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书画的时间艺术特征

 聽雨軒sjh 2012-05-20

论书画的时间艺术特征

    卡瑞尔按照空间并存和时间序列的原则,把艺术分成造型艺术、音乐和诗三种。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分成声乐、器乐和二者的综合;诗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剧诗三种。哈特曼根据审美外观的不同特点,把艺术分为知觉的(造型艺术、音乐、模拟的动作和舞蹈)和想象的(史诗、抒情诗和剧诗)。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或是从主体感受的不同官能出发,或是从艺术对象的外部形貌出发,分艺术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等)、听觉艺术(音乐等)、想象的艺术(文学),或空间艺术(如造型艺术)、时间艺术(音乐等)、时空综合艺术(如戏剧)等等。
  以上是王朝闻主编《艺术概论》一书里,关于艺术种类划分的一段阐述。此阐述从艺术对象的外部形貌出发,将艺术划分为空间艺术(造型艺术)、时间艺术(音乐等)以及时空综合艺术。
  音乐艺术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外部形貌,它的表现形式除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延续外,还离不开声音在空间介质里的振动传播,从而被听觉所感知,它的存在才得以被认可。更多论者仍然从艺术的存在形式出发,将音乐视为时间艺术。同时,造型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也离不开时间的支持。音乐对时间的要求是连续的、完整的,具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通过旋律节奏的快慢强弱,传递音乐的情感,给人以连续流畅的审美体验。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以及建筑,其创作过程则可以是断续的、零散的,其欣赏过程可以是长时间的品味,也可以是短暂的停留。欣赏的次序也因人而异,欣赏者的目光可以从作品的任何一个部位开始,而结束于任何另外一个部位。但在
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尤其是绘画中的水墨写意画与书法中的行、草书)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我们却可以窥出时间艺术的特征来。
  传统中国画以“以线造型”为其主要特征之一,在长期的对线的运用中,古代画家在技法与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线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魏晋期间,中国人物画出现第一次高峰,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家在人物造型中的用线已经趋于成熟。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里评价顾恺之绘画线条“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如春蚕吐丝、春云浮动,反映了其线条的流畅连续以及韵律之感,体现了线条给人带来的鉴赏过程中的连绵性与时间感。唐五代至北宋,人物画造型中对线的组织运用更是登峰造极,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其衣纹线条紧密连贯,疏密有致,长短匹配,前后关系明确,节奏铿锵,笔笔关联,气脉贯通,真正体现出创作过程的连贯整体与不可分割,由此衍生出中国画创作理论中的“笔笔相生”说。
  石涛以庄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经义为依托提出一画论。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焉。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在书画创作过程中,一笔可以衍生出二笔、三笔以至千万笔,最终成画。一画的基调(包括用笔的粗细、长短、干湿、浓淡、疾徐等特征),便决定了整个作品的风格基调,前一笔画的特征(除了上述特性外,尚有起承、态势等)决定了下一笔画的状态,如此笔笔生发,绵延成画。在黄宾虹山水画中,用笔用墨,有迹可循。我们分析他所画的一些山水画,可以找到起笔,然后二笔、三笔,以至更深入的笔路,从中体现出了强烈的作画过程的时间顺序。正是这清晰的笔路,起承转合,曲径通幽,引导读者进入他所营造的山水境界。
  书法比绘画有着更直接的前后顺序,因为汉字有固定的结体,笔画的起承更加明显,而且书法家为了书写的简便以及书写过程的流畅,更加充分地抒发创作情感,把字的结构与笔顺重新组合,创造了丰富的行草字法,并逐步推广,成为公认的文字符号。这样书法家在创作时就可以连贯、流畅地进行书写,使作品具有了一以贯之的气脉,在书法术语中被称为“行气”。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书法线条的轻重虚实、浓淡干湿、光滑迟涩,书法字势的俯仰向背、正侧呼应等,都被巧妙地融在这一条无形的气脉当中,使书法创作与欣赏过程随着气脉而行,轻重缓急,跌宕起伏,体现了这一过程的强烈的时间性。
  书画创作由一画始,笔笔生发,起承转合,相互关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称:此一画,收尽洪之外,即亿万万之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唯听人之握取之耳。画家之笔墨,可以“收尽洪之外”,但所有笔墨无不始于“一画”而又终于“一画”,而每一画又无不是由“一”而“不一”,由“不一”又统于“一”的结果。绘画经营讲究起承转合,此“合”即是合于“一”,此“一”既是一画之“一”,又是一统之“一”。书法用笔讲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处之“缩”与“收”,即是对起笔之“合”,即归于“一”的结果。这与时间艺术的
