当别论。本案自幼即有汗闭,病发时烦热难忍,伴有低烧,证属肺气虚不能宣散皮毛,因其肺阴不足,汗源匮乏。故为汗闭。方从清燥救肺汤化出,清燥热、补气阴以治其本,佐葛根、薄荷解肌疏表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奏效颇速。
 
(五十五)夜游症
 
例一姜××,男,42岁。病经四载,1974年因每夜外游,家人务必锁门,经治后夜游已不发作,近倾夜寐惊叫吵闹。辨证:肝火挟痰,蒙闭清窍。治法:豁痰、平肝、通窍。方药:霍香9克龙胆草2克陈胆星9克远志6克僵蚕9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竹茹9克茯苓12克代储石30克桔梗5克生紫菀5克干菖蒲5克另服白金丸90克每晚3克礞石滚痰丸45克每晨1.5克上药加减连服三个月,夜游已三年未再发,一度稍觉头晕,续服温胆汤加杞菊、真珠母、壮蛎、白芍。桑椹子等调治而释。
 
(《黄一峰医案医话集》)
 
例二xxx,男,27岁,1967年秋初诊。
 
(其母代诉)十几年来,患者不断在夜晚入睡之后,突然起床,不论冬夏都穿好衣服鞋袜,不言不语,也不开灯,便下床活动。有时扫地,有时擦擦桌椅,别人叫他,他也不答,约10~20分钟,他又脱衣而睡,次日问他,他说未曾起床,日子久了,习以为常,曾诊为梦游症。住在二楼,他一人独居一室,半夜起床后,常常先生火炉,然后开门,拿上桶担,下楼挑水,回来又把门关好,将水倒入缸里,又把铁壶灌满,放在火上,有时随即复睡,有时把水烧开(?),灌热水瓶,从未发现他吃喝过,干起活来轻手轻脚,从不碰撞。所以别人很难发觉,有时问他,仍一无所知。患者自诉,除感经常头晕,有时心烦外,别无不适。但察其神色似有萎靡,表情略呈淡漠,寡语少言,目光无神,从无癫痫发作及癔病史,历经治疗效果不著。舌边、舌尖红而少苔,脉细弦而稍数。辨证:肝阴不足,肾气上逆,火扰心神,伤阴生痰,以致魂不随神而动。治法:养血安神,清热法痰。方药:以酸枣仁汤加减。炒枣仁30克柏子仁15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12克川芎10克知母12克茯神12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朱砂末1.5克(分二次冲)水煎服,5剂。药后复诊,症脉似无改变,原方再进5剂,嘱其家人细为观察。服药10剂后,自述头晕,心烦大减,其母说,夜仍起床活动,但不外出,仍以原方稍变用量,续给5剂。服药后,据称已不每夜起床活动,但过二至三夜仍犯一次。不过时间似短,活动亦少。嘱将上方连服半月。再来复诊。又诊称:经细观察,近一周来,再未犯病,精神较前亦佳,有时还主动找人说话。遂嘱可间日服药:剂,继服10余剂,以巩固疗效。翌年夏季,其母告知患者已十月有余,未再复犯。《杨作楳,《临症录》》
 
【评按】本症系因经常夜间外出行走、操作,随后仍能入睡,毫不自觉而得名。黄一峰氏认为本症大多属于“癫痫”范畴。由于思虑太过,肝木不得疏泄,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而致。或认为系因肝阴不足,肾气上逆,火扰神明,伤阴生痰,以致魂不随神而动。夜间属阴,心神当以守舍而入睡,其所以夜间动作、行步,乃魂亦有所主,并无神昏妄动之意。例一属于前者;例二属于后者,其病机相同之处在于有“痰”。前贤有云“怪病责之于痰”,而怪病之治亦当从治痰入手。例一证属肝火挟痰,蒙蔽清窍,治以豁痰平肝通窍之剂,方用温胆汤加减,神识不清者加白金丸(自矾、郁金),痰火偏盛者加礞石滚痰丸。
 
例二源于肝阴不足,龙雷之火升腾,方用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另加龙骨牡蛎养阴镇逆安神,效果均佳。
 
