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现象难点探析

 紫曦唯幂1 2012-06-01
声现象难点探析

一     关于音调、音色问题  

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第一章声现象有这样一个问题: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这个方法要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类似问题还有:

1、工人用敲打方法查找锅炉的破裂处,是根据(音调、音色)?
    
2、工人用敲打方法判断西瓜是否熟了,是根据(音调、音色)?
    
3、工人用敲打方法检查火车车轮,是根据(音调、音色)?
    
4、工人用敲打方法选购陶瓷器皿,是根据(音调、音色)?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明确音调、音色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一、概念: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音的频率所决定,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而声音的频率又由声源的固有频率决定,一个声源给定的话,它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就一定了。当声源发生了变化,那它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也将发生变化,音调也要变化。

2.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musical quality).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对音调的理解较为容易,但音色较复杂,这是因为一般物体发声时往往会有多个频率的声音同时发出,其中频率最低的声音叫基音,它的频率就决定了物体所发声音的音调;其他频率声音的强度都比基音弱,频率都是基音的整数倍,我们把它们叫做泛音。从波形图中则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声音的本质。由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关于音调、音色问题

二、分析

我们先来看教材中的例子: “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这个方法要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

瓷碗有破损时,会造成缺一小块或出现一些裂缝,结构会改变,因此,音色会不同。发声物体的内部断裂必然改变它的本身属性,其发声音调也必然改变因为碗原本振动的完整的圆轨也破坏了,振动的部分发生了改变,其振动频率也会发生改变,因而发声的音调(基调)必定会改变。因而本问题的答案应为:根据碗的音色和音调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而且是利用音调为主,利用音色为辅。

至于第13问题,由于声源是几乎相同的(锅炉或车轮,且体积也相对较大),所以不论敲打到哪里(局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几乎是一样的(基准最低的频率一定).但破损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与完好无损处是不一样的,这好比一个人在正常时发出的声音和感冒,造成声带充血时讲话不一样有点相似,讲话的音调好像没变,但音色发生了变化。所以此类问题的答案是:凭借技术员的经验,根据音色的变化敏锐感觉出锅炉或车轮是否有破损。

挑选西瓜时,生西瓜和熟西瓜是不同的两个声源、正由于声源的不同,内部结构也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肯定不同,音色也不同。但也是利用音调为主,利用音色为辅来判断。

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  

    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

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

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

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

解析:

我们要具备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人耳对声音的区分反应时间为0.1秒,即两个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下,那人耳基本上就不能区分这两个声音,以为是同一个声音。

我们设A距离声源为S1,此时声源发出的声音经铁管、水、空气传到A耳的时间差均应小于0.1秒,即有:

S1/340-S1/5100<0.1

S1/1700-S1/5100<0.1

S1/340-S1/1700<0.1

解得:S1<36.5m;

我们设B离声源为S2,B听到空气传来的声音、铁管与水传来的声音(合二为一),则有:

S2/340-S2/1700>0.1

S2/340-S2/5100>0.1

S2/1700-S2/5100<0.1

解得:36.5m<S2<255m;

我们设C声源为S3,C分别到空气传来的声音、铁管、传来的声音(三声),则有:

S3/340-S3/1700>0.1

S3/340-S3/5100>0.1

S3/1700-S3/5100>0.1

解得:S3>255m;

敲瓶发声和吹瓶发声  

敲瓶发声和吹瓶发声音调的变化是声学部分常见题目,也是易错题型,在教师中还没有形成共识。敲瓶发声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赞同敲瓶后发声体是瓶内空气,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与吹瓶发声相似;第二种认为发声体是瓶身。我赞同后者,敲击时,瓶身、水和瓶内空气都在振动,发声的应主要是瓶身的振动。这样确定了发声体,则可知盛水越多瓶身越不宜振动,音调越低。单凭说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只有通过亲历的探究来实现。

  探究目的:确定发声体,探究发声的规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发声体

  需要准备的器材(如图所示)七只盛有不同量水的瓶子。


敲瓶发声和吹瓶发声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一、敲瓶发声

  1.演示设疑:敲击瓶子发声,提问是什么在发声?

