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机械学会 引言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茶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较快。 2008年,我国茶叶产量116万吨,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31%。我国茶叶出口量29.7万吨,出口金额6.8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12%。居世界第三位。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目前,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0多个县(市、区)生产茶叶,其中,茶园面积超万亩的县(市、区)有49个。茶区主要分布于滇西和滇西南,涉及茶产业的人口达11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600多万。茶叶产业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我省的茶叶机械加工装备企业约有10多家,基本上是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昆明、思茅和临沧等地,年总产值约为3000万元左右。产品主要为绿茶、红茶初精制设备;1990年代开发了CTC红碎茶成套设备;近年来开发了部分普洱茶专用设备。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我省茶叶产业初制机械化的需要。但成套设备、电气控制水平、名优茶专用设备等还处于较低水平,精深加工设备还属空白。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和茶叶产业提质增效要求的不断提高,安全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设备的研制已经受到重视。
由于云南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各类企业、广大茶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心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通过调优结构、培植龙头、打造品牌、增加效益、开拓市场、扩大消费等措施,促进了全省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990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240.6万亩,2008年达489.3万亩,与上年同比增长16.1%,居全国第一位;投产面积333.9万亩,同比增长11.8%;1990年茶叶产量为4万吨,2008年达到16.98万吨,同比减少1%,居全国第二位。可以说云南省的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呈现出从稳定增长到快速发展的态势。
高优茶园面积稳步增加。2008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9.90万亩,比2007年增加28.4万亩,增长21.64%;更新改造低产茶园面积59.53万亩,比2007年增加21.63万亩,增长57.07%;无公害茶园面积66.28万亩,新增1.58万亩,增长2.44%;有机茶园面积15.88万亩,新增8.58万亩,增长117.53%。 茶叶加工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工能力实现新突破。随着多种所有制成分进入茶叶产业,企业逐步开始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全省有6000多家茶叶加工厂,茶叶加工初制所突破5000个,加工能力突破25万吨。 下关沱茶集团、龙生集团、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首批通过了国家食品生产企业QS认证,产量、质量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企业也加快了QS生产质量体系认证速度,现在已有852家企业通过了QS标准认证。
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努力,整个茶叶产业已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生产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 加工的骨干型龙头初步形成。随着品牌效应的提高和企业实力的增强,加工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勐海茶厂、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龙生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龙润茶业集团等10家骨干型龙头企业。这些骨干型企业的普洱茶年产量约占全省普洱茶产量的40%。 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独特保健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普洱茶营销规模继续壮大,普洱茶消费群体继续发展,大部分国内大中城市都设立了普洱茶销售点,以普洱茶为主的云茶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大益”、“朗河”、“勐库”等普洱茶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随着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的实施,标志着“云茶”在QS认证、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综合标准》、“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使用后的又一个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省茶叶产业质量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促进普洱茶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我省茶叶加工装备的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形成一定规模。70年代后期,当时的国家商业部、一机部把思茅茶叶机械厂(后更名为云南茶叶机械总厂,现在改制为云南茶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定点为云南省茶机专业生产厂。当时的生产企业主要以思茅茶叶机械厂、临沧地区机械厂等单位为主,主要生产50型揉茶机、杀青机、烘干机、圆筛机、解块机、抖筛机等茶叶初制机械。80年代后期,我省茶叶加工装备的科研、制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思茅茶叶机械厂与云南省农机研究所合作研究了红碎茶加工工艺、茶叶烘干机、气流输送机等基础理论,以生产红碎茶加工机械为主,开发了红碎茶初制成套加工设备,用这种设备生产的茶叶符合国际标准要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最高年产量为1988年的1676台。1988年云南省农机研究所与昌宁县农机厂共同研制了6CYZHT-20型砖茶机,6CT-2型沱茶机。在此时期,我省的茶叶加工装备自行生产的产品,基本能满足我省名优产品的生产要求。 原有的茶叶加工装备企业基本上都进行了改制、重组,省内一些农机生产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也迅速转向。各种资本开始进入这个行业,股份制、私营企业大量涌现,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名优茶及其加工装备的发展。 目前,我省的茶叶机械加工装备企业约有10多家,大多集中在昆明、思茅和临沧等地,年总产值约为3000万元左右。