三、妇产科病类医寨
 
(一)月经先期、后期
 
例一王女,平素经先期,掌心热,阴虚肝热不能藏血也。地黄12克牛膝9克山药9克萸肉9克阿胶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赤苓9克车前子12克炒续断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
 
(《章次公医案》)
 
例二李xx,女,27岁。初诊日期:1972年5月19日。主诉: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二年余。现病史:1970年底开始月经后错8、9天,色黑紫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下肢瘦软。结婚1年多未孕,测基础体温为单相型,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月经,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前屈,大小、活动均正常。苔薄白,脉细缓。辨证:血虚肾亏,下焦寒冷。治法: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9克川芎3克熟地12克覆盆12克菟丝子12克山药15克巴戟天9克荔枝核9克7月5日复诊时称:于5~6月间共服上方20剂,6月27日行经,血量增多,基础体温为双相,说明已有排卵现象,月经周期正常,量中等,色正,血块减少,无腹痛。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三陈××,女,39岁。1973年5月24日初诊。1963年起月经后期,40余天一行,经量涩少,历程三天,伴有凝块,每行经前一、二天自觉寒热,腹痛恶心。现月经逾数天未行,寒热又作,少腹疼痛,腰酸,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辨证:厥阴气滞,寒温不化,营卫不调。治法:和血调营。方药:毛柴胡4.5克小桂枝6克
 
(后入)枯黄芩6克泡吴萸4.5克北干姜4石克香藁本6克元胡索9克煮半夏9克秦当归6克(后入)川芎6克淡茯苓12克京丹参12克。次诊:服3剂后,于5月30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未见寒热,今值经行第三天,少腹微痛,舌脉如上。上方加苏梗4.5克,香附9克,服3剂后,观察三个月,经期均无寒热发作。
 
(《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评按】月经先期多热,后期多寒。热证以清热凉血为主,寒证以温经为大法。
例一月经先期,章氏抓住“掌心热”的症候特点,诊为阴虚肝热,故治以滋阴补肝法。
 
例二为月经后期,常错后八九天而经色黑紫、有血块,西医诊为无排卵性月经。刘氏诊为血虚肾亏,下焦虚寒,治以养血补肾,温暖下焦法。方治标本兼顾,最后获得月经期正常
 
(有排卵)的满意效果。
 
例三月经后期兼有寒热,少腹痛,腰酸,诊为厥阴气滞,寒湿不化,营卫不调。治以和血调营,温寒行气。其方治即滑伯仁所说的“辛散苦温血药”对经行愆期和经前、经行寒热均有良效。清·宝辉认为:用行气药于散寒方中,其效倍捷(见《医医小草》)。从例三的治效,大致可以看到这个学术理论的实践性。
 
(二)痛经
 
例一林氏,20岁。据云每月经胱,预先胸骨、乳房胀痛,胃呆作呕,纳食不进。经将至,则小腹发剧烈疼痛,面唇脱色。病已三年,经中西医诊治未效。授以行气化瘀法。当归6克白芍6克香附6克延胡6克青皮3克乌药4·5克柴胡3克川楝6克丹参9克桃仁6克牛膝6克嘱于月经前七日,服药至行经时,诸疼如失……。
 
(《刘铁庵医案》)
 
例二蔡女正值经行,骤逢拂逆,从此经少而少腹胀痛。古人谓木不条达,正对此等症候而言。全当归9克白芍9克丹参9克柴胡9克云苓12克薄荷尖3克(后下)甘草2.1克生姜3片另:五灵脂、香附、莪术、肉桂各6克研未,每服1.5克。
 
(《章次公医案》)
 
【评按】:痛经以月经前后或行经中少腹部疼痛伴有腰酸痛为主症,临床又以气滞血瘀为常见病理。另有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情况,须根据不同的病闺、病理确立治法。
 
例一为气血瘀滞,肝气郁结,治以行气化瘀疏肝法,是痛经较常见类型的一种治法。
 
例二以“木不条达”为主要病机,治以逍遥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以疏肝调经养血,另以四药研未配合治疗,有温经法瘀之功,是为章氏的经验方,此案治法对读者权衡临证用药,颇有启发。
 
