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93 东之晓白(高洪新) 四川往事

 晨光人 2012-06-03

馆友晨光人:
您好,您的原创文章0293 东之晓白(高洪新) 四川往事已经被360doc个人图书馆采纳,您可在阅览室中的“精彩原创”栏目下看到自己的文章,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对“精彩原创”栏目的奉献和支持! 

【编者】最近,通过单幼兰的介绍,我们联系到原建设晨光院的化建

晨光项目主任、后回南京任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设计院副院长、党委副书

记 、八化建总经理高立荣同志的女儿高洪新,她和她的父亲一家人是

最后一批(1977年)撤离晨光现场的,小高她后来在扬子石化公司档案

馆任翻译,除了供职翻译以外,她还任<散文世界>的主编助理,编委主

任,和执行编委及责任编辑,她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其中有许多是

四川的回忆,我们暂选登她的四川回忆录这部分散文。

 
  

.

童年的记忆是一粒青青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成长。它的一片片绿叶,随着时间汇入岁月的河流,始终灌溉着我人生意义上的森林和田野......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个初夏的早晨,一辆敞棚卡车载着我们一家除爸爸以外的所有成员来到了浦口摆渡,过了长江,到了下关码头——这个连接长江上下游航线的站点,在此,我们登上了长江客轮,告别了南京,一走就是十三年。想不到的是十三年后,我们又乘着火车,重新回到了这个阔别已久的地方。

    世事难料。人的一生总有许多命运的绳索牵扯着,将你拉走,有时也把你送回,只是时间这条绳索有短有长而已......

    刚过完年,父亲已经先于我们赴川了。父亲离开后,当时只有六岁的我感到很是茫然,加上对离开很久没有意识上的概念,所以总在想,爸爸怎么说走就走,晚上也不来家了。

    年幼的晓白比较寡言,也许是家中孩子多,很少有人顾及和关照的原因。所以平日里很少去发问,总把事情放在心里独自揣摩。

    就要离开南京了。听到家人隐约在说去四川找爸爸,幼小的我嘴上不说,心里非常开心。快有半年没见父亲了,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

    进川前,爸爸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是早上天刚亮就骑车走了,晚上万家灯火了才疲惫地回家。到了家,母亲总把专门为父亲做的饭菜端到里间,让他单独吃,不让我们几个小家伙打扰他。所以小的时候能与父亲接触的时间非常少,几乎就是一天见上一两面罢了。只有过节和夏天的时候不然。节日里,父亲总是做一些平日里家里不做的饭菜给我们吃;夏天里,等我们晚上纳凉回家,父亲正等在那里,把冰在水池子里的西瓜切好分给我们吃。尽管与父亲接触很少,但是他却是我和姐妹们心中的太阳。他回来了,哪怕什么都不说,我们也觉得家里异常的温暖和光明。

    就要坐船去找爸爸了,我的心里总是在期盼中度过.上了卡车,就要登上轮船的时候我并没什么异样的感觉,直到进了自己的船舱,我才开始醒悟自己就要远行了。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知道离开的意义,关注的只是早点到川,早点见到久别的父亲而已。

    一路上那些秀美的景色在我素白的记忆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们一如一条条溪流,一座座山包,驻扎在了我心中的原野,令我终身难忘。看着被船儿甩在身后的两岸,凝望着围船欢歌的浪花,小小的我站在船上,手扶栏杆向远处眺望,心被那变幻的风景吸引,童年的无限遐想从那刻在心海中翻滚,一直到现在都没完全停息。

    这次航行,是我一生迄今为止最远长的一次。它留给我的不只是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还有离别、思念、遐想与团聚以及茫然不知的感觉。

沿途经历了黑昼的交替、山水的共与、距离与亲情的感悟、还有风景在幼小心灵中的着落和遐想与现时的不断互访。

一天凌晨,我们告别了居住多日的自家船舱,登上了码头,暂时结束了这场旅行。

二.

幼年的迁徙,是在牵扯起一条人生的藤蔓。它的一头是熟悉,一头是陌生。当长长的藤蔓结出瓜果,那曾经的熟悉就变成了一生的记忆......

下了船,度过舢板,便听见从对面不远的沙坡上传来的一阵阵鼓声,并隐约看到鼓声传来的地方红旗飘飘,条幅打着。当时虽然还没上学,可早在一年前已经跟同伴的姐姐学着认字了,并且认识了不少。看着条幅上写着“热烈欢迎......三线......家属”的字样,大了以后才联想到,条幅上写的应该是“热烈欢迎支援三线的职工家属!”

上了岸,见到了爸爸。他依然是那么清瘦,脚穿白球鞋,两眼炯烁,领着一队职工迎接自己的家属来了。那次同船的是第一批进川的家属。来时,整个船上住得满满的,下边的五等舱里住着家属。舱内一张张席子连着铺着,一家家就在这样的“床“上住了六天,他们就从这样的船舱走进了四川。

进五等舱的梯子非常陡,像一把长长的大刀伸入水底,让年幼的我看到很是悚然。就这样我也曾小心翼翼地下去过两次看热闹,每次上下,对我都是一次胆量的考验,也是好奇心的体验。当时我多么想自家不住在楼上,一家一间,而是像这里的人这样上百口住在一起,这多热闹啊!后来才知道,住底下的大多是工人家属。单位规定,住下边的可以多拿补贴,住楼上的,补贴就少拿。当时一天五元的补贴对一家经济的影响很大。这是后话,都是入川后陆续听大人说的。

下了船,我们真切地踏上了四川的土地。当我们一家老少尾随爸爸,在朝天门码头爬着一层一层台阶走出码头的时候,我似乎感到,我将在这块陌生的地方长大,并将融入到这里的乡土......

