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处有太极,时时分阴阳

 阿斯顿飞中心城 2012-05-22

处处有太极,时时分阴阳2008年01月08日 星期二 19:16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身便要向下沉;手向前伸,背便要向后靠;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下身向下沉,头就向上领。上下、左右、前后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被充气后,向四方八面膨胀。

对于太极拳上“对待”问题,我有这样的理解:首先从字义上,“对待”并不是我们惯上表示以特定方式或某种态度看待人或物意思,例如,某某对待他双亲很好;而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对立统一”是阴阳哲理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所谓“对立”,即一种事物中性质相反的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能相互抵消、抑制、中和。“统一”是一体或整体的意思。将两个意思结合起来,“对立统一”就是“一体中同时存在两个对立面”;或反过来说,“两个对立面组成不可缺一的整体”。

中国古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逆推宇宙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认为宇宙世界是“从无至有”。“无”是什么都无,连时间和空间都无,称为“无极”。“有”是静止不动的“气”。“气”静极而生动,动则分为“阴阳”二气,称为“太极”。因此,“太极”是由阴阳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整体。阴阳二气相交而化生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和运动都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必然含阴阳。阴阳之道便是自然之道。

在我们生活认知当中,阴阳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天地、日月、寒暑、阴晴、雌雄、动植物、生死、好坏、明暗、长短、内外,大小、悲喜、爱恨、美丑、男女、君臣、夫妇、主仆、精神与肉体、前线与后勤、硬件与软件等等。

在上述的阴阳例子里,每一对的两面是必须要同时存在,当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存在。例如,当每一个人的身高都是两米,那么,就没有所谓“高、矮”之分。又如没有“生”,则没有“死”。

阴阳的互相对立,并不表示阴阳之间无时无刻在鬬过你死我活,恰恰相反,阴阳是互相交合、包含,渗透,贯通,合作,支持。例如:一支军队,前线与后勤要互相配合,互相包容,战斗力才能强大,才能打败敌人。若各自为政,虽然各尽己力,该支军队必败无疑。又如一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必须配合恰当,才能发挥最大功能。阴阳之间的互相配合、支持,在太极哲理上称为“阴阳相济”。

“阴阳相济”还不足够令事物有最“适当”的发展,阴阳之间的变化还要“对称”、“均衡”,整体-太极才能达到“和谐”,才能最完满。当阳放大多少,阴便应同时放大多少。否则便会失衡,容易倾倒或出现乱子。以一个企业为例,当生产部门努力生产,但外勤却拉不到顾客,存货堆积,资金无法周转,企业很快便会倒闭。所以“阴阳相济”之外,还要“阴阳平衡”。

若果我们接受阴阳之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这样才符合自然之道。我们在练习和应用太极拳时,也必须符合阴阳之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我们要不出现双重,为人所制,不单须知阴阳,还须知如何应用阴阳。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都强调“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我很同意这个看法,但我认为“松”只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不是太极拳的本质。[b]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的灵魂是“阴阳”。[/b]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只有懂阴阳,才算是找到太极拳之门,。

应用到太极拳方面的阴阳,我理解主要有:拳理(软件)与肢体(硬件)、意与体、上升与下沉、放大与缩小、开与合、内与外、前与后、进与退、左与右、松与紧、主动与被动等。

我平常练习时,都尽可能要将阴阳三个基本规律:对待(对立统一)、阴阳相济、阴阳平衡,再加上阴阳转换和阴带阳动的两个原则贯彻到每一个拳式动作上去。当然不是能同时把它们全都应用得上。练的时候,先练一个要求,待熟习后,在加上第二个要求。

如我的双手要向前、向上伸,首先松跨、松腰让下身和尾闾下沉,平衡手的向前和提供手上升的能量。由于下身沉,因此又以虚灵顶劲来平衡下身并使上、下身对拉放大。其次,意从手掌沿着手臂向后走至背向后放出,带动拔背,平衡手的向前伸,并且前后对拉放大。此外,意向左右两边放出,让意气带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放大变成一个球型。因为是阴带阳动,所以整个动作的意是放在下身和背后,而不在手上。

还需要做到大阴阳中有小阴阳,不单是整体有阴阳外,局部地方也能分阴阳。

此外,要做好阴阳的要求,除了明白阴阳道理外,还需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和“节节贯串”的要求。

最后要强调,“凡此皆在意,不在外面”,”阴带阳动“,阴动是意的动,而非外型动。

始而意动 续而气动 进而劲动 再而形动!
 