(三)经闭
 
例一梁××,女,30岁,门诊号:081868初诊(1973年4月3日):患者自述婚前经候正常,婚后因病服药不慎,遂至长期经候失调,初起月经2~3月或6~7月一次,经量或多或少。从1971年5月29日起,月经停止。初以为有孕,未加治疗,后经妇检证实为闭经。曾先后用人工周期法及服中药除痰湿、活血通经之剂,均未获效。患者闭经后身体渐见肥胖,时有头疼胸闷心跳。脉细弱,舌胖苔白。辨证:精血不足,血虚经闭。治法: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方药:柏子仁丸加味。卷柏9克泽兰9克当归尾9克川续断9克淮牛膝9克熟地21克柏子仁15克水煎服3剂。
 
二诊(4月7日)。患者服药后,觉少腹微疼有经来之兆。继用前法去归尾,方药:柏子仁15克卷柏9克泽兰9克川续断12克淮牛膝12克熟地黄24克水煎服3剂。三诊
 
(4月9日)。眼前方一剂,月经已通,经色初鲜红,后浓浊,经量正常,脉转细缓,舌红苔白。月经通而经色鲜红,是挟热之象,遂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2克熟地黄24克川芎9克白芍15克丹皮9克条黄芩6克川续断9克炙甘草6克3剂。以后经前三日均服柏子仁丸以巩固,经调理数月,月经恢复正常。
 
(刘赤选:闭经,《新中医》4:23,1963)
 
例二刘x,女,29岁,门诊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5月17日。主诉:闭经半年之久。现病史:自十六岁初潮起,月经一直稀行,每年来月经1~3次,曾行人工周期治疗,停药后又闭经,现已闭经半年,结婚6年未孕。自觉胸闷不舒,烦急易怒,胃脘胀满,胃纳减少,少寐多梦,心慌气短,头晕,心烦热,口干,身体逐渐发胖,曾经妇科检查,除子宫较小外,未发现其它异常。舌质红,脉弦滑。辨证:阴虚胃燥,冲逆经闭
 
(西医诊断:
 
(1)继发性闭经。
 
(2)原发性不孕症)。治法:清胃化燥,降逆调冲。方药:栝蒌24克石斛12克栀子9克连翘9克泽兰9克丹参9克瞿麦9克篇蓄12克牛膝12克益母草12克车前子9克治疗经过:6月9日服药7剂后,症状减轻,仍有烦热口干,胸闷烦急。上方去栀子、连翘、萹蓄,加枳壳6克,元参9克,麦冬9克,当归9克,继服。6月20日服药6剂后,症状减轻,于6月18日~19日行经2天,血量极少,咖啡样色。7月3日服药7剂后,症状改善不大,仍有心烦热,胸闷,舌质红,脉弦滑兼数,方药如下。栝萎30克元参9克麦冬6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瞿麦12克车前子9克牛膝12克益母草12克栀子9克连翘9克泽兰9克丹参9克8月1日,服药后于7月19日行经6天,量仍少,诸症减轻,上方去栀子、连翘,加桃仁,红花各6克。8月30日:药后诸症消失,按月正常行经3次
 
(6月18日~19日,7月19日~23日,8月13日~20日)。唯经血量少,加用桃仁、红花后,经量逐渐增多,体胖稍减,现仍感口干、眠差,脉弦滑,舌暗红,仍以前方继服。9月5~9日行经,量较前稍增多,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三李姓,女,35岁。经闭十四周未通,服药未效,近有膨胀意,口渴喜饮,兼有鼻衄,又不似逆行势,腰酸痛楚颇剧,脉弦涩而实,姑予重剂通经。石决明(生、研,先煎)30克生鳖甲(先煎)15克生石膏(研,先煎)延胡索12克川牛膝12克旋复花(包煎)12克生储石15克大腹绒6克北细辛4石克川郁金12克桑上寄生30克威灵仙12克制乳没各9克桃杏仁泥备9克鸡内金12克生知柏各9克水煎兑无灰黄酒一杯,落水沉香(研细,冲服)1.5克,大黄(上“庶”包“虫”虫丸1粒(和入)。复诊:1剂药后,血遂攻破而潮,腹中骤爽。据云血色淡,黑块壅下,伴白色粘质,脉候实象已退,六位仍弦,予丸方调治。按原方量加一倍
 
