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洲各国对中国真实看法

 3gzylon 2012-06-04
 

东亚还是需要合作

最近,我访问了日本东京,是作为“东亚展望小组”的中方代表参加报告起草会议的。新东亚展望小组的成员来自东盟10国和中日韩三国(10+3),其任务是向2012年底前召开的“10+3”领导人会议提出一份如何推动东亚合作的报告。成立新东亚展望小组是“10+3”领导人会议决定的,之所以称之为新东亚展望小组,是与1999年成立的东亚展望小组相区别。当年的东亚展望小组向“10+3”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关于推动东亚合作的展望报告,建议把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确定为建立“东亚共同体”。该报告得到了东亚领导人的认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东亚共同体”这个“新概念”(历史上第一次)深入人心。该报告对于推动东亚合作的发展曾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是该东亚展望小组的中方代表,作为亲历者,是我一直感到荣光的一件事。

然而,东亚合作的进程艰难曲折,在共同体建设上步履艰难,原因也很清楚,因为东亚地区各国间的差别很大,利益和对外关系复杂,历史遗留的和新冒出来的矛盾很多。我们想学习欧洲联合的经验,但是毕竟东亚与欧洲不同。比如,按照东亚展望小组提出的建议,建立东亚共同体要构建两个支柱:东亚峰会(政治)和东亚自贸区(经济)。现实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2004年,本来是要准备把“10+3”领导人的对话机制升级成统一的“东亚峰会”机制的,作为主席国的马来西亚推动很积极,中国也表示了明确的支持,但是,日本不干,经过反复讨论,达成妥协,保留原来的“10+3”领导人对话机制,新成立一个新的东亚峰会,吸纳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参加,这样,就生出一个“10+6”东亚峰会,如今,东亚峰会已经吸收了美国、俄罗斯参加,成了一个“跨东亚”框架,这个机制如何发展,起何作用,有待观察;在建立东亚自贸区上,道路也不顺畅。自2000年开启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后,先后成立了多个“10+1”自贸区(与日本、韩国、澳新、印度),2004年“10+3”领导人指示成立“东亚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小组”,我作为组长领着13个国家的专家写出了报告,但是,这次又是日本提出不同方案,提出要搞以“东亚峰会”(10+6)为基础的“紧密经济伙伴关系”(CEPEA),为此也成立了专家组进行研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意见不一样,统合的进程就推不下去了。由于支柱建不起来,共同体的架子也就搭不起来了。这样,尽管各种合作机制还在运行,合作项目也有不少,但很少人提及要建立“东亚共同体”了。

近来,东亚更变得热闹了,争端升温,对抗气氛凝重,好像陷入了纷争的乱局,如,中日在钓鱼岛的争端升级,起因是日本右翼人物石原慎太郎发动日本民众捐款,从者众,扬言要买断钓鱼岛,使它具备“公有”的性质,中国当然不甘示弱,必然做出对应反应,加强了主权宣示,派先进的海监船进行经常性巡逻,突破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封锁;再如,菲律宾派军舰抓扣在黄岩岛捕鱼的中国渔船,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实质性地加强对黄岩岛的控制,而菲律宾也不示弱,在国内外掀起一轮声讨中国侵犯主权的运动,一时间,南海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还有,韩国抓扣中国的渔船,渔民进行反击,造成韩国海警死伤,韩对中国渔民判以重刑;美国借“重返亚洲”,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大在东亚地区的活动力度,又是送军舰,又是派最先进的舰艇到菲律宾停靠,国防部长高调访问与中国有冲突的国家,到处煽风点火,凸显其存在,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区合作还能够推动下去吗?