2008-01-14 11:21 | 回复學習太極拳,一定要學習陰陽理論。陰陽理論即太極思維。太極思維,它屬於哲學,屬於意識形態,精神領域,是一種思維方法,它是一個概念,一種境界。 太極者,無極而生,……」太極是由無極中生出來的。是無中生有。由此可知無極並非絕對的無,是無,而存有,無中含有。因無中含有,才能從無中生出一個有來。只不過無極是隱境,至太極方顯現。由此推理,有和無是相對的是一體兩面。有和無可以轉化,無生有,有化有,有歸無……。無和有又可以互相成就。這是自然界的生息之理。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 ,無非是陰陽的動靜、開合、生息的變化。研究這個變化,首先要建立一個整體思維。陰陽和合而成太極,在這個整體範圍內,有陰有陽還有一個中。陰、陽、中在不停地調濟。如果陰要增加,陽就必須減少。陽欲向左進,陰一定要向右退。一個向前,一個向後。陽不是絕對的陽,陽中含陰。陰不是絕對的陰,陰中含陽。陽極陰生,陰極陽生。孤陽不生,孤陰不長。相輔相成。 陰陽相濟的過程,是陰陽在一個整體中的生化過程。此過程初時,陰是陰,陽是陽。繼而陰不是陰,陽不是陽。之後無陰,也無陽。直至陰即是陽,陽即是陰。最終到達無所謂陰,無
 2
源易 2008-01-14 11:22 | 回复最終到達無所謂陰,無所謂陽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離開了相,超越了形,此刻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時可以不理陰陽了,並不是沒有陰陽。 習拳者不懂陰陽,要上到高層次? 休想!
 3
源易 2008-01-14 11:24 | 回复我們說天是乾地是坤,天是陽地是陰,人生活在地上,人屬陰。 人體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身體外表屬陽內部屬陰,人體的中心即陰中之陰。 習拳時由中心發動向四周放大,縮小時從四面八方向中心匯聚。 與人推手時,接觸點是陽中之陽。如果接觸點用力就大錯特錯,太極拳用陰不用陽。 要知道陰陽理論是一種思維方法,當你透澈地體悟陰陽之理時,(不是會說)不必再理會陰陽,還在分陰陽........ 
 4
源易 2008-01-14 11:25 | 回复在用而言: 在進攻時,去勢盡,不用收回還可再去 ,即其大無外還可再大 → 陽中陽 在防守時,化勢盡,不用援沖還可再變,即其小無內還可再小 → 陰中陰 故此 『如果接觸點用力就大錯特錯,太極拳用陰不用陽。 』不是一定的
         《太极心法笔记》2008年01月08日 星期二 19:11*“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
当发劲 时,除了要做到沉着松静外,还要精神集中,意念,面向,和目光都要专注发劲的方向。例如手上发劲,则目视指尖最终所指之处。


*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
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
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 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 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
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
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
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
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
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 两脚虚实的转换
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
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

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

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象,
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
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阴阳之辨识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11:42阴阳这个词,最容易被误解为二分.