(去黄酒,庶虫丸改为5粒),同研细末,炼蜜小丸,早晚各服6克,以橹豆衣15克煎汤分送。
 
(孔嗣伯整理:孔伯华医案,《中医杂志》8:547,1958)
 
【评按】妇女经闭,《素问》称之为“不月”、“月事不来”。临床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脾虚或血虚所致。实证以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较为多见。此外亦可因津液耗损、肾阴匮乏、肝劳血伤或风冷、火热、痰滞等因素引起,当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辨证施治。
 
例一乃经血不足、血虚经闭,治以滋养精血、调理冲任法,方用柏子仁丸
 
(《妇人良方》方)为主方,此方柏子仁、牛膝、川断有濡养调理冲任之功;泽兰、卷柏通调血脉;熟地以滋养阴血。药味虽少,而选品精当,一丝不杂,其效殊宏。例二为阴虚胃燥,治以清胃化燥,降逆调冲,后参入清血养阴、活血化瘀而获效。例三经闭三月余,腹鼓、鼻衄、渴饮,病属实证,孔氏以重剂通经,全方治重攻瘀破积,兼能平肝清热、降逆行气,证方相合,竟一剂而效。此案方师古法而立意颇新,堪为后学者研习。
 
(四)崩漏
 
例一患者宛xx,女,17岁,未婚。病历号47257
 
(广安门医院)初诊
 
(1962年8月18日):月经过多已三年,十四岁月经初潮时,参加剧烈运动,遂致月经淋沥不止,持续五个月之久。尔后又复停经五个月复来,周期40~60天,末次月经7月5已量多,下大血块,头晕目花,心慌失眠,倦怠无力,口干纳差,流血二十天时,曾服补气养血、止血之剂,出血至今已43天,仍未得止,面色苍白无神,舌苔薄、尖刺,脉细微数。辨证:劳伤气血,损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病久气血两虚,当防暴下而致气从血脱。治法:急以大补元气,固摄冲任。方药:朝鲜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6克乌梅炭6克生龙骨15克禹余粮15克赤石脂15克伏龙肝30克
 
(煎汤代水)6剂。另:河车粉9克,早晚各服1.5克。二诊
 
(8月24日):药后,次日血止,诸恙悉减,舌苔薄白,尖刺,脉细微数。药即应病,仍从前法加减。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6剂。三诊
 
(8月30日))症状日见好转,舌苔薄白,脉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阿胶12克生牡蛎15克白芍9克5剂。后以此方加减。另河车粉60克,每日早晚各服1.5克。以后月经按期来潮,色量正常,余无不适。
 
(《钱伯喧妇科医案》)
 
例二林xx,女945岁。素体虚弱,月经量较多,因操劳以致崩漏,由于中气不足,气虚而下陷所成。当以补气摄血为主,拟予补中益气汤加阿胶10克(后入),山萸肉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服五剂后,崩漏渐止,嘱其再服3剂,以竟全功。
(俞慎初: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福建中医药》1:48,1981)
 
例三王xx,女932岁。初诊日期1963年7月23日,病历号:357565。患者一年来,月经先期而至,量多,一般约隔15~20天一潮。此次经来10日未净,量多,色鲜红有血块,伴有头晕,身倦无力,胸闷心悸,两手至肘麻木,胃纳不佳,腹胀腰酸,身腰畏寒,下肢浮肿等症状,面色皓白,舌质淡,苔薄自,脉沉缓无力,经x医院取子宫内膜检查,为增殖期子宫内膜。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辨证:四肢麻木,责之血虚,乃肝不养筋所致;脾阳不能制水,故见下肢浮肿,肾之精气不足,故腰冷腰酸:真阳不足,不能温运脾土,故胃纳少;脾不统血而致血不循经,故经来量多时久。先予健脾固冲,柔肝化瘀。方药:茯苓15克白术9克山药15克砂仁4.5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白芍24克艾叶炭9克棕炭9克香附9克泽兰9克本方以茯苓、山药、白术、砂仁健脾养胃,川断、杜仲、白芍强肝肾,重用白芍24克,有柔肝敛阴之功;并予艾叶炭、棕炭以止血,香附、泽兰以收祛瘀生新之功。二诊
 
