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效能感

 平平网 2012-06-02
自我效能感(2011-08-23 14:01:07)

   在省培期间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博士给大家讲了主题班会的设计,其中举了一个例子解释自我效能感。

资料解释自我效能感

    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在她最新出版的自传《家》(Home)一书中提到了她在12岁那年到米高梅(MGM)试镜的经历。安德鲁斯这样写道,“当时我看起来如此平凡,他们必须给我化点妆才行。”“最后的结论是,‘她不够上镜。’” J·K·罗琳(J.K. Rowling)那本关于一个少年魔法师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在被伦敦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之前,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Decca Records曾经拒绝与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签约,原因是“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曾经被一家报纸的编辑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飞人”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是什么让有些人能够走出失败、并最终获得成功,而有些人却在挫折面前认了输?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是一些人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

    “自我效能”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AIDS)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目前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广告“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

     目前82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强,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尽管如此,这样的人由于他们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促使他们取得成功,他们通常都能真的获得成功。

     实际上,如果成功来得太容易,一些人就永远也不会掌握从批评中学习的能力。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必须学习如何应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任由失败带来受挫感。”班杜拉教授常常在他的电子邮件中附有这样的签名:“愿效能的力量与你相随!” (迈克尔·乔丹曾说过,“我曾经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而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有时候,面对创新者的天才,其他人没有办法理解。

班杜拉教授说,在科技领域,拒绝成了惯例、而不是特例。 他提到,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中的一个曾经对有声电影做出这样的评论,“谁想听演员说话呀?”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在试图推销一款早期的苹果电脑时遭到了Atari Inc.和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的回绝。而有时候,天才本身也需要时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经历了1,000多次实验才成功发明了电灯。(他曾对一位记者表示,“我没有失败1,000次。电灯是在经过1,000步后被发明出来的。”)这样的决心来自何处?在某些情况下,它就是天生的乐观主义──类似于那种让一些经历过极度贫困、悲剧或者虐待的小孩得以毫发无伤地生活下去的韧性。

    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控制一项任务;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以及班杜拉教授所称的 “口头说服”(verbal persuasion)──即获得与成就紧密相关的有效鼓励、而不是空洞的赞美。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教育学教授弗兰克·帕贾瑞斯 (Frank Pajares)表示,我在这里的学生都是教师,我们向他们教授的内容之一就是如何树立那些被告知能力欠佳的孩子们的信心。帕贾瑞斯一直是利用自我效能培养学术信心领域方面的领导者。他说,“我们都有某些心理习惯,一旦它们被固化,就很难被打破,犹如戒烟或者改掉啃指甲的习惯一样。”现在改,还不算太晚。

     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 Brooks)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韧性的问题,他表示,“人们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发展坚韧的心智。”他说,一个关键是要避免做自我挫败的假设。如果你被解雇了,或者被女友甩了,不要放大被拒绝的感受,不要假设你再也找不到工作,或者再也不会有约会了。(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批评面前,坚持信念是很难的。一位教师在谈及年轻时代的G.K.却斯特顿(G.K. Chesterton)时这样说,如果打开他的脑袋,“我们除了一堆白色脂肪以外,应该找不到什么头脑。”却斯特顿后来成为了英国极富盛名的作家。)     此外,不要让别人的拒绝中止你的梦想。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他说,他与之工作的一些人,过去30年来,一直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或者挑战,就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假如你确实缺乏实现预定目标所必须的才能,那该怎么办?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个人们在每季“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海选初期都会提出的问题。试着客观地评估通过培训和努力工作你的才能能获得多大的提高、或者想想这个目标对你的价值、再者就是评估是否存在其它途径来释放你的热忱──比如说,做教练,而不是选手。另一方面,假如苏斯博士(Dr. Seuss)在第27次被出版商拒绝后就放弃了,那又会如何?借用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话来说:“无论你想你能、还是不能,你通常都是对的。”

自我效能高的人 自我效能低的人
期望值高 畏缩不前
显示成绩 显示失败
遇事理智处理 情绪化地处理问题
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 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
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自我效能感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