如用X与Y取代阴与阳,便成了二元,与阴阳的一元性质不一致;

如果用一维的正、负来理解,会比较合适,可惜正、负之间有明显的分界,也与阴阳的连续相接不大一样。我们这些受现代科学教育长大的人,思维上不大容易对一元分而不分的阴阳有正确的理解。

或者用哲学的辩证语言会说得清楚一些,可惜我们常人又不熟悉哲学,祗会觉得哲学语言虽然细致却烦琐,听了等于未听,也是没有办法的。

再说阴阳性质的三句话: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
「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既然是说「性质」的,便应与「相」有所区别,即所谓抽象。也就是把象去掉而保留性质。说性质时,心里面不再着于一个阳、一个阴的实相。

太极拳要用阴阳语言来说明,便是要我们不要在「相」上求,要从「性」上去领悟。可惜「性」这个东西,涉及本体,哲学上本体无形无相,可领悟而不可见,为了要说明「体」,唯一的办法是用例子,但一用例子,又容易着在相上了。但要说明问题,不用例子也得用例子,否则默然,不可言、不可说。

我们暂时离开阴阳,用一个圆体来说浮沉。如果圆体上有1至12如时钟般的刻度,又如果我们说转向地是下沉,而转向天上则是浮了,那么若9时的刻度转向天的话,3时刻度一定转向地。当9转至原12时的位置,9会变为转向地,3又同时变为转向天。那我们便可以说:这个圆转3不离9、9不离3 ;9极3生、3极9生。因为3与9其实在同一个圆,所以3即是9、9即是3。

那么一个圆转之中,便浮不离沉、沉不离浮,沉极浮生、浮极沉生,沉即是浮、浮即是沉。太极拳便是利用圆转来使自身的沉浮相连相济,也利用这个浮沉相济,把自身的重量,与及对手用力的能量,转为我可利用的能量,转一转,送给你而已。

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肩沉肘,开胯扩膝,尻道上提,裹裆护肫,把身体构成一个大圆,方便圆转,这是太极拳最起码的要求。愈练愈精时,身体这个大圆要由无数小圆构成,所以肩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肩沉肘,开胯扩膝,尻道上提,裹裆护肫」,肘也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肩沉肘,开胯扩膝,尻道上提,裹裆护肫」,连指头也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肩沉肘,开胯扩膝,尻道上提,裹裆护肫」。大圆套中圆,中圆套小圆,小圆套更小圆,愈练愈精,愈练愈精,愈练…….,这时人体便与水的性质接近,可以用水性于技击了。这里祗说水的「性质」,并不是水的「相」。用圆相来说明,事非得已。

佛经说这么多的法,用这么多的比喻,目的在告诉我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祗是识,识当不了真。要如实认真,须转识成智,以智方能认真。可是我们凡人,惯用六根识六尘,以相定真假,有相始为真,无相则不敢肯定真假,这在科学上称为实证主义。虽然尖端科学有测不准定则,经已知道以相证实并不可靠,但用相证真假,仍是今天学术的主流,我们一般常人难以抗拒。佛看破红尘,参相而知性,知缘起性空,第一义性质大空,但又并非空无一物的断灭空。甚么是空?色便是空;空是甚么,色也!阴是甚么,阳也;阳是甚么,阴也,转过来而已!佛大转法轮,其要在转,太极拳之要也在转。转是性,不在相,这里要参
 

类别:默认分类||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i贴吧|浏览(101)|评论 (0)
 
    拳架与练功的关系2008年01月08日 星期二 19:49练习拳架是太极拳入门之路。拳架是我们练功的工具,所以首先我们要懂得使用这工具。在学拳的初期谈不上练甚么内功,目的是熟习拳架的线路及架式,线路是拳架招式的变化与连接,是要在动态中找出自己中心及身体保持圆势身法。在此同时要将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一点点融入拳架内,慕求时常保持中正安舒,再而身体可以支撑八面构成一个立体圆球。在这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练好身法与拳架招式,其次便是建立一些四肢内动的意识及体会。身法与拳架是二合为一的东西,不能分割,否则太极拳所产生的功能便不存在。

以身法打拳

将拳架与身法融合方法便是以身打拳,不以手打拳。手要往下意便要集中在虚灵顶劲,我往下之势是由提顶而引起的,手上不做主张。手往前意在拔背、手往上意在气沉丹田、手往左身往右荡、手往右身则左移。手掌与对荡点要成为一个圆球的至大点,同时对荡点的上、下、左、右都要澎胀,使整个式形成一个圆势。日久功长,每一动便会觉得体内有气在鼓荡,每个关节好像都给拉开了,有灵活的感觉。在这时要注要每个关节按次序的透开,一个接一个。初时先练手臂,放大时是先开肩关节,继而肘,而到腕。缩小时是按腕、肘、肩的次序收缩。手臂练熟了便练腿上的胯、膝、踝关节,最后是身驱的尾闾,命门及大椎关节。这全是用意启动体内机能,是太极拳特有的训练,由此而产生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太极内功。