20世纪80年代,我省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大宗茶初制、部分精制加工装备的研制开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近年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生产实际等要求,不断进行了部分性能的改进、补缺配套设备的研制。现在,我省能够自主生产的茶叶加工初制设备有:滚筒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抖筛机、自动烘干机、热风炉等系列产品;精制设备有:抖筛机、齿切机、压茶机、风选机、圆筛机、揉切机、理条机、炒茶机等系列产品;有机茶加工设备主要有:小沱茶加工设备、紧压茶加工系列设备;成套加工设备主要有:国产化CTC红碎茶加工成套设备、普洱茶加工成套设备等特种茶加工设备等。 近几年来,名优茶的加工设备发展迅速。但因名优茶的加工工艺复杂、程序繁琐,对加工机械性能要求很高,此类加工设备的研发难度较大,进展要慢一些,目前还不能满足我省茶叶生产的需求。因此,茶叶加工企业陆续从浙江、安徽等省份引进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装备:如以6CH系列为主的自动烘干机产品,以理条机、炒干机为主的名优茶加工设备;在成套设备的引进方面,主要是从印度引进年生产能力为250—500吨的成套大型CTC红碎茶生产线。目前,在我省已累计引进了10多套生产线,成为国内引进成套大型红碎茶生产线最多,而且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这些设备主要分布在临沧市、普洱市等产茶区;此外,根据市场的需求,在大理市、临沧市等产茶区引进了袋泡茶生产线、有机乌龙茶生产线、生茶无菌冷灌装茶饮料生产线等加工设备。这些设备的引进,为提升云南茶叶品牌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对茶叶加工安全要求也不断提高,茶叶加工装备过程中的清洁化要求也日趋严格。目前,省内一些有规模的茶叶加工装备企业基本上能够做到采用无毒、无异味、无污染的不锈钢或食品级塑料、竹、藤等材料制造直接接触茶叶原料的零部件。此外,在设计和制造产品时,也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对旋转部件的安全防护、紧急状况的断电保护和停车保护等方面的措施都给与保证。 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渥堆发酵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但30多年来,普洱茶堆渥发酵一直主要由人工完成。其中的翻堆、解块工序劳动强度大,人员需要多,难以保证普洱茶品质和卫生安全。为了解决普洱茶生产中机械化翻堆的问题,2006年由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为主承担的《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线发酵工序关键设备——自动翻堆机研制》项目即将研制成功,该设备能适应云南普洱茶生产工艺要求,自动化程度较高,可连续完成翻堆、解块、加湿和输送作业,能解决普洱茶生产劳动强度大,人员需要多,难以保证普洱茶品质和卫生安全等问题。该项目研制成功、技术成果转化后,将促进我省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加工技术的提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卫生条件和解决清洁化生产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茶叶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加工装备水平的提高,成套性连续化生产设备的研制也被重视。红茶、绿茶的初、精制成套加工设备,普洱茶成套加工设备,乌龙茶加工设备等成套设备的研制、生产,基本能满足茶叶连续生产的要求。
虽然近年来我省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茶叶加工装备技术得到了提升,但是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目前,云南对茶叶、茶叶加工装备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科技研发远滞后于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由此造成全省茶叶产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虽然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6,位居第一位,但茶叶产值只占全国的6%左右,精深加工产品不足1%,与国内外的差距很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2007年云南茶叶加工企业中,年产量在200吨以上的163家企业产值达47.6亿元,占全省的82.1%,其余4517家加工(厂)所(占全部加工企业的96.5%)实现产值10.4亿元、占17.9%。茶叶加工装备生产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也不足5家。可见无论是茶叶加工企业还是茶叶加工装备企业,都存在小规模企业多、竞争力不强的特点。由于小企业普遍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低,大量小企业缺少品牌,缺乏知名度,没有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省茶叶生产发展较为迅速,而云南茶叶加工装备的生产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2008年茶叶种植面积达489.3万亩, 居全国第一位,2008年茶叶产量16.98万吨, 居全国第二位。但茶叶加工企业仅占全国的7%左右,茶叶加工装备的保有量仅占全国的6%左右,茶叶加工装备生产企业数占全国的比例不足3%,年生产能力占全国的比例不足5%,年总产值仅占全国的3%左右。我省茶叶加工装备行业的发展不仅与我省拥有的茶厂、初制所不相适应,也与我省茶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我省茶叶加工装备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根据我省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新特色、重点跨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云南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按照省政府对我省茶产业“要稳定茶叶面积,主攻单产和质量,积极扶持引导茶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质量管理,打造提升品牌,做强普洱茶,做好绿茶,做优红茶”的要求,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快茶叶加工装备的研制步伐。着重解决我省茶叶加工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急需更新换代的问题,提升茶叶加工品质和档次,最大限度地拓展“云茶”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同时,进行茶叶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开发,拓展茶叶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提高云南大叶种茶叶的附加值。