出了码头,父亲把我们带到一家旅馆住了下来。记得下船时,天气不错,有点朝阳晨曦的感觉,可到了旅馆,天空下起了细雨。好奇的我到了房间认了下门,就独自下楼去了。

依稀记得那个旅馆在山上面,上山的路铺的都是大块的石头。那些供人们踏脚的石头在岁月和足迹的打磨下光滑如洗。当细雨浸入,块块石头透着油黑的色泽。如今想来,那光泽里透出的是岁月和沧桑的痕迹。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把豆浆油条买回来了。当时怎么觉得重庆的豆浆是那么鲜美,油条又是那么的酥脆,咬一口满嘴香,喝一口香味终生不忘。至今那豆香在我的记忆里依然是那么清晰、那么新鲜、那么难忘。时至今日,我只在一处寻到过那种豆香。那是去年在南京邮电学院门口的一家煎饼油条店偶然尝到的。那早,当第一口豆浆喝进嘴里,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味道是这么熟悉,似乎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但又是如此随口可得。当豆浆流进了我的嘴里,记忆的闸门也就打开了。那个记忆中的味道来源于进川的第一站重庆。几十年过去了,香味的影子依然弥漫在我记忆的天空中,难以忘却。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这家店品尝那曾经承载过我童年记忆的豆浆,在品味中我将思绪放逐到童年,放逐到曾经留住我三天的山城重庆。

在重庆逗留的三天,父亲每日陪着我们。他虽然言语不多,却总在用进出的忙碌来表达他对我们到来的欢乐。三天里,我只悄悄尾随父亲出去了一次。父亲见我不吭声地跟着,也就不吭声地在前边走着,有时偶尔回头看看这个小小的尾巴。

逛街的时候看见很窄的石头路的两旁,被山体引升的那些房屋,错乱地排列着。回想起来,它们渡给今天的我的记忆是古典的、陈旧的、乡村的、山野的、陌生的,同时也是永久的。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楼下餐馆里的面条和辣菜让我知道除了咸甜苦酸之外的滋味——辣!进川前,我不记得自己尝过这种滋味。但自从在重庆尝过之后,我便跟这种滋味结上了缘,它伴随着我人生的足迹从童年走到现在,从四川回到南京,至今也没有舍弃它。

第三天早餐后,我们便尾随父亲,带着行李踏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当时记得,汽车顶上的两条辫子是那么可笑,好似我头上扎的辫子,可比我的长了那么多,粗了那么多。就是坐着它,我们一家到了火车站,登上了去隆昌的火车......

从重庆到隆昌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坐火车,如同我第一次坐轮船一样新鲜。上了火车,跟着爸妈,找到了座位,我也模仿起大人,端着水杯往来于火车两厢的连接处,为家人打起茶水来。我穿过车厢拥挤的人群,感受着车体在动荡不停的奔驰下发出的巨大的咣铛咣铛的声音,再看看坐着茶炉附近空档处的人们,抽烟的抽烟,打瞌睡的打瞌睡,这时我才有所感悟,自己离南京越来越远,南京那个曾经留下我童年记忆和嬉笑的家已经再也回不去了,自己就要跟这车人一起,被拉到一处全新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一家将与一船同行的人生活下来。

第二天一早,一个烟雨朦胧的清晨,搭载我们一家人的火车到站停了下来。从火车站走出,我们一家人随爸爸来到位于县城东门的一家旅店住了下来......

住进店,我们姐儿几个迫不及待地来到店前的地摊上。看着地摊上一串串被藤蔓扎在一起的凉薯,还有一串串用藤条串在一起的竹器。看到这些从未见过的玩意儿,大家好奇地到前边问了起来。我指着一个扁的,一面有口的竹器问了起来,竹匠说这是“筲箕”,听他这一说,我们几姐妹同时大笑了起来,嘴里还喋喋不休地模仿起人家:“烧鸡!烧鸡“地嚷起来,如今想起来,记忆是那么新鲜,事情就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 (待续)     2012.4.24.

(文章选自:东之晓白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324gaohongxinjqk

【附作者近照】

 
 
 
 

 

【读编联想互动】八化建和晨光有不解之缘。我们和他们在晨光共处了最初的几年。他们用汗水建成了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科研基地——晨光,我们则把“晨光”这两个字也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铸造的科技成果扬名全国。在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晨光人.文集》里,理应有八化建的位置。

                                 佟世维 2012.4.24.  

【读编联想互动】对,我们不应该忘记八化建的师傅们,为晨光建造了很规范、坚固的厂房、车间、家属楼,他们来四川更早,劳动强度很大,生活条件更加艰苦。我想起了他们及家属熟悉的身影和面孔,一起进城买菜、看露天电影,那些可爱憨厚的南京人!                   郭以欣 2012.4.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