规律暗合:一首乐曲,第一个音符便决定了整支曲子的调,称为定调。而曲子结束时的最后一个音符又与第一音符落在同一主和弦上。中间经过高低起伏、长短强弱的节奏变化,旋而成律,由“一”而“不一”,最后归于“一”。中国传统的武术套路虽然没有被视为艺术,但却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武术的行进过程流畅、连贯、舒展,刚柔并济,阴阳互生,收势归于启势,终点回到起点,起于“一”而归于“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到草书艺术的表现力。武术套路的演练同样靠时间的延伸,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展开,也具备了时间艺术的要素,暗合了书法绘画的艺术规律。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以“气韵生动”为其追求之最高境界。书画作品中的“行气”“气脉”是“气韵”的组成部分。“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一幅作品上,就是作品的整体气氛,反映着作品的外在气质与内在精神,靠笔墨所营造的所谓“(转第101页)(接第104页)气脉”来支撑,使作品浑然一体,由一种内在精神所笼罩。绘画为自然传神写照,自然即是宇宙,绘画之“气”便是“宇宙之气”。石涛一画论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焉。”“太朴”即是宇宙,由一画所衍生出的亿万万笔墨,构成了“宇宙之气”,是一个浑然不觉的整体,而从微观上看,太朴一散,都是笔墨,一画之形现矣。中国传统音乐也以阐释天地四时为终极目标。比如作为中国古代乐器代表的古琴的制作就依据道家哲学,宗法自然。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龙凤池沼象征上山下泽,天圆地方等等,反映了艺术诠释宇宙,追求与自然相谐的目标。《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荀子·乐论》亦云:“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和”与“大齐”即是完全的统一。
  书画艺术的时间性首先反映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同时欣赏者亦可以此为着眼点对作品加以领会,这一时间过程能给创作者及欣赏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艺术家在创作之初,深思熟虑,而后成竹在胸。当其动笔之时,意在笔先,落墨着纸,一发而不可收。运笔运墨,随意流淌;点线快面,任意驱使;千军万马,乱石崩云,浑然有序。如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是技进乎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凭借对艺术乃至对自然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笔墨语言的娴熟运用,胸中包孕万象,眼前只有笔墨,完全达到忘我的境地,在构造和谐之境的同时,情感得以酣畅淋漓的宣泄。所以,创作的时间过程是艺术家完整的具有强烈心灵震撼的审美体验过程。作品体现着作者创作过程的心迹,点画之间蕴含着画家的情感起伏。欣赏者可以依着笔墨流程进入画境,同时引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实现作者、作品与欣赏者的完美交融。行草书作品有着更为完整清晰的时序空间,除了由于字法结体所导致的笔墨点画起承关系外,尚有诗词文章作为依托。诗词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意蕴与作者的心志相谐并通过笔墨点画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完成笔墨与情感的双重宣泄,同时也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时间流程。欣赏者可以文字为主线,沿着笔墨关系所形成的“行气”,从头至尾领略笔走龙蛇、点画互生、阴阳相谐的笔墨之境,同时进入诗词文章与书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充分实现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
  音乐与书画相通,时间与空间相融。不同艺术门类的相通,反映着艺术
规律与人类情感的相通。人类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语言表达人类的普遍情感。艺术之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高形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挖掘各类艺术语言的审美价值,使艺术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朝闻 《艺术概论》[M].第243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
  [2]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于安谰编《画史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0
  [3]清 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潘运告编《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