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一段的提示信息,再看看心电图,确实很容易就得出,这期讨论的话题是洋地黄中毒。 作者:杨明烽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提示:点击原文链接可回顾本期病例 根据第一段的提示信息,再看看心电图,确实很容易就得出,这期讨论的话题是洋地黄中毒。病例一有典型的ST-T鱼钩样改变,病例三另呈室早二联律。当然,临床诊断洋地黄中毒时,要综合分析,有无过量洋地黄摄入、有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等,黄绿视罕见,地高辛浓度测量目前开展的医院多。 末了,提醒一句,洋地黄中毒,可不一定是服用地高辛,美丽的植物洋地黄(foxglove)是不是会有意无意的被喜好草药的国人当做地黄使用,来源于蛤蟆背腺体分泌物的蟾酥和多次在网络上被“恶意”点名为有毒花卉的夹竹桃,摄入这两者也能造成洋地黄中毒的效应,再次强调,夹竹桃是要吃下去才会中毒,如果只是作为花卉,看看、闻闻、摸摸都不会有事,洋地黄和地黄是两种植物,前者可高达一米,串状花序十分美丽,已引种国内作为花卉,地黄是华北常见的杂草,低矮,两者花型有一定相似。 接下来回到具体的心电图案例。 病例一:老年女性,查体及心律缓慢 基础心律是房颤,心室率较慢,可见ST-T鱼钩样改变。查地高辛浓度,2.2 ng/ml,符合心电图所见。房颤的一个重要治疗选择是控制心室率,洋地黄类能延缓房室传导。特别是在合并慢性心衰时,很多临床医生喜欢处方地高辛。这样的处方方案,对于长期预后是否有获益,是最近一个热门话题,只可惜,严谨的临床研究,国内是如此稀缺,咱们只能引述一下人家的成果。 病例二:青年男性,昏迷 这是一个干扰项,并非洋地黄中毒。该病例,为一流浪者,被路人发现昏迷于路边而送治。测体温,35.8°C。心电图可见心动过缓,典型J(Osborn)波,显著T波倒置和QT间期延长。但从群内讨论的内容看,似乎对J波的认识不足。心电图上QRS 波与ST 段的连接点称之为J点(取自英文单词Join的第一个字母),J点从基线向上偏移幅度≥0.1mV、 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之为J波, 因首先由Osborn在研究低温实验时发现,故又称为Osborn波。因近年发现特发性室颤患者心电图可有J波,并认为这些患者反复发生室颤,甚至猝死与这种特发性J波相关,故关于J波的研究也是近年心电生理的一个热点。 病例三:老年女性,多种基础疾病,ICU监护治疗中 该病例为房颤、心衰合并冠心病,另患COPD,查地高辛浓度,4.0 ng/ml。在房颤基础心律上,可见明显的室早二联律,在此记录的后一段,可见两个连续的室性早搏图形,中间间期较长,可考虑为房室传导延缓情况下的室性逸搏,在室上激动经房室结传导激动的QRS波中,可见室内差异传导、R波递增不良,提示心室功能异常。ST-T鱼钩样改变虽不及病例一显著,但仍可见,当然此图形并非洋地黄中毒的特异性改变,心肌缺血或左心室肥厚也可以导致。 参考文献: http://ecg.bidmc./ 病例资料根据哈佛大学举办的网络心电图教程编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