我参加新东亚展望小组会议讨论的总体感觉是,大家还是认为东亚要合作,不要冲突,要有远见,不要短视,要克服困难,减少分歧,不要让冲突升级,使合作倒退。成立新展望小组的动议是韩国提出的,这个动议得到了“10+3”各国的大力支持,各国都派出了高水平的专家与会。

不过,对如何推进东亚合作,近期目标是什么,专家们还是有分歧的。比如,韩国的代表就比较激进,提出要把建设“全球东亚”作为目标,也就是说,东亚要在世界上发挥凸显的作用,要用一个声音说话,要建立高层次的区域政治和经济合作制度;印度尼西亚的代表则强调先办好自己的事情,东盟自己要先团结起来,要确保东盟的核心地位(看来是针对东北亚合作而言);而老挝、缅甸、柬埔寨的代表则认为,首先要帮助他们发展起来,缩小发展差距等等。对韩国专家起草的报告草案,尤其是建立“全球东亚”这个概念,受到质疑。

由于我是上一个东亚展望小组的老代表,又是代表中国参加,都希望我能提出关键性的建议。事前为了参加会议,我还是做了认真准备的。我提出,“全球东亚”的目标显然太超前,太脱离东亚的现实,要实现东亚“用一个声音说话”也难,东亚地区合作必须务实推进,还是要把提升经济合作水平作为基础,因此,可以考虑以构建东亚自贸区为基点,把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作为中期目标(比如,2020年)。经过反复讨论,中方建议的基本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成为了新展望小组报告的主体思路。

大家认为,如果东亚能够建立经济共同体(学习东盟),那么,就可以继续顺着这个方向走下去,逐步加强其他方面的合作,这样就有可能使东亚地区通过合作利益的构建和制度化的建设,让各国共处在在一个合作为主轴的大环境里。这是我们这个地区梦寐以求的,因为我们摒弃了战争,走向了合作与和平。东亚也许不会像欧洲那样非要建设一个统一的联盟,但是,应该和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和平共处,做到这样也就行了。

在东亚,经济的链条把大家捆绑在一起,难以分离。比如,中日韩之间矛盾很多,争争吵吵不断,可是近年来,三国先是建立了年度峰会机制,成立了合作秘书处,刚刚又签订了投资协定,中韩刚启动了自贸区谈判,中日韩承诺2012年底启动自贸区谈判,中日马上开始实行人民币和日元的直接交易等等。中国与菲律宾可以在黄岩岛上剑拔弩张,但是,菲律宾的香蕉进不了中国,蕉农就发愁了,因为没有可以替代中国的这样的大市场,菲律宾政治家也承受不了经济崩溃的压力。如今这个时代,的确与过去不同了,相互间的粘合利益很大,这是大家都必须考虑的。面对分歧或冲突,你情绪可以很激动,可是也必须考虑现实利益,说打(打仗)容易,真打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为一小利而失大局,那是要掂量掂量的。

从我国来说,我们承诺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存在分歧和争端的时候,要能坚持这个方向不容易,尤其是在自己实力提升的情况下,面对分歧,往往难以忍耐。看看网络上那些成天喊打的声音,你要是说不打,就好像不爱国了,成了“汉奸”了。我倒不认为这样的声音代表大多数,但是,有时候它们似乎占据着“网络舆论”的“道德制高点”,这是令人担忧的。

当然,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战略空间也的确受到挤压。比如,美国怕中国挑战和取代它的地位和利益,尽力对中国进行战略压制、遏制的部署,一些与中国存在争端的国家也趁机谋取利益。中国如果对此反应强烈,则会受到非议,被说成是“武断”,“霸道“,被置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做出反应,就会明明看着被挤压,国内人民也不答应。这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环境变得异常复杂。,要知道,要一个实力上升的大国忍气吞声,这是很难的,于是,这就增加了发生冲突的风险。问题还在于,有些闹事的国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风险所在。

我参加的国际活动很多,多年的参与使我体会到,大家都在看着中国,看中国如何发展,看中国如何处理与他国的关系,看中国如何解决与他国的争端,看中国如何发挥作用。对中国,人们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事实上,面对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外人有赞许、支持,也有敬畏、怀疑和不信任。毕竟中国还处在发展、崛起、转型的进程中,看透中国不容易,因此,让人家理解和认同一个大中国,强中国并不容易。对于这样的复杂性,我们也要能明白和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