(7月26日):药后经血止,身背畏寒,全身无力,纳食有所好转,微感腰酸腰疼,腹胀,下腹有时作疼。舌质灰自,苔薄白,脉沉细缓,再以温补肾阳、养血化瘀为法。方药:当归9克白芍24克香附9克川断15克吴萸6克官桂3克社仲9克牛膝9克桃仁6克赤芍9克三诊
 
(8月16日):前方进服12剂后,四肢麻木、腰酸,身畏寒,全身无力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少腹两侧疼痛已不明显。月经周期已到,本月无经期提前现象。白带量中等,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仍以强肝肾、活血化瘀为法。当归9克赤芍12克茯苓9克香附6克坤草12克川断9克寄生12克山药12克桃仁6克8月27日:月经于8月18日来潮,周期为35天,经来五日即止,血量、颜色均属正常。经期腹胀腹痛不明显,腰酸,肢肿已消。再以前方去桃仁、坤草,加檀香1.5克,腹皮9克。9月27日:月经已过期9日尚未来潮,微有腹胀。近三日微有恶心不适,纳可,二便如常,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缓,予健脾和胃之法治之。10月15日:停经57天,恶心呕吐,尿青蛙试验阳性。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滑,乃停药观察。后经随访,于1964年5月分娩一女婴。
 
(郗霈龄治验,刘琨整理:崩漏症验案一则,《中医杂志》10:15,1964)
 
例四孙××,女,29岁,门诊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2日。近10年来月经行经日久,每次约持续15~20天,周期也不规律,先后不定
 
(问隔20~70天)。未前经为:月13日至:月28日。末次月经为2月21日,至今未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多梦,烦急,胸闷,手足心热,口干。近5个月来曾测基础体温均为单相型。某医院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舌质暗、尖红,脉弦滑。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治法:养阴清热,安冲调经。方药: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黄芩9克丹皮9克白芍9克旱莲草9克椿根白皮9克煅牡蛎24克阿胶15克侧柏炭9克治疗经过:3月13日,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已上。继服3付,于3月23日月经复来潮,行经6天,周期血量均恢复正常。测基础体温示双相型(提示已有徘卵)。持久疗效有待观察。
 
(《刘奉五妇科经验》)
 
例五姜××,女,24岁。1976年4月24日初诊。15岁月事初潮,经期及血量尚正常。半年多来,每于经净后十三、四天阴道有少量出血,色红、量不多,三天能净。平时夜卧不宁,心情易烦,上燥咽干,腰酸,带下色白如涕。诊为排卵期出血。面色潮红,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现经潮第四天。辨证:肝经郁热,热扰冲任而失于固摄。治法:清肝疏肝为主。方药:炒丹皮4.5克炒荆芥4.5克青蒿梗4.5克柴胡4.5克:炒当归6克制香附6克茜草根6克海螵蛸10克夜交藤15克忍冬藤15克淡子芩9克白芍9克5剂。嘱经净后开始服。二诊
 
(5月8日):自照原方又服5剂。夜卧已安,带下减少,少腹隐痛已瘥,面色仍潮红,上方去忍冬藤、夜交藤,加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5剂。三诊
 
(5月15日):本月未见经中期出血,心烦渐瘥,少腹偶有酸痛,入夜尚觉咽喉干燥,证系肝经郁热,久而伤阴之候。宗前法加滋养肝肾之品。青蒿梗、粉丹皮)茜草根、软柴胡各人5克全当归、杭白芍、香附各6克海螵蛸、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陈萸肉6克细生地15克5剂。五诊
 
(6月5日):本月经中期无出血,带下已除,续服逍遥丸、杞菊地黄丸以资巩固。
 
(徐荣斋治验,陈天祥整理:排卵期出血治验,《浙江中医学院报》2:47,1981)
 
例六姜姓,年42岁,生8胎,末次用人工流产手术后,月经初尚正常,四个月后,忽然行经过多,形成崩漏。持续五、六个月,淋漓不断,形瘦,心跳,失眠,腰酸,心中懊农。复刮子宫二次,崩量更多。西医认为必须切除子宫,方能止血、患者不愿,转请中医治疗。服补气益血止涩药多剂,未见功效,乃来先君处求治。所述症状,如头晕眼花,腰酸肢软,精神疲倦等,多属虚象。惟按其小腹,则坠隐作痛,切其脉则虚细而涩。先君认为久病血出甚多,固属虚亏,但其内尚有残余瘀滞未化,因此新血未能归经,前服补养固涩剂未能见效,关键即在虚中有实,遂处将军斩关汤方:熟军炭3克巴戟天9克仙鹤草18克茯神9克蒲黄炒阿胶9克黄芪4.5克炒当归9克白术4.5克生熟地各9克焦谷芽9克另用藏红花0.9克三七末0.9克上两味用红茶汁送服。甫服1剂,崩即停止,再经调理,恢复健康。
 
