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难点探析
一 关于音调、音色问题在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第一章“声现象”有这样一个问题:“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这个方法要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类似问题还有: 1、工人用敲打方法查找锅炉的破裂处,是根据(音调、音色)?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明确音调、音色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一、概念: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音的频率所决定,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而声音的频率又由声源的固有频率决定,一个声源给定的话,它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就一定了。当声源发生了变化,那它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也将发生变化,音调也要变化。 2.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musical quality).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对音调的理解较为容易,但音色较复杂,这是因为一般物体发声时往往会有多个频率的声音同时发出,其中频率最低的声音叫基音,它的频率就决定了物体所发声音的音调;其他频率声音的强度都比基音弱,频率都是基音的整数倍,我们把它们叫做泛音。从波形图中则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声音的本质。由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二、分析 我们先来看教材中的例子: “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这个方法要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 瓷碗有破损时,会造成缺一小块或出现一些裂缝,结构会改变,因此,音色会不同。发声物体的内部断裂必然改变它的本身属性,其发声音调也必然改变。因为碗原本振动的完整的圆轨也破坏了,振动的部分发生了改变,其振动频率也会发生改变,因而发声的音调(基调)必定会改变。因而本问题的答案应为:根据碗的音色和音调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而且是利用音调为主,利用音色为辅。 至于第1、3问题,由于声源是几乎相同的(锅炉或车轮,且体积也相对较大),所以不论敲打到哪里(局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几乎是一样的(基准最低的频率一定).但破损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与完好无损处是不一样的,这好比一个人在正常时发出的声音和感冒,造成声带充血时讲话不一样有点相似,讲话的音调好像没变,但音色发生了变化。所以此类问题的答案是:凭借技术员的经验,根据音色的变化敏锐感觉出锅炉或车轮是否有破损。 挑选西瓜时,生西瓜和熟西瓜是不同的两个声源、正由于声源的不同,内部结构也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肯定不同,音色也不同。但也是利用音调为主,利用音色为辅来判断。 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 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
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 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 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铁=5100m/s。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 解析: 我们要具备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人耳对声音的区分反应时间为0.1秒,即两个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下,那人耳基本上就不能区分这两个声音,以为是同一个声音。 我们设A距离声源为S1,此时声源发出的声音经铁管、水、空气传到A耳的时间差均应小于0.1秒,即有: S1/340-S1/5100<0.1 S1/1700-S1/5100<0.1 S1/340-S1/1700<0.1 解得:S1<36.5m; 我们设B离声源为S2,B听到空气传来的声音、铁管与水传来的声音(合二为一),则有: S2/340-S2/1700>0.1 S2/340-S2/5100>0.1 S2/1700-S2/5100<0.1 解得:36.5m<S2<255m; 我们设C声源为S3,C分别听到空气传来的声音、铁管、传来的声音(三声),则有: S3/340-S3/1700>0.1 S3/340-S3/5100>0.1 S3/1700-S3/5100>0.1 解得:S3>255m; 敲瓶发声和吹瓶发声敲瓶发声和吹瓶发声音调的变化是声学部分常见题目,也是易错题型,在教师中还没有形成共识。敲瓶发声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赞同敲瓶后发声体是瓶内空气,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与吹瓶发声相似;第二种认为发声体是瓶身。我赞同后者,敲击时,瓶身、水和瓶内空气都在振动,发声的应主要是瓶身的振动。这样确定了发声体,则可知盛水越多瓶身越不宜振动,音调越低。单凭说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只有通过亲历的探究来实现。
探究目的:确定发声体,探究发声的规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发声体 需要准备的器材(如图所示)七只盛有不同量水的瓶子。 ![]() 一、敲瓶发声 1.演示设疑:敲击瓶子发声,提问是什么在发声? 2.猜想:(对这类简单问题学生会积极回应)水、瓶、瓶中空气或三者共同发声。 3.进入下一环节设计实验 启发:是水、是瓶子还是瓶中空气?能不能将其中的因素分离出来?(很有挑战性,学生也能够达到,所以学生会积极响应) (1)敲击空瓶将水分离出来。 (2)盛满水将空气分离出来。 4.进行试验 敲击空瓶能听到声音。 敲击盛满水的瓶子也能听到声音。 很自然得出结论:即没有水和空气都能发声,确定主要发声体是瓶子本身。 5.敲击这七只瓶子寻找音调变化的规律:盛水越多瓶身越不宜振动,音调越低。如图所示敲出的声音音调从左到右应是由高到低。(学生很有成就感) 二、吹瓶发声 探究指导:实验顺序先确定发声体再寻找音调变化的规律。 1.确定发声体 引导学生怎样创造性的完成实验。 猜想:发声体可能是空气。 设计实验:能不能控制这一因素,瓶子盛满水将空气排净,将空气这一主要因素分离出来,问题解决。 学生在学习管乐发声的基础上会容易完成探究。 探究结论:吹瓶发声,很显然是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则音调越高。如图所示吹出的声音音调从左到右是由低到高。 空气传导与骨传导的对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