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平平网 2012-06-04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海淀区实验小学     王霞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情境加上他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引导他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在目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老师不放心,讲得多,老师不放手,牵得多,牵得细。但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智力的差异、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而倒退,更谈不上什么学习自主性。因此,要本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原则,创设问题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了思维空间,才有思维活动,才会有自主学习。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完全改变了书本中例题的教学思路,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课始出示校办厂签定的一份合同:双福面粉集团与盛桥镇中心小学校办纸箱厂签定生产50000只面条纸盒。让学生帮厂长想一想该买多少硬纸板。这一生活中的问题,马上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首先必须知道生产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然后再乘50000。“怎样才能知道生产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我又抛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们马上投入了探究中,他们边讨论,边摸索,经过操作发现:首先量出这个纸盒的长、宽、高,然后分别求出纸盒每个面的面积,最后将这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这时我适时地告诉学生,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盒子的构造,明白实际购买硬纸板时必须多买一点,因为在制作纸盒时还有接头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实践意义。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例如我在讲倒数这节课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课上先出示两组字( 吞   吴   呆 杏),让孩子们找一找每组字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构字规律,我们来玩倒说分数的游戏,根据这级组分数的特点,给它们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从而引出课题倒数的认识。数学课上玩文字游戏,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火花,创设情境,进行铺垫。学生自己命名,自己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在探究倒数的特点,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学生通过猜想、计算、验证、争论、交流等活动,获取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的信息,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得到了培养,求异创新思维得到训练,促进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课堂上,我讲的少了,学生讲的多了;师生的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多了。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道共同探索规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实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同时还应贯

彻教学本身的化繁为简的教学原则。例如我在讲“长、正方体的认识” 一节课时,打破了过去常用的方法,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在摸、数、量等操作活动中掌握其特征的。学生在这看似自主的学习活动中缺乏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目标,思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了解什么是面、棱和顶点。接着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做几何的实践活动。(1)各小组讨论并填写领料单(表一);(2)每小组分工合作,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3)你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特征?填在下表中(表二);(4)你还想到些什么?

表一

              领料单

模型

小圆球

小棒

长方体

正方体

表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顶点

数量

 

 

 

 

 

 

特征

 

 

 

 

 

 

    面对做长、正方体的问题情境,学生没有现成的对策,从而引起寻求长、正方体特征的心理倾向,迅速激活头脑中的已有经验,提取相关信息,并将内外信息进行比较、匹配,逐步明确制作所需要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学生通过猜测估计,亲手制作对长、正方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将这些由动作技能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一旦模型搭建成功,长、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便被学生牢牢掌握。在制作的过程中,随着搭建的进行,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想象的同时不断引起对做的反思与回顾。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辨析和提炼,不但自觉地矫正错误,完善了认知结构,而且进一步体验了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感悟了从正反两方面对探索的发现进行验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促进了新的认知飞跃,在学生的动作和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多样性,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方法应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我在教学中极为关心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时的个性差异,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把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形态作为模本,由教师进行“复制”后再“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的“格式化”教学形式是不可能产生鲜活的“认知机体”的,而是应该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个性化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学生的特点去看,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如果我们不加指导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也可能无所体验,无所收获;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学法指导,也很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完两个分数比大小时,学生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教师应趁热打铁和因势利导,又出了两组两个分数比较和一组三个分数比较的题让学生练习,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讨论,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地自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我们机械的去实施算法全面化;同时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如果仅仅是为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发现,而对学生良莠并存的思维方式视而不见,那么教师就会失去“教”的真正的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较、交流、提升的机会。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提倡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有机优化、基本的学法指导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的拓展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喜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数学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后,才能在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探索成果,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