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为天下先的山西新绛中学(十六)

 乔乃强阅览 2012-06-08

七、谁教会了谁?

一个刚毕业的师范生,比如说是物理教育专业的,刚参加工作时可能对高中物理很不熟悉,教学设计可能抓不住重点,课堂教学缺乏经验。经过三至五年的教学实践,他除了熟悉材料之外,备课快速而准确,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该教师比较的用心,他可能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写成文章,发表到刊物上,该教师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名气,家长学生可能慕名而来……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实践。设想一下,如果该教师没有这几年的实践,他的水平将仍然停留在刚毕业时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该教师很可能不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但有一个群体他是肯定离不开的——那就是他所教的学生!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该教师引导很多学生完成学业,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较好的完成了学业。在众多学生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有的仍然无所事事,有的甚至没有到毕业时间就离开了学校。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这位教师的水平实实在在地是提高了!是谁使得我们这位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呢?是他所教的学生!是他所教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群体。他每天在与学生交流,学生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们要请教这位教师很多问题,而且对某一个问题可能是不止几次地请教。我们这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得不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教会他的学生不得不思考思考再思考,在这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这位教师水平不知不觉提高了。如果没有几年的教学实践,如果没有大量的学生让这位教师去教,这位教师从一个师范生成为优秀的教师绝不可能!

“教学相长”说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水平都得到提高。但是,事实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使部分学生得到提高,而众多的学生(包括“优生”和“差生”)实实在在地让教师得到提高!

谁教会了谁?是学生教会了老师!

老师们应该感谢他的学生(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教师的实验品),尤其应该感谢那些差生才对!

八、为教而学,兵教兵

学生教会了老师,而不是老师教会了全体学生,我们何不把这种办法用到学生学习中去?学生甲有问题去请教学生乙,学生乙可能也不会,但学生乙如果是有心人,定会想方设法把这个问题搞懂,假使学生乙把学生甲教会了,那么学生乙一定是会的,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会”。

东北有一农民,只有小学二年级水平,四个儿子全是博士生。他用的是这样一种方法:他家里有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全部课程教材,儿子在学校学习,他在家里自学,并且也做作业。他对儿子有一个要求,就是凡他不会的儿子要把他教会。试想一下,儿子要把父亲教会,在学校里要下多大的功夫,至于儿子在学校里是如何学会的,儿子有自己的方法!

这就是“为教而学”,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为教而学。“兵教兵”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教人的“兵”,而不是被教的“兵”。前年我们就提出这种学习方法,然而用的不是很好。“环型法”坐位为“兵教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希望老师们能重视起来。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小先生”,也就是兵教兵。我们要把我们的学生当作“小先生”,他们不仅是某些学生的先生,甚至也可以是我们的先生。我们的任务是要尽快为“小先生们”找到合适的学生。这学生可以是他们的同伴,可以是他们的家长,也可以是我们老师自己。数学老师可让学生教自己物理,物理老师可让学生教自己语文,英语老师可让学生教自己数学,师生同甘共苦,定可取得丰硕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