当九个大关节都能随意的开合,身体的运动便渐渐发生变化,由固体的运动改变倾向液体的运动模式。功夫到高水平时,人便有如一粒大的水银珠在地上滚动,遇到阻碍物时,接触点便随着对象的外形而改变,一点都不用力,但后面往前冲的重量却一层复一层的向该对象涌去,前冲的重量如果比该对象的重量大便会将其推走,如果推不动,前冲的能量便把对象包围,直至把对象的根浮起来把它冲走。这个移动过程是水银珠全部的重量在动,是整体的动,没有分开。如果要模仿水银珠的流动,我们只能以身体的中心作为移动的机制,中心动而身随,四肢是身体的最外围,所以是最后随中心移动的部份。太极拳强调「守中」及「步随身换」的真意便在这里。这正是练太极内功的基础功夫。

上述的由内到外的启动模式与我们平常的运动习惯刚好相反。一般人惯常以四肢带动身体,接触点上用上最大的力气,这纯粹是肌肉,筋腱收紧放松所产生的局部能量,自己体重量移动所产生的能量却被忽略了。太极拳主张利用自己体重是提供了一种最合乎经济效益的产生能量的方法。要掌握此法门,我们只能放弃习惯方式而重新学习。

节节贯串

节节贯串是内动,体内一节跟一节的动在外形上便像波浪向前涌。节节贯串亦分两个阶段,首先是练到每一个关节都能独立的动,能量由一个关节传到第二个关节,以杠杆形式向前推进。身体九个大关节都要有交感,环环相扣,要组织成一个能量传送系统。一个关节动便产生有如水泵的作用,把能量往前送。能量传送时,每个关节都要放松。如放不松,能量便会被松不开的关节抵消了部份能量,如整体松不开。这种能量便不能有效地由脚传到手指。再进一步,除了关节可以动之外要用意尽量将每个关节透开,有如水管内的伐门都给打开了,建立了一条运输管道,让能量可以自由的流动。关节愈透开,管道便愈大,能量的输送便更快更大。要做到意一动,能量便可按意念流畅的在体内流动。

到这里,是建立了一条由脚到手指的能量渠道,这还是不够的。要建立更多渠道,例如左手到右手、右脚到左手、左脚到右脚…………….等等。总之,要练到通体透空,能量能随意的在体内流动。

能量之增强

能量的来源就是地心吸力。这种能源每分每秒都准备给人借用。身体放得松便可将自己的体重放到地上产生反弹力。将反弹力用意接引以弧线的往手上传便会产生离心力,能量便可倍数的增加,这是开势。同样,将重量或力量以弧线的往自己的中心点地下引放会产生向心力而令能量增强,这是合。合的能量加大了反弹力便相应加大,在开时加上离心力,能量便变得更强大了。能量的大少是看你能放多少重量压力到地上,压力愈大反弹力愈强;再要注意的是你的体内透开情度,能量输送渠道是否够大而无阻碍;最后便是引导能量的弧线是否正确。三种因素配搭得愈完美,功夫便愈高。

弧线的运行不是由一到二这么简单。外来的力量、方向及对方身体的阻碍都会影向弧线的运行。我们练拳架就是让我们在不同角度、方位下划出正确的弧线,推手的练习是让我们在受力,有阻碍的情况下如何可以令弧线随屈就伸,然后再起第二、第三个弧圈,让能量可以连续的产生而以几何级数加大的传到对方身上令到他失去平衡。这非经过长年累月所得的感受,调教身体的反应才能做得完美。真的太极拳每一动都是以意念驱动身体内部机能,按最完美的的力学方程式的启动,是最省力,最经济,效能最大的运动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