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牛、中国人自己的奶牛品种———邓川牛,是全国唯一产奶用的黄牛品种,适应高热气温,耐粗饲,牛奶中的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少,是加工民族特色食品乳扇的较好原料,也是加工高档奶酪的优质原料。因多年来重开发,轻保护已在洱源中心坝区消失,仅分布在部分山区,数量逐年减少。从1959年开始,在坝区,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进行级进杂交品种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经过50多的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乳牛扩散到了云南各地以及陕西、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省、市、区。据估计,有邓川牛血统的邓川黑白花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其中仅洱源县2009年末就有6.5万头。伴随着邓川黑白花奶牛饲养量的增加,邓川牛开始在坝区消失,仅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从1997年开始,在山区又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西门达尔牛和短角牛,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目前,纯种邓川牛的数量已寥寥无几,据查,1959年,全县邓川牛存栏达2.82万头,1980年,邓川牛存栏1.37万头,而到2006年12月,邓川牛存栏仅554头,其中,母牛存栏546头,公牛8头,牛群因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状出现退化,已成为濒危灭绝品种,亟待有关部门给予保护。 据史料记载,自汉朝开始,生活在云南邓川地区的白族人民就开始饲养黄牛,为让犊牛在哺乳期有足够的母乳,保持体格健壮,就选养泌乳量多的母牛来饲养。随着邓川牛选育工作的开展,品质不断提高,产奶量远远超过了犊牛所需的哺乳奶量,当地人把过剩的牛奶制作成营养价值高、香脆甜美、储存方便、有效期长的奶制佳品乳扇。在饲养过程中,选留泌乳期长、泌乳量高、奶汁浓稠、乳扇质量好的母牛及其后代,用青干草、蚕豆、豆糠等饲喂饲养邓川牛,一方面,推动了选育工作,另一方面,使邓川牛饲养量不断增加。经过不断选育,培育出了乳用黄牛,以产地命名,称之为“邓川牛”。到1959年,全县邓川牛存栏达2.82万头。据有关专家介绍,邓川牛较早地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成效。从1959年开始,在坝区,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进行级进杂交品种改良,培育邓川黑白花牛。多年来,随着各地发展奶牛养殖而纷纷到洱源购牛,邓川黑白花也扩散到了云南各地以及陕西、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省、市、区。据估计,有邓川牛血统的邓川黑白花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其中仅洱源县目前就有6.5万头。伴随着邓川黑白花奶牛饲养量的增加,邓川牛开始在坝区消失,仅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到1980年,邓川牛存栏1.37万头,减少了51%左右。从1997年开始,在山区又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西门达尔牛和短角牛,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加上因杂交后代公牛未能被去势,与邓川牛本交,纯种邓川牛数量继续减少,饲养邓川牛主要用于培育犊牛,母牛产犊,公牛用于耕田。邓川牛产奶量和产肉量不如其他良种牛,邓川牛饲养户及饲养量越来越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邓川牛选育工作一直比较薄弱,邓川牛与国内外良种牛相比,除牛奶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高外,产奶量和产肉量都不高。各地牛群因近亲繁殖,饲养管理不到位,乳用性状出现退化,乳房变小,后躯变窄,产奶量减小,体型变小。山区肉牛品种改良的不断加强,外来品种增多,加上杂交,导致纯种邓川牛数量大幅度减少。据2006年12月调查,仅有554头,成为濒危灭绝品种。 邓川牛是全国唯一产奶用的黄牛品种,适应高热气温,耐粗饲,牛奶中的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少,是加工民族特色食品乳扇的较好原料,也是加工高档奶酪的优质原料。 主要特性:体形细致,各部结合良好。被毛黄色居多,黄色占26%。紫红色占22%,黑色占15%,草白色占8%,红黄色占6%,其它占23%。黑色牛有红背线或紫红背线。头小而短,角短细.公牛肩峰略高,母牛无肩峰,背腰平长,前胸略窄,胸深大,尻倾斜,尾细长,多过飞节;乳房较小,乳头短。成年体高:公牛107.8厘米,母牛103.5厘米。成年体重:公牛239千克,母牛228千克。日最高产奶为ll千克,乳脂率5.58%,乳中干物质为14.83%。屠宰率46.4%,净肉率35.9%,眼肌面积64.2平方厘米。繁殖率82.5%。 保护情况:目前,有关部门已注意到邓川牛的现状并认识到保护邓川牛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部、省、州农业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到洱源县,指导邓川牛品种保护工作,积极制定了邓川牛品种资源保护目标和保种规划。2008年和2009年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安排了10万和29万元保种经费,当地畜牧部门及时开展了保种工作措施,在洱源全县范围内开展鉴定选育工作,通过严格的鉴定,共选育出具有邓川牛明显品种特征的72头(其中:公牛8头)牛,并分别集中饲养在右所镇焦石村委会镇焦石村和邓川镇旧州村委会桂皮村两个邓川牛保护选育示范点,由于保护工作才开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建立一个规范的选育体系,并严格持续的开展保护选育工作,优良的邓川牛才能不会消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