(朱小南整理:朱南山先生医学成就,《上海中医药杂志》8:25,1962)
 
例七王x,女,17岁。1970年1月8日初诊。月经来潮前,不慎饮冷水,致使经血不止,已三天,有大血块,浸透衣被,伴有少腹疼痛,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卧床不起。平素月经量少。处方:当归15克炮姜9克五灵脂12克蒲黄12克生地炭12克地榆炭15克白术15克仙鹤草12克百草霜12克灶心上24克水煎两遍,兑一起,一次服下。另取好墨一块,用木炭火烧红,放醋中淬后取出,将墨用水研匀,加炮姜9克,红糖少许为引,一次服下。服药1剂,墨汁一次,流血即止,腹痛也除,又服一剂而愈。
 
(《刘惠民医案》)
 
【评按】崩漏系指阴道内持续饯出血的病证。金·张洁古谓:“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沥不断也”。崩,出血量多而势急;漏,出血量少而势缓。二者在病程中可相互转化,有时也难以截然区分。临床以血热、气虚、血瘀为常见病因、病理。血热治以清热凉血为主;气虚宜补气摄血,血瘀当活血法瘀。并可根据不同的兼症,在治法上予以化裁变通。
 
例一起病因于初潮时期,因剧烈运动,冲任损伤,遂致经漏,辨证为气血虚损。钱氏以大补气血、固摄冲任为治,此属治本法。
 
例二为体弱、操劳而致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龙、牡、胶、萸以补气摄血,兼顾冲任。全方升、补、摄、固的特点相当突出。
 
例三脾肾阳虚,以脾病为标,肾病为本,初以健脾、固摄冲任为主,终以补肾温阳为法,在治疗过程中,药用加减变化颇合病机。
 
例四病已十年,除崩漏主证外,阴虚诸症明显,故治以养阴清热、安神调经为主,其中安神调经诸品,着重调肝、清热、固涩。药味精审,配伍严密。
 
例五以肝经郁热为主要矛盾,临床表现为月经中期出血,显示冲任已受热扰,故治以清肝疏肝法。全方寓丹栀逍遥散意,而药味则有较大出入,方以熟军炭为君,只用3克而无泻下作用,反能厚肠胃,并有清热法瘀、“通因通用”之妙,是为临床宝贵心得。其余诸品有补气和中止血之功,服药一剂而效。
 
例七由于经前饮冷水,致使经血不止,并有大血块。治以补血温经、法瘀止血法。疏方发挥了温、养、摄等综合疗能,并参用墨汁止血化瘀,体现了刘氏善学古人之处。
 
(五)其他月经病
 
例一裘女。初诊:阴虚血少,不能养肝,肝火上升,头昏心悸,胸闷食少,月事不调,大便艰结,舌中干黄,脉来弦数。先与调和肝胃。橹豆衣9克杭白芍9克左金丸1.5克
 
(包)炒川贝9克橘白络各3克炒枳壳4.5克嫩钩尖6克绿萼梅3克鲜柠檬9克二诊:调和肝胃,腻苔略薄,头昏心跳,食少,便坚未除。以前法加味。橹豆衣9克焦白芍9克左金丸1(克(包)江枳壳4石克炒川贝9克橘白络各3克姜汁炒竹茹9克绿萼梅3克方通草3克鲜柠檬9克三诊:调和肝胃已见效机。头昏、心跳诸恙均减,经水来临,血瘀并见;阴虚血亏之质,须防肝强肆疟,冲任不调。治以柔肝为法:当归身9克杭白芍9克牡丹皮6克橹豆衣9克醋炒柴胡2.4克栀子仁9克广郁金4.5克香附末6克炒白术6克
张赞臣整理:谢利恒先生的医学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10:16,1964)
 
