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是人生第一道课题

 xjjk雅儒 2012-05-20

xjjk雅儒

死是人生第一道课题

类别:感悟生活 作者:灞陵伤别 [个人散文集] 日期:2012-5-19 7:04:47 
编者按:由亲人的相继离去,感悟生死。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殇,就是在失去有才想去珍惜,在懂得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的伤痛。
  盛夏骄阳,祖父身穿白色衬衫,右肩经常扛着一捆绿色植物。他右手托着植物,左手拿枯镰兼拉带勾,将植物牢牢稳在肩头。等走到院子的石台下,他便侧身低下右手和右肩,左手却顺势将植物扔了下去。祖母听见响声出来,看见祖父肩膀上的青色草汁,照例唠叨一番。祖父耳朵却不甚好使,似乎因疲累而懊恼地嘟囔几句,便已回屋靠在床头,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或者小憩。他背后的墙壁,因不常洗头加之常年顶靠,又未曾更换贴纸的缘故,污了十几厘米见方的一片。在污迹偏东靠上的正中位置,是一幅政府赠的万马奔腾图。图的下方,是当年我们兄弟姊妹尚小,随手涂鸦的小字。
  
  这场景历历在目,闭了眼,那屋子仿佛还在眼前晃动。但我明白,离那段过去的日子,至少已有两年之久。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祖父从除非到死、否则不丢锄头的倔强老头,变得突然苍老,提不动东西,最终卧榻病床,而后长逝;祖母也在整整一年之后,紧随祖父脚步,奔往极乐世界而去。他们在世时,我从恭顺体贴,倔强自私,直至烦不可耐,叫他们伤透了心。甚至祖父离世,片刻的悲伤之后,我亦没有觉得十分伤感。直到祖母溘然长逝,方发觉内心空落,是这样的悲悔伤恼。归家后,常自凝望他们居住的屋子,甚至到屋里查看观望,方明白他们离世带给我的伤痛和怀念,远远超乎想象。
  
  就在祖母去世那一年,接连着堂兄因意外事故离世,弃下了三十不到的妻子和只有五岁的儿子。上头花甲的老父老母,悲痛的死去活来。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来临的事实。的确,对人而言,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已进入生的倒计时段:在这世上每活一天,每长大一点,就离死的距离更近一点。死是每个人生来都要面对的事实。大约很久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大抵作家,若要真正写出深刻文章,死是第一件要考虑的事。不认清人之必死这个道理,人就无法远离是非纷扰,名利纠纷。自然,也无法看清掩盖在名利之后的人生。而作家的使命,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警醒世人。若连自身也不清明,如何能促世人看清时局,认识人生。
  
  死的无常严肃,是一道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考验。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全不顾世人诽谤或是眷念,任性自由,亦毫不留情。有手起刀落的干脆、果断和利落。亦不管你有千种理由,还是万般奈何。因而显得苛刻、冷漠、无常。但死之来临愈是随性容易,生之意义就愈是娇贵无价,值得珍而重之。
  
  从生看死,觉不出生的可贵。人很容易贪恋旅途风光,一不小心就坠入陷阱,因而耽误本应到达的前方。对他来说,想明白死,这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他往往会觉得生命长度似乎无限,不自觉就忽略了时光的步子。从死看生的人,却能发现生命长度的减少,每走一步,他必要使这一步有这一步的意义,务必要使自己以有限的生命,去取得无限的价值。
  
  珍惜。
  
  这样的字眼充满令人向往的神奇。它不论在友,在情,在亲,在己,都具备广泛意义。它也是对死亡这道课题,唯一的也是最准确的答复。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的存在在于用心二字。我想这大概同佛性是相一致的选择。佛讲究四大皆空。难道不是从死的角度来看生?唯有从死的角度出发,人才会认清,什么是最重要的,哪些又是微不足道的。而乔布斯在有生之年看清这个道理,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对自己的目标、方向,不断地进行着去芜存菁的选择、清理。随时把不必要的、可能影响前行路线的物事都清楚干净,因而保持了内心明净、干净,保证了方向的纯一专注。大约哲学家说的向死而生,也是这层意义。
  
  是坚定、专注的合二为一。他牢牢把住了死的命脉。是那样一种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执着,让死也在他的强大气势面前畏缩颤抖、战战兢兢。这样的人,不论面对生,面对死,他都泰然处之,有种泰山崩于顶而不变色的淡定。因为他做好了生这张答卷,给了死最满意的答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