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教育家》杂志第一期)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杜郎口中学以其特有的教学模式掀起了一股狂飙,成为了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面旗帜。
1997年4月,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镇初中开始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努力,2003年形成了初步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可称为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从课堂时间的安排上,教师的讲解一般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则会大于35分钟,甚至是教师基本不讲),以充分引导学生,营造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样,“三三六”模式也可称为“10+35”模式。
众所周知,新一轮课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采用“银行储蓄”式的灌输式教学,将知识简单地“投递”给学生,而只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对其起着一种引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新课改要求废止学生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在杜郎口中学,教师被迫“退居二线”,其作用仅是对学习的学习进行纠偏、点评、总结和释难。 在学生方面,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被广泛应用,且配合以“捆绑式”评价方式。通过这种措施,全班被分解为了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杜郎口中学由原来全县倒数一二名上升到前三位,一跃而成茌平县初中教育教学的“东方明珠”,充分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总的来讲,在新课改的主要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念和实际教学效果上,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都有较好的体现。这便是杜郎口中学最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然而我以为,杜郎口中学不仅把合作学习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而且也要将其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在这个领域,杜郎口中学应该还有所作为。
近年来,经过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的推介宣传,杜郎口中学引发了国内的一场“跟风热”。据悉,杜郎口中学每天门庭若市,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以为,我们不妨保一些持警惕。
杜郎口教学模式是根植于本土,经过多年的探索才最终形成的。这种“果实”,不是轻易可以“借来”的。我们搞教育科学研究,都必须要基于本校教师的积极探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将别人的研究成果简单地搬过来,很容易弄砸锅或做成“夹生饭”。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有过这种经历。领导去杜郎口中学学习归来,便大兴“杜郎口教学模式”的风潮,在初中三个年级同时展开“模仿运动”。学校本想来一场“大跃进”的革命,但在一段时间之后便发现无法搞下去,最终只得草草收场了事。
杜郎口中学成为名校,勾起了全国各校的“名校梦”。然而,名校必须要以科研本土化为前提。在这方面,杜郞口中学的经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所学校要成为名校,便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在其基础上才可能有文化输出。
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引领导教师文化。唯有这样,学校才可能有肥沃的科研土壤,让各种科研开花结果。杜郎口教学模式不是不能学,而是怎么学的问题。我以为,领会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精神和理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简单的“跟风”,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都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这个陷阱,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