例二谢,女。经停四月,代偿于口鼻而出。比来腹感胀痛,色脉皆无虚象,可攻。泽兰叶9克蓬莪术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王不留行9克紫丹参9克桃仁泥12克当归9克丹皮9克粉甘草3克大黄度虫丸12克
 
(《章次公医案》)
 
例三马某,女,17岁,未婚。初诊
 
(1972年10月5日):末次月经9月14日。15岁月经初潮,经期尚准。近数月来,每于经前一周,先有头晕头痛,同时伴有咽喉红肿疼痛,继而体温逐渐升高到39℃左右,精神极度烦躁不安,甚至神识昏迷,语无伦次;大便闭结不通,少腹拘急而痛,持续3~4天,至经净后精神症状才逐渐消失。如此者反复发作已数月。脉细弦而数,舌苔少、边尖红刺。阴虚内热,心肝之火内炽,痰火蒙蔽清窍,拟清上导下,用釜底抽薪法。生大黄9克龙胆草6克黑山栀6克木通6克生地24克玄参9克麦冬6克地骨皮6克黄芩6克竹叶9克7剂。二诊
 
(10月12日):服上方后,大使得以通畅,心肝之火由下而夺,精神上自觉轻松愉快。当此经汛将行之前,极宜预防为主,仍宗原意,佐以清肝宣窍,上下分清之。生大黄9克黄芩9克木通6克地骨皮9克生地15克玄参9克麦冬6克姜半夏6克制南星9克郁金6克菖蒲9克礞石滚痰丸12克
 
(包煎)服14剂。三诊
 
(12月28日):末次月经10月21比此次经汛落后7天而至,瘀色淡而不艳,但在经行之前,神情尚属稳定;经行期间,发热未作,神识清晰,一如常人。心肝之火已平,然腹部略有胀痛。脉仍细数,舌苔薄、质红,余热未清,当乘胜追击之。制大黄6克黄芩6克木通6克地骨皮9克生地18克麦冬6克玄参9克制南星9克郁金9克磁石18克(先煎)礞石18克(先煎)菖蒲9克7剂。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唐吉父医案,曹玲仙整理)
 
【评按】
 
例一为月经不调,兼见头昏心悸,大便艰结,由阴虚血少不能养肝,肝火上升所致;谢氏治重调和肝胃,见效后以调摄冲任、柔肝养血为洽。全案在选药和治疗层次方面均颇可取。特别是在调和肝胃中选用柠檬以下气和胃,是为药疗、食疗相结合的治法。
 
例二倒经
 
(或称“逆经”),系冲脉之气上扰,血随气上所致。洽以降逆安冲,使经循正道,这与通常所见肝经郁火或阴虚肺燥而致的逆经治法有所不同。
 
例三为经前期紧张症,由于患者每于经前一周先有头晕痛,咽肿痛,继则体温升高,患者烦躁甚,并见神昏、便秘等症,又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辨证为阴虚、心肝火炽。痰热蒙蔽清窍。由于经净即退,则与外感之邪逆传心包不同。投增液承气汤加减以养阴清热,清化痰火,清上导下,是为釜底抽薪法。前后三诊,治则大致未变,复诊时加用礞石滚痰丸,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疗效,是为唐氏在立方遣药方面心思活泼之处。
 
(六)带下
 
例一余××,女,32岁,搬运工人。初诊日期:1975年5月21日。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胃纳差,口淡,睡眠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沉滑略弦。辨证,脾肾虚损带下。治法:健脾固肾,收敛止带。方药:菟丝子2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海螵蛸15克白芷10克岗稔根3Q克4剂。5月28日二诊: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罗元恺医著选》)
 
例二王,女,37岁。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腻。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龙胆草6克黑栀9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3克黄芩4.5克青陈皮各3克茯苓12克绵茵陈15克柴胡4.5克川萆薢9克炙白鸡冠花12克三诊: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炒柴胡4石克、丹皮4.5克黑山栀9克当归9克制苍木4.5克茯苓12克炒白芍6克甘草2.4克薄荷纯梗4.5克郁金6克炙白鸡冠花12克
 
(《叶熙春医案》)
 
