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思堂病例之11—纳差背后的“洋地黄中毒”

 月未圆书斋 2012-05-15

学思堂病例之11—纳差背后的“洋地黄中毒”

近日在门诊遇到一例纳差患者,经过20min的仔细侦查,终于告破。欣喜之余将诊疗过程整理出来加深对此类疾病的印象,在此和站友们分享。

这是一位76岁的男性患者,以“纳差、乏力1周,恶心、呕吐1天”来诊。患者1周前无诱因出现纳差、乏力,无头痛、头晕,无晕厥,无胸闷痛,无腹痛、腹泻等症状,当时未在意。1天前患者进餐后出现恶心、呕吐,约3次,呈胃内容物,遂由其家人陪同来就诊。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房颤病史,平素间断门诊随访治疗。对于每位老年患者的查体,一点也不敢懈怠,因为有的老年患者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主诉。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精神可,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啰音。HR66bpm,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未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莫非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双下肢无浮肿。双侧巴氏征阴性。

也许因为近期接诊“急性胃肠炎”患者太多的缘故,很多诊断就容易先入为主。也正因为很多疾病在一段时间没有接触过,临床思维逐渐就僵化了。追问病史,原来患者在进餐前有食凉物史,我首先想到了急性胃炎,当然还需鉴别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等诊断,且患者有心房颤动病史,此次出现呕吐症状,还应考虑急性脑血管疾病。在问诊、查体后,我便开出了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淀粉酶等血液生化检查及腹部B超,同时嘱其完善心电图。因为考虑到患者存在房颤,且有冠心病基础疾病,而血生化的检查需要1h之久,便嘱患者家属查完心电图便让我先看一下。很多疾病的诊疗过程往往就是如此,尤其对于门诊患者来说,我们只能挑选最有助于鉴别诊断的检查来完成。

大约20min后,患者心电图回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平均心率64bpm,ST段呈鱼钩样改变。这一特征性的心电图让我不禁想到了“洋地黄中毒”,同时也让想到了在《心电图图解速成讲授》中的这幅图片。

(心电图旁边的萨尔瓦多.达里是西班牙画家,其胡须形状如上图,该ST段表现亦称为“鱼钩样”)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很快血生化检查也回来了,结果提示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看来并不是消化系统疾病那么简单。拿着患者厚厚的门诊病历本,我立即在既往用药中寻找线索,原来患者近3个月来间断在门诊配地高辛口服,1周前因为纳差症状才停止服用。原来果然是“洋地黄中毒”惹的祸。接下来我便将病情告知家属,为患者联系收入心内科住院。后来随访,患者入院后查地高辛浓度测定为4.1nmol/l,果然高于正常范围(参考范围:0-2.0nmol/l)。

心得体会:

1.在夏季接诊患者时,尤其遇到恶心、呕吐的症状,很容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殊不知误诊误治往往在思维僵化时出现。该患者虽然有进食凉物史,但在这之前患者的纳差、乏力原因何在?岂是“急性胃炎”所能解释?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我们要想到季节多发病,还要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想到其他诊断的可能。

2.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将心电图作为常规检查来做,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在接诊该患者时,在确诊之前,我的确没有直接想到“洋地黄中毒”,但只要遵循诊疗常规,很多疾病是可以找到谜底的。就拿本例患者来说,患者既往的病历记载也为确诊提供了佐证。我们熟知的是,洋地黄治疗量和其中毒量非常接近,因此在为患者开具地高辛口服时,一定要告知患者复诊注意事项以及口服药物期间的不良反应。

3.记得在大内科轮转时,一位心衰患者总是夜间发作胸闷气急,每次值班医师给予利尿、扩冠、强心等治疗后好转。这天在查房听诊时发现患者心率慢至45bpm,翻看患者的临时医嘱,此时患者已经出现了黄视,原来值班医生每次都用西地兰进行静脉注射,几天下来终于出现了“洋地黄中毒”。再联系本病例,我们在进行诊疗时一定要注意患者平素的用药史。洋地黄类药物虽是经典老药,但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掌握不好反而延误患者的病情。

4.对于疾病做出诊断,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更是熟练进行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误治的过程。对于每位临床医生,接诊的过程就是应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学。每位患者都是一本书,其表现出来的疾病足以让我们深思其中。因此,自我提高的过程不在于接诊的数量,而是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