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瘾63:网瘾成因的家庭因素

 @春花秋月@ 2012-05-22

网瘾63:网瘾成因的家庭因素

(2009-06-27 10:04:31)

网瘾63:网瘾成因的家庭因素

    计划经济年代的家长们,大多对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孩子成材毫无经验。很多家长没有主动承担起对孩子心理引导和性格塑造的责任。造成孩子们心理与性格上的各种缺陷,在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压力时,感到无助和迷惑。网络世界的保护性、娱乐性和简单化使他们沉迷。
    家长们特别强调过去自己的经历和压力(如下乡、穷困等),而忘记了如今孩子们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因此也忽视了他们成长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压力。孩子们在家得不到理解,只能在网络上寻求知心人。
    很多家长虽没有忽视出现的新问题,但他们却不肯去了解和学习孩子们所处的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而是一味地想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这种不得其法的开导,只会让孩子们抗拒和反感。沉迷在网络一方面得到宣泄,另一方面可以逃避反感的现实。
    许多家长本身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巨变。他们非但无法教育孩子们去面对巨变,反而更多地向孩子们传递各种负面信息。如对新时代的抱怨、不安等。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依赖的对象和榜样。父母发出这种负面信息的话,只会起到对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催化作用,使孩子不止对未来有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和无助(父母发出无法依赖的信息)而对现实有强烈的厌恶,从而逃避到网络中去。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暴力、对色情事物感兴趣等)采取强制性禁止。这种手段虽然暂时禁止了孩子的表面错误行为,但因心理上的压抑和对错误的不理解,使孩子会寻找其他途径进行宣泄。网络正好提供了很好的发泄途径。
    许多家长在放弃家庭教育的职责后,尝试以物质来弥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使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亲子间关系冷漠、无法沟通、互不理解、互相埋怨。孩子利用网络来逃避缺乏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生活,在网上追求现实中得不到的关怀和理解。
    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物质化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关注,造成孩子事事以自我中心,同时变得软弱,这种性格使孩子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群体组织(如学校等)。而家长们又只会一味的溺爱和提供物质援助,却无法解决孩子在社会群体组织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这会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只能以物质形式宣泄,而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有强烈的厌恶感,很容易染上"网瘾"。
    很多家长都只在乎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往往付诸打骂、唠叨等行为以求收效。而对于子女的心理诉求和未来性格影响却置之不理,使孩子对家长抱有强烈的反感。恶劣的亲子关系不光容易导致  "网瘾",也使父母在预防或挽救孩子"网瘾"时,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家长放不下架子、不能转变现念,总是以家长身份压迫孩子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是以理服人。长期口服心不服的孩子自然迫切需要可以让他发泄不满的渠道。
    家长不坚强或没有耐心,急功近利。没有"教育孩子是人一生的责任"的觉悟。望子成龙心切,不够耐心去留意和培养孩子的各种长处。反而试图以简单的考试和分数系统去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有的家长甚至借此满足自己的虚荣。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助长了分数体制,另一方面则给孩子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迫使孩子逃避人生。家长的不坚强和急功近利还体现在拯救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后,家长并没有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并没有那种"救回孩子,舍我其谁"的觉悟,只是努力一下子,就觉得孩子没救了,这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而更加自暴自弃。不坚强的家长还会觉得都是外部原因的错,从而去埋怨社会、埋怨游戏等。这是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反应,只会感到厌烦、失望、无助和没安全感,反而更加想从现实中逃离。
    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或祖父母,无助时甚至会想以哭闹的手段来感化浪子回头,有时是单纯的软弱而哭闹,这是尤其不可取的,家长是孩子的依赖和榜样,家长的软弱表现只会令孩子觉得失望和不可信任,助长他们对现实的不安和恐惧,反而把他们逼得更深。
    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孩子们如何适当地娱乐。过度禁止或过度放纵,都会使孩子们娱乐时没有分寸,容易入迷。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使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很失败。很多孩子都不坚强,没自信,面对问题时总是显得软弱和选择逃避。如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并不是积极地去面对和改变,而是想简单地放弃自己。有可能的话,选择去做一个其他人,重头开始。连最起码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心都没有。网络的特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另一个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