例三吴××,35岁,职工。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各12克,黄连1.8克、莲肉15克鸡子黄1枚5剂。嘱忌辛辣,禁房事。复诊: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克,继投六剂,所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
 
例四张x。肝燥血虚,气机失调。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赤白带下,食入乏味。舌白胖。以和中调气治之。焦白术9克旋复花4.5克生白芍9克偎木香2.4克云苓15克当归身6克生石决明18克代储石12克绿梅花3克厚杜仲12克竹茹4.5克(沉香0.9克拌炒)橘叶4.5克陈皮4.5克佛手4.5克
 
(王震诒述:王芹生先生妇科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8:21,1963)
 
例五胡某,38岁,已婚。初诊
 
(6月23日):曾生三胎,小产两次。1963年2月间第二次小产后,发热四月余未退,经医院注射抗菌素治疗无效。刻下胸闷潮热,腰酸肢楚,精力疲乏,带下似脓,有秽味,并时带红。经检查为盆腔炎。据述此次小产后即行避孕,月经三个月未来,小腹隐痛,阴道流出脓汁带有臭味,小白中亦混有血丝,口干潮热。脉细数,舌苔薄黄。辨证: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治法:养阴清热。方药:鲜生地30克红藤15克川柏9克知母9克甘草梢4.5克淮山药9克丹皮9克茯苓9克山萸肉9克椿根皮12克复诊:上方加减,自9月底至10月15日,服用半月后,潮热消失,秽带减少,尿血亦止,腹部已感轻快,惟尚感精神疲惫,大便燥结不畅,治拟健脾固肾,兼清余邪。黄芪9克白术6克陈皮6克生地12克菟丝饼9克山萸肉9克苁蓉9克黄柏9克茯苓9克白槿花9克甘草梢4.5克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朱小南医案)
 
【评按】带下有二义,一是泛指妇科病;一是指阴道经常流出较多粘腻液体的病证,即王太仆所谓“女子阴中绵绵下也”。这里所指的是后者,根据其不同的颜色,有白带、黄带、赤带等多种名目,病因以脾虚、肝郁、肾虚、湿热最为多见。
 
例一由脾肾虚所致,白带增多如水样,胃纳差,唇舌淡。用健脾固肾、收敛止带法,其中重用岗稔根,能加强收敛止带作用,为罗氏的经验用药。
 
例二为湿热带下,初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泻火化湿,次以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和营,兼清余热。方中有白鸡冠花,《孙天仁集效方》谓其善治白带,也是叶氏的经验用药。
 
例三赤带,《妇科玉尺》云:“赤带多因心火时炽不已,久而阴血渐虚,中气渐损而下赤矣”。此案兼有房室不节,肾阴不足,故治以滋阴凉血、清心安神为大法。治法的当,立方照顾亦较全面。
 
例五赤白带下,由肝燥血虚,气机失调所致。治以和中调气为主,气血兼顾。其方既治带下,又疗干呕、暖气、少腹作胀诸证。标本同治,方亦灵动。
 
例六带下似脓,小腹隐痛,腰酸肢楚,口干潮热,症属湿热内蕴,阴虚火旺
 
(西医诊为盆腔炎),治以清热养阴为主,后治以健脾固肾、清理余邪等法,对盆腔炎之属湿热型者,朱氏治法可供借鉴。
 
(七)恶阻
 
例一郭××,女,成人,已婚。病历号38817
 
(301医院)。初诊日期:1959年6月18日。现妊娠一个半月,停经30天即有泛恶呕吐,近四天加重,不能进饮食,呕吐黄水。头晕,大便干燥,舌苔薄腻,根微黄垢,脉软滑微数。辨证:肝胃气逆,痰浊不降。治法:和肝胃,降痰浊。方药:北秫米12克清半夏9克2剂。6月20日二诊:入院后,服药仍吐,心中烦热,口干且苦,但喜热饮,胃脘作痛,少腹胀坠,舌苔淡黄腻,根微垢,脉左细弦数,右滑数,病因痰湿中阻,胃浊不克下降,治以益气温中,化痰降浊。党参3克干姜3克清半夏3克三味研未,早晚各服1.5克,月艮前再加生姜汁四滴,调和徐服。、服上药后,呕吐止,诸恙渐安,以后未再服药。
 
(《钱伯煊妇科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