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李贵同志逝世十周年。十年前,斯人离去使多少熟悉和知晓其事迹及功绩的人们无限哀痛。文人墨客著文寄托哀思,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忆李贵同志二三事》等。在田聪明的笔下,一个生活中慈祥、工作中实干,不畏困难、敢于开拓的李贵跃然纸上。
时至今日,他的名字已与“总排干”紧紧连在一起,这联系不因时空的转移而有所变化,不管是他离开我们十年、一百年还是更久远的时间,他带领下的全体巴彦淖尔人民开挖总排干的事迹,以及由此奠定下的河套灌区的今天,还有在此过程中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将永载史册。我们怀念李贵,久久地怀念,因为他留下的一切都随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脉水、一粒粮,融进每一个巴彦淖尔人的血液。
今年是李贵同志逝世十周年。近日,一篇题为《纪念李贵同志逝世十周年有感》的文章,把记者带到了陕坝镇西郊社区锦绣家园退休老干部赵增贵的家中。这位深居简出的80岁老人正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赵增贵老人对李贵同志深深的敬佩缘何而起?他说,“大挖总排干的全过程,我是参与者,见证人。其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聆听讲话
1975年春夏之交,当时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景平在杭后的旗委小礼堂参加河套地区水利现场会。针对自治区水利厅某些领导的不同意见,李贵同志在发言中讲到河套地区深淌漫灌的历史由来已久、地下水位升高,再加上山洪水的阴渗、老乌加河河道淤积、灌区有灌无排部分地段、特别是黄灌区下游盐碱化严重,列举许多数据、事实论证了大挖总排干迫在眉睫。虽然知道任务艰巨、条件艰苦,李贵同志横下一条心,“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段讲话,在现场会上迎来长时间的鼓掌。刘景平副书记也表态,赞同和支持李贵同志提出的发动全民大挖总排干的方案。
赵增贵老人当时就在礼堂的门边聆听了李贵同志的讲话。他说,李贵同志最响亮的两句话就是“碱从水里来,再从水里去”和“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
响应号召
1975年冬,李贵同志亲临现场指挥,拉开了引领河套老百姓战天斗地疏通灌区排水工程的序幕。杭后旗委的工程总指挥部设于沙海公社所属工地上。发布命令的短会后,各公社立即动员和组织群众抵达各自的工地。在旗委办工作的赵增贵负责21个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的接送。有一次指挥部只抽调到7辆陈旧的小车,接送公社书记的是辆破旧吉普。因为道路坎坷泥泞,这辆吉普半路翻车,被翻回来后继续行驶。人们为此编了一条顺口溜:“某书记跨虎骑龙,某某锁子骨跌断两根,某某玻璃渣扎下一身。”
在盟委大战总排干的号令下完成境内一、二、三排干的任务后,杭后转入常年的支斗农毛沟渠治理,组建以民兵为主体的水利专业团常抓不懈。1976年暑假期间,赵增贵作为“一个领班”带领旗委机关干部近百人到杭后境内排水工程的下游、盐碱化严重的四支公社挖排水沟,20多天吃住都在公社中学院里搭起的简易工棚内。之后,他又带领旗委机关干部骑着自行车,带着锹头箩头等工具,自备干粮,每天起早贪黑到距离陕坝15里的三道桥水利专业团参加劳动,一干又是一个多月。他还记得办公室机要员胡开泽、团委干部贾晋德、档案员郭玉英3位积极分子。胡开泽、贾晋德一锹头装满一箩头。因为他们光膀子干活儿晒得又红又黑,郭玉英叫他们“红烧肉”。
总排干疏通后,当年就对全盟农业生产带来积极效应。杭后由于处于灌区上游,见效更快更大。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吃返销粮的47个社队当年实现了自给有余。
1975年,杭后提出“苦战三年、排灌配套、农业大上”的口号。实现灌排配套后,1978年到1982年,杭后农业总产值实现了翻一番。
在常常回想李贵同志带领河套人民大战总排干的伟大创举之时,时时通过报纸电视关注着今日巴彦淖尔之发展的赵增贵老人,更以毛主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两段诗句勉励今人。
这段时间,赵增贵老人很认真地收集着报纸上有关市委弘扬“总干”精神的各类新闻报道。他认为,“总干”精神的本质,就是河套人本性、本能、本事的结晶和体现。“这种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精气神真正是我们巴彦淖尔特有的东西,肯定是明年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