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庄哲学与太极拳思维

 太极拳养生 2012-05-24

中国武术何以从刚健尚力以动的理念指导一变转为刚柔相济尚意以静的理念上来,这一转变以太极拳为代表,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必然在其背后有深厚的哲学理念为指导。太极拳的特征是讲究心静、身灵、气敛、神聚,用太极的一首口诀来说:“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太极拳是由太极之道加之以拳而成,是中华武学长河中利用道家理论对武术所做的一个开新,其武学文化与拳理处处透出道家的智慧与哲理,其修拳之真精神即是“外则穷天地施化之理,内则明身心运用之机。”所以没有道的支撑是不行的,考“太极”一词最早源于《易经》的《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庄子》中也有这样叙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所以先有太极道论的创立,而后才有在其指导下逐渐成熟的太极拳。

追本溯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原理与《老子》之契合程度之深,令人叹服,它们两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从一文一武两个方面展开了对道的诠释,一个说理,一个讲拳,而且老子的关于道的哲理是太极拳思维形成的理论来源与背景。下面从《老子》中几个概念与太极拳的关系来具体解说。

(一)柔

柔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学说被归结为“贵柔尚雌”。柔是道的一个特征,也是道运化的一个表现,由柔而胜刚,以达到为无为无不为的自然之道。在《老子》中关于柔的章节有十、三十六、四十三、 五十二、五十五、七十六、七十八共七章,具体阐述如下: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而太极拳讲究“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与《老子》的“柔”的理念与作用是相同的,在这里要区分“柔”和“软”的分别,“柔”是“刚”的对,“软”是“僵”的对。柔的目的是达到极刚强,也就是刚柔相济,柔是有内涵在里面的,而软是塌,是自己的主动放弃,是没有积极目的与追求的。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逐渐脱掉后天的僵力,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同理,“柔”在太极拳中也被奉为圭臬,是指导太极拳的核心理念之一,柔是达到刚,甚至胜于刚的方法,“极柔软,然后坚刚。”注意这里的“柔软”是一个词,是讲柔的,不是讲软,只是用词的一个习惯,柔和软具有本质的区别,《老子》中也没有讲软,柔和软的区别下面另述。

[page]

 

太极拳的拳论中讲柔的地方不多,但是字字珠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人刚我柔谓之走。”等几处。柔在太极拳中的运用,就是老子哲学物化的表现。不管是太极拳的练习还是推手,甚至太极技击中讲求柔化,并且要达到至柔。身体各个关节的放松就是柔的开始,怎样去松呢?那就是要静,用以不用力,逐渐化掉自身的后天拙力,追求先天的柔力,达于至柔,所以“松静”二字是至关重要。松就是首先要放松,静就是首先要平静。要把全身都松干净,一点后天的拙力都不要存在。这是一个合道的过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每个关节都要拉开拉长,全身慢慢贯穿,只要达到极柔软,然后太极之法现。松开以后就形成了橐籥。

柔与刚相对,软与拙力相对,柔不是软,在太极拳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拙力是鉄,要把它化为刚,必须经过锻造修炼,和炼钢一样,但太极拳的方法是追求柔的境界,柔化拙力,而后可百炼钢成绕指柔,这体现了矛盾的相反相成。人们只有把拙力化掉,使自己的身体成为虚,成为橐籥才能注入劲,劲才能行的通、灵,所以太极拳就要走一个逆向思维的路子,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

(二)橐籥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故太极无法,动即是法。太极拳由放松而入虚,虚就是要不着一丝拙力,就是把身体当作一个可以容纳劲力的中空。就身体运行来说,让每一块肌肉都处于放松状态,每一个关节活动自如,每一条经络都周行不殆,每一。就神气的运化来说,就是心的放松,松静到心死,如水清河静之状态,则神活矣。神活即是你的精神处于极放松但又极灵敏的自发反应状态,神经系统的反应达到极灵敏的境界,但是心中虚虚静静,如同一橐籥,虚而不屈,然后鼓动则太极运化。

橐籥就是风箱,风箱中空,而在运行中产生能量,天地也如一大风箱,万物在周流不息的气化中自生,虚空的作用如此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道家内丹学所言“虚心”,也即与此同。太极拳歌诀所言“腹内松静气腾然”,“腹松气敛,神舒体静”。气敛入骨,然后可明太极之劲。即如橐籥一样,先虚身,则可以化生万招,又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境。尤其是在技击的运动中,自己要静,要虚,让别人摸不着劲,找不到力点,如临万丈深渊,让我之虚空而把对手囊括其中,则已为我化解之,对手将不寒而溧。

