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己以安人”:管理者的根本与旨归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5-20

 

《论语》中的管理之道博大而精微,一言以蔽之:“修己以安人”而已。

据《宪问》篇记载: 子路请教孔子如何做才符合“君子” 标准, 孔子认为首先要做到“修己以敬”, 修养自身以恭敬待人待事。在此基础上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养自身以安定周围的人们。还要尽可能做到“修己以安百姓”, 修养自身以安抚天下苍生,但这是唐尧虞舜这样的圣人也难以完全做到的。由此看来,“修己以安人” 不失为管理者所应担当的起码的社会责任。子路所言“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微子》), 也表明君子从政,就是要担负履行社会道义的使命。

“修己” 即“修身”,是人格的自我涵养与完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安人” 乃至“ 安百姓” 则是修己的旨归, 恰与孔子“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公冶长》) 及“近者悦,远者来” (《子路》)的政治抱负相一致。无论是“安人” 或是“安百姓”, 贵在“修己以敬”, 待人待事保持诚敬态度。若人本于修身, 一于恭敬, 则会奠定安身安人的根基。

 

管理者如何“修己”

 

下学而上达, 学以致其道。修己之道贵在“学”,需要博学、善学、乐学,“下学而上达” (《宪问》), 即学自于社会民情和实际, 通达于圣贤治世之道。修己旨在追求道义、真理, 获取天下之达道。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 认为“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勉励弟子坚定信仰, 努力学习, 矢志固守善道。在孔子看来, 君子谋求学道、行道, 不要为衣食俸禄所累;应担忧道之不明不行, 不必担忧贫穷;“学也,禄在其中矣” (《卫灵公》), 只要学道, 便可得到俸禄。子夏深受孔子影响, 认为君子不应像各种工匠那样仅限于“ 成其事” , 而应“ 学以致其道”(《子张》),通过治学和探究, 把握圣贤安人、安邦之道。子夏强调为学者须修养4种道德情操:“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即尊重贤人而态度恭敬,孝顺父母而能竭尽全力,服事国君而能尽心尽力,与朋友交而能重信义。深思而熟虑, 涵养内在品质。孔子主张从如下9个方面入手涵养为政者的内在品质: “ 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季氏》) 即是说, 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 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自己的脸色考虑是否温和,自己的容貌考虑是否谦恭, 说话时考虑自己的表达是否忠诚, 做事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 遇到疑点时考虑是否要向他人请教, 愤怒时考虑是否会后悔,见到可得到的考虑是否合乎道义。概而言之,管理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都要深思熟虑, 作出适度把握, 以免出现偏失。见贤思齐, 自省自新。孔子主张:“ 见贤思齐” , 见到贤者就向其看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见到不贤者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孔子主张“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 即以善者为师, 同时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述而》) 而忧; 曾子则主张“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 都力求人格修养日益完善。患其不能, 提升胜任力。孔子反复强调: “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卫灵公》) ; “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 (《宪问》) 管理者只可忧虑自己没有能力做出成绩, 不必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同时指出: “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 (《宪问》) 那些大言不惭的人, 不度量自己能否胜任, 往往很难做成事。孔子主张: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里仁》) 即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官职地位, 所担心的是安身立命的本领是否具备; 不必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 重要的是要有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管理者如何“安人”

 

泛爱众, 而亲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做人必有爱心, 有仁德, “泛爱众, 而亲仁” (《学而》);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只要人人克制自己, 让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就有了仁德,天下就逐步归于仁道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对待别人并能得到人们的称颂。“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由此可见仁德的价值和力量。孔子本人就是仁爱之士。马厩失火,孔子问:“伤人乎? ”不问马(《乡党》);对“始作俑者”强烈谴责:“其无后乎!” (《孟子·梁惠王上》) 因为所用之俑像人, 很不人道。

推己及人。孔子认为: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仁者” 应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想到完善他人, 自己追求通达的同时想到使他人通达;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以此作为追求仁德的方法。孔子将“恕” 视为终身奉行之言, 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实现人际和谐的一条准则, 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自己所不愿意的, 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均和而安, 修文德以来之。孔子意识到, 对于诸侯和大夫, 不怕贫穷, 而怕财富不均; 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季氏》) 因为财富均了, 就无所谓贫穷; 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 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正因如此, 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 就用礼乐教化来招致他们。他们既然来了, 就让他们安定下来。均贫富, 谋和谐,求安定, 反映了孔子的管理主张;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 则反映了孔子的管理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