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折扇:中國文人折扇賞

 沪学 2012-06-06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折 扇
  
  曆史是一部讀不完的書籍,我們翻到了折扇那發黃的一頁。
  
  折扇也不過是扇之曆史中的一個標點;最早的算團扇。所以,對扇之文化略知一二的人,看到書報雜誌電影電視裏關於明朝以前的人手持折扇,遊覽花園,或以折扇為武器搏殺;便笑話。這是一種由無知而生成的對曆史的誤解。然而,說起折扇的由來,可能又出人意料,它非國貨,乃舶來品。折扇,古稱倭扇,是由日本遣唐使作為進貢禮品帶到中國。折扇狀似蝙蝠,有撒扇、聚頭扇、蝙蝠扇、摺扇等諸稱。它一進入中國,很快就得到認可。古時代,民族文化之間的排斥性是極強的,但是唐朝不會,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她作為世界各國的標本,體現著唐人對異域文化的大度。折扇便在這種寬容下得到認可。但也僅是認可而已,卻不流行。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認可,具體在流行團扇的大勢下對折扇的默然。從唐到南宋,漫長的數百年滄桑裏,折扇落落寡歡,它的身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塵埃。
  
  這裏插進一段意味深長的史實。日本遣唐使把折扇帶到中國的同時,也把中國的團扇帶回日本。團扇一到日本,就狂熱地流行起來並導致了對折扇的拋棄。其實從任何一個角度剖析,折扇都具備了勝過團扇的諸多優點。這也是大唐之所以對折扇認可的原因。日本民族彼時的心態,完全醉心於唐朝文化;是中華燦爛的文化奠基了唐朝的強盛,還是唐朝的強盛?護了中華文化的燦爛?日本民族急不可待地生搬硬套大唐的一切,語言、衣飾、習俗、政治體製,等等,當然也包括團扇。立足於國家強盛的基點,卻喪失了民族文化的基點。隻是到了日本的平安時代,才逐漸警醒,開始了消化,折扇最終還是替代了團扇。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折扇終於在中國流行起來,卻僅僅緣於一個皇帝的喜好。這就根本上性地撇開了實用價值上的認同,而陷入達官權貴階層的癖好泥淖。明永樂帝開始主導折扇潮流,他命令內務府大量製作,並在扇麵上題詩賦詞,分贈於大臣。一時折扇大貴,成為一種時尚。文人雅士學著互贈題詩詞字折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折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在清代,折扇之隨處可見,簡直登峰造極到有泛濫的嫌疑。明清時,在折扇生產地--江南一帶,出了很多名士,這裏不一一贅述。但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折扇有著絲絲縷縷的關係。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氳氤的詩畫美境;通過以折扇為媒介,流傳於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折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團扇無法做到的,折扇做到了。永樂帝僅僅因為喜歡,並非想做好事,卻的的確確做了一件好事。
  
  一柄折扇,兩種畫麵。一麵曆史,一麵現實。一麵書畫,一麵可能是空白,留給後人思考後填充。折扇在引風納涼方麵的作用,遠不如蒲扇直接了當,但無論團扇,還是折扇,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的進步,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它是掛在時代腰間的奢侈品,就像掛在今人腰間的大哥大。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必然會遺忘折扇的時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脫離其扇風的本意,而變成某種完全情緒化的東西。在今天,折扇已成為中國的折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銷往許多國家,當然也銷往日本--那曾經是折扇的故鄉。(文/楊柳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