重点开发自动化程度高、清洁化、连续化生产关键设备,如:连续杀青机、解块冷却机、节能新型干燥机等。
主要解决普洱茶生产劳动强度大,毛茶加工卫生条件差,管理粗放等问题,研发重点是适合普洱茶品质要求的干燥、机械翻堆、去杂等符合普洱茶工艺的设备。
开发适合云南茶叶特点的功夫茶生产设备,实现清洁化和连续化生产。对进口引进的CTC红碎茶设备做充分研究和探讨,取其精华,结合云南实际进行系列化产品的开发。
我国的茶叶加工技术精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目前国内、省内的茶叶加工仍多数凭借人工经验,与标准化、规范化加工要求尚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对茶叶加工的认识,多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对加工工艺本质和规律性的研究,用先进茶叶加工装备来引导工艺和产品的理念尚未树立;二是近年来茶叶装备企业多为个体化、小型化企业,基础脆弱,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现代科技成果在茶机上应用少,使茶叶加工装备的技术水平总体滞后于加工工艺水平。 要将茶叶加工机械装备科技创新作为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统筹部署,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茶叶加工装备的科研开发,推进生产、教学、科研、推广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整合,构建全省性的茶叶加工装备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茶叶加工装备的研发力度,并对其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研究。同时,对国内行业技术的领军企业,也要积极争取开发性合作和生产性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技术的转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行业的高起点发展,创造云南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的结构升级途径,寻求现有传统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来源,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尽快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此为核心,带动行业内的企业,规范运作,提高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生产水平,实现高起点发展。QS认证实施以来,特别是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对茶叶加工企业的市场准入和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约”加工模式、品牌化、标准化将是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这也为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茶叶加工装备的创新必须与茶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吻合,必须加大力度开发适宜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连续、自动安全,并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成套加工设备或关键工艺设备。 通过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保持和稳定我省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稳定的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使装备适应茶产业的发展要求,为促进我省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我省的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总体来说比较落后,茶叶加工装备是扶贫、涉农、支农且季节性很强的产品,提高茶叶加工的装备水平,能够促使茶产业得到更快发展,这个问题受到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2009年,中央安排我省的农机补贴资金达2亿元,其中茶叶加工设备有:茶叶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筛选机等4类加工装备的54个机型,首次纳入了我省的购机补贴目录。在目录中,云南本土企业仅有一个企业的一种机型纳入目录,我省的多数企业没有抓住政府扶持的这个机遇。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支持政策,建议针对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情况,适当调整补贴重点,加大茶叶加工装备目录的品种。同时,建议列入农机补贴目录的装备应具有名优化、大型化、连续化等特点。通过该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装备,增强我省茶叶加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茶叶加工装备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我省茶叶生产精深加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补贴竞争筛选机制,引导和扶持省内有实力的茶叶加工装备企业在市场中不断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着力培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茶叶产业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我省茶叶生产的薄弱之处是茶叶加工业,而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则是制约茶叶加工业发展的软肋。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5月12日发布了《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依托我省的茶产业优势,借鉴我省烟草装备、制糖装备的成功经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我省茶叶加工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促进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