太极拳就是要把自己内中化为一“橐籥”,不管是筋脉、关节、脏腑,甚至精神,则会渐明劲打、气打、神打之功用,体会道家的哲理在太极拳理中的主导作用。

(三)曲则全

《老子》所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在太极拳中,杨澄甫所著《太极拳选编》中所言:曲则全,枉则直,是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太极拳是最能明阴阳消长,阳退阴进,即粘连黏随之法是也,也就是“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太极拳讲究敌刚我柔,敌进我退,不双重,也不双浮,左重左虚,右重右杳,也就是不与对手力抗,示之以曲,则后可以化之为全,顺敌之势,待机而走之、化之、拿之与发之,也就是以曲求全,先蓄而后发。

从心理层面讲,心中澄清,自然不与敌争,示之以曲,故全身肌肉松静,便于大脑信号的传输与快速作出反应,如果心中存有克敌之念,则神滞,其越强神越滞。所以守曲就是太极拳的逆向思维的特征之一,也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page]

 

(四)绵绵若存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杨澄甫《太极拳选编》有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若存者,内固精神,用之不勤者,外示安逸。”同样在《庄子》中这样讲:“至人之息以踵。”杨澄甫在《太极拳选编》中这样解释:“太极拳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踵。”

太极拳多处谈到气,比如“气沉丹田、气宜鼓荡、气遍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等等”,所以气在太极拳中占有重要地位,上面所说的,最主要就是能让气绵绵若存,气要做到细、长、无声无息,然后“缘督以经”,然后温养之。

太极拳讲的“气宜鼓荡”就是在绵绵呼吸的基础上,逐渐在身体的经络中自然运行,逐步疏通。虽然这个气我们自身所有,但它只是一个生化的源泉,如果不加以培养,那么它只是处于一个原始的状态,只是保证我们生命活动的一个气,但是会逐步耗竭,元气越来越少。如果我们做到绵绵若存的呼吸法,那么元气与营气、卫气以及自然中的空气逐步作用下,元气会逐步长大,逐步厚实,然后气遍全身,呼吸至踵,甚至无处不到。

太极拳习练的过程中如果遵循老庄哲理的指导,那么身内之气与自然之气交融,在习拳时就像如在气中游泳一样,每一动就有气波随着你在动,甚至在你身体周围结成一个圆球,也就是无极、太极之态的呈现之一。天地大太极与人身小太极二而一,一而二。

(五)反者道之动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道家哲理思维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太极拳理论的基本思维的原则。杨澄甫在《太极拳选编》中云:“反者道之动,固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这是一个“反动”思维的例证,当然在其它方面也必遵循此思维原则,这是一个总纲,只有“反动”,才能“弱用”,才能以其不争故能争,而后天下莫能争。

反动是一个理论指导方针,在具体的实践中处处实行之,也就是“为道日损” ,阴阳消长、转换。生活中很多例证证明了正向操作的局限性,如两强相遇,虽有胜者,但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再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经常会在正向中难以逾越困难,或者是虽然可以解决,但耗时耗力,不得转换思维向反方向去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而太极拳以“牵动四两拨千斤”之法,正是符合“反动弱用”的原理。只有“弱用” ,才能“如婴儿”般,然后可以重塑自己,合于大道,应物以道,达到进道若退,后发制人。因为“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以抓住时机,制敌与真正弱小之时。

但不可片面理解“反动弱用”只是后发制人,而要在深的层面去挖掘其哲理。尤其是在思想上做到无形无象,应物自然,然后忘其有己,内外如一,达到一念不发,心死神活的高级之态。只要这样去做,就可以去掉心中的燥气、狂气与浮气,《庄子》里“呆若木鸡”的境界就是这样的写照。

合于大道,主动攻击又有何妨?因为“反动”不是被动,“弱用”不是软塌。

太极拳中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主动与后发其实都是在相互转化中的,相辅相成的。怎么理解呢?我觉得《悟真篇》中一诀可以帮助我们:“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不舍个中颠倒颠,休将管见事高谈。”给太极拳的启示就是刚即是柔,柔即是刚,只要明于阴阳转化之理,做到全体透空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