  2.猜想:(对这类简单问题学生会积极回应)水、瓶、瓶中空气或三者共同发声。

  3.进入下一环节设计实验

  启发:是水、是瓶子还是瓶中空气?能不能将其中的因素分离出来?(很有挑战性,学生也能够达到,所以学生会积极响应)

  (1)敲击空瓶将水分离出来。

  (2)盛满水将空气分离出来。

  4.进行试验

  敲击空瓶能听到声音。

  敲击盛满水的瓶子也能听到声音。

  很自然得出结论:即没有水和空气都能发声,确定主要发声体是瓶子本身。

  5.敲击这七只瓶子寻找音调变化的规律:盛水越多瓶身越不宜振动,音调越低。如图所示敲出的声音音调从左到右应是由高到低。(学生很有成就感)

  二、吹瓶发声

  探究指导:实验顺序先确定发声体再寻找音调变化的规律。

  1.确定发声体

  引导学生怎样创造性的完成实验。

  猜想:发声体可能是空气。

  设计实验:能不能控制这一因素,瓶子盛满水将空气排净,将空气这一主要因素分离出来,问题解决。

  学生在学习管乐发声的基础上会容易完成探究。

  探究结论:吹瓶发声,很显然是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则音调越高。如图所示吹出的声音音调从左到右是由低到高。

空气传导与骨传导的对比

题目:当你叩击自己的上下牙齿,或者咀嚼一只胡萝卜时,你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牙齿的扣击声或咀嚼声.若你用手把耳朵塞起来,这声音反会变得更响,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在通常情况下,声波借空气传入外耳道,使鼓膜振动,产生听觉.这是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称为空气传导气传导”.但是,整个听觉器官基本上都埋在颅骨中,故声波还可以不经鼓膜而直接沿头骨、颌骨传入内耳,这称为颅骨传导骨传导”.气传导相比,骨传导一般是不很重要的.人在把耳朵塞起来时,主要是骨传导,没有把耳朵塞起来时,主要是气传导,由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所以会觉得声音反会变得更响.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一、实验推理法──“真空铃实验”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在用抽气筒不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渐弱,但依然可以听到声音。原因由于玻璃钟罩气密性、抽气筒等原因,不可能将玻璃钟罩完全抽成真空,二是小电铃与钟罩底座或顶部接触,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如果没有空气,将听不到声音。进而得到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典型试题:

  例1(北京密云)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我们既可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选填“甲”或“乙”)。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解析】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放大法(转换法)

  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如图所示)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2.探究振幅对响度的影响(如图2)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听声强弱的变化同时观察小纸屑跳动的高度,从小纸屑的跳动程度判断振幅的大小,从而得出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强”。

  典型试题:

  例2(泉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参考答案:D

  三、类比法

  1.声波概念的引入:声波比较抽象,同学们不易理解,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认识声波。

  2.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如图所示,通过波形理解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乐音的振动是由规律的,而噪声的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

声学中的物理研究方法  

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述着人们的欢乐。人们研究声的世界时,常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

  一、转化法显示物体的振动

  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

  例1 如图1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声学中的物理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分析:本题是转化思想的极好体现,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声源的振动,探究时借助音叉触及面颊时的感觉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答案:A。

  二、比较法

  比较物体发声时与未发声时的区别,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锣面,它立即不发出声音。先后对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下,比较两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用硬塑料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比较音调的高低。

  三、归纳法

  例2 如图2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声学中的物理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分析:本题重在归纳,“纸屑的跳动”“纸片的跳动”“激起水花”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同时也从近几年阅卷情况来看,此处失分颇为严重,原因就在对关键词的处理上,此处“振动”非“震动”,诸如“摩擦”非“磨擦”“竖直向下”非“坚直向下”等都是同学们易出错的关键字词,考后不少同学感觉良好,实际与估计的考分有一定的相差,这里也算得上要考虑的一处。

  四、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推导

  实验推理法是指在人类现有认识水平、实验仪器等条件的限制下无法直接去认知、验证某些物理特性或物理规律时,就在已有的相关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猜测,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3 请你对下面物理实验情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把处于发声状态的响铃放在密闭的容器内(如图3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

声学中的物理研究方法 - 格物致理 - 哈皮物理

  分析:本实验如果要放在真空环境中做实验是不可能的,随着容器内空气的不断抽出,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声音越来越弱,可以推理:如果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或“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出去”。

  例4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分析:从“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这样一个结论出发,我们可以分析到:只有飞机的飞行速度与周围的声速相差很大时,它受到的阻力才能减小。分析数据可知当温度升高时,声速增大;温度降低时,声速减小,都可符合要求。而当时尝试进行的是超音速飞行,所以应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试验容易成功,比如两极、冬天、高空等等。

  五、水波类比声波──类比法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激起水波一样。

  六、研究隔音材料用控制变量法

  噪声污染与水、空气、垃圾污染一样,也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在1979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大会上,将噪声列为当代人类最不可容忍的灾难之一。防止噪声有各种方法,其中“隔声”是控制噪声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5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现有器材: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则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小明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实验中小明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如下表,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响度

较响

较响


  分析:适合做声源的是机械闹钟,因为它与音叉相比一直在发声。此方案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因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在控制了听者与声源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研究材料的隔音性能与材料的关系,可以看到隔音性能最好的是泡沫塑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