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极完美主义刍论

 文山书院 2012-06-12

消极完美主义刍论

孙 颖 冯晨旭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2日   11 版)

    在现实社会中有这么一类人,总是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竟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而且缺少一种适时放弃的智慧。他们所追求的“完美”,不是美学意义上的“完美”,而是一种非常刻板而教条式的“完美”。随着这样的个体在社会人群中,特别是在资质优异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消极完美主义”一词迅速进入不同领域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关于消极完美主义,许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认可度比较高的是Burns、Horney、訾非、王敬群、梁宝勇等学者的研究。他们都认为,消极完美主义是个体罹患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人格变量,消极完美主义者习惯于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情况的高标准,为了避免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不完美而无谓地耗竭自己的生命,而且,由于他们对于失败和错误有种超乎常态的恐惧和紧张,不仅降低了个体心理调适的速度与能力,还提高了做事失败的可能性,让自己掉入一种恶性循环,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

    我们承担的有关课题研究也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者的正性情绪体验较少,且由于过分在意缺点,使他们不能全神贯注地工作,过重的思想负担导致心情紧张、压抑。结果,比任何人都期冀成功的他们反而很难取得成功,失败的结局又加重了他们对缺点的过度恐惧,如此往复,自然使他们整日被抑郁、焦虑等恶劣心境所笼罩。

    既然如此,探索消极完美主义的形成机制对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就变得很有必要。

    关于消极完美主义的形成机制,目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消极完美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习得的。方新等论证了消极完美主义的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重要的相关,认为它是个体在生命早期与父母的互动中习得的。国外研究对于消极完美主义的习得过程提出了社会期望、社会学习、社会反应三种主要的模型,对消极完美主义的形成作出如下解释。

    其一,过高的社会期望导致消极完美主义。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大部分父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孩子赋予一定的期望。如果期望在适度的范围内,将有助于儿童良好人格特质的形成,但如果期望过高,超出孩子的实际情况,则会让孩子不知不觉形成消极完美主义的特质。例如,父母只在儿童表现完美时才给予赞赏,在儿童犯错误的时候大加指责,甚至是暴力惩罚,儿童便会在潜意识里构建一个概念,即父母对自己的赞赏是有条件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只有尽善尽美才能够赢得父母的认可,犯错误很可怕”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在其认知中固化,消极完美主义的元素就被注入到这类儿童的人格结构中,使他们成为消极完美主义的“候选人”。

    其二,对父母等重要他人的模仿学习导致消极完美主义。社会学习模型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认为模仿学习是儿童习得很多行为的机制,消极完美主义也不例外。例如,很多父母自身就是消极完美主义者,他不问周围环境等客观状况,不仅不切实际地要求自己将事情做到完美无缺,而且还会因为担心犯错而整日焦虑不安。在消极完美主义的父母身边生活的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对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模仿学习,消极完美主义也就以这样的方式渐渐地“迁移”到儿童的行为模式及人格结构中。

    其三,对恶劣环境无可奈何的应对导致消极完美主义。社会反应模型提出儿童的消极完美主义是对严酷的环境条件以及逆境作出的无可奈何的应对反应。原因在于,这些儿童生长在爱被剥夺、饱受心理折磨或者基本保障不足的家庭环境中,在恶劣环境中的求生本能,驱使这些儿童寻找可以使恶劣环境获得改善,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改变的应对机制。正如阿德勒所描述的那样,人在幼年时对环境的无能感产生的自卑感,会使他努力成为全能的人来抵御外界恶劣的生存环境。这种应对方式一旦形成,即使后来的环境有所改善,他们头脑中对可能变得恶劣的现实环境的恐惧也依然根深蒂固。假想的天敌,加上他们自身的成就焦虑,使其在生活中总是近乎苛求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完美无缺。这些要求通常并非出于生活本身的意义,而只是为了填补他们内心的自卑,以减少被他们假想出来的现实环境给自己造成的痛苦。

    从上述三个模型可知,消极完美主义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它的形成也不是单纯地来源于一个要素。消极完美主义是否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基于父母、儿童本身、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产生更多的消极完美主义者呢?

    避免消极完美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个体、家庭和社会文化长期共同努力的过程。

    首先,在个体层面,必须对严重的消极完美主义者进行心理治疗。訾非认为消极完美主义者往往对事物基本形状的完美也过分在意,他们经常报告自己在面对不完美的物体时,心脏有撕扯、扭曲和割裂等感觉。这充分说明消极完美主义者观察和对待不完美事物时的排斥、拒绝的心态。为此,心理咨询中要采用内感脱敏的方法帮助他们摆脱消极完美主义思维困扰。在帮助当事人摆脱对具体的不完美事物的过分敏感的基础上,需要将治疗逐渐延伸至改善消极完美主义者对待更为抽象事物的感知上,如计划的完整性、人际关系的完美等,以达到深层认知上对消极完美主义的脱敏治疗。

    其次,在家庭层面,应当从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入手。中国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成败就是整个家庭的成败,这使得家长对孩子寄予较高的期望,抚养及教育过程中生怕出错,无形中便制造了一种痛恨错误、处处追求高标准的家庭教育氛围。在这种教育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被塑造成为一名消极完美主义者,是不足为奇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不良的教养方式。第一,避免自己的消极完美主义倾向对孩子造成影响,在孩子面前不要过分表现自己对失败的恐惧;第二,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多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孩子取得的进步而非所犯的错误上,实行鼓励教育。当孩子犯了错误,要帮助孩子从所犯错误中积极反思、汲取经验,使孩子从失败中学习人生哲理,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将更多精力放在追求成功上,而不是面对自己的失败战栗恐慌上;第三,在给孩子制定目标时,应是适当而非过高的,这样可以让孩子渐渐养成制定恰当目标的习惯,增加其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几率,享受到更多的成就感,拥有“静心于过程,坦然于结果”的良好心态,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就自然不会变成消极完美主义的牺牲品。

    最后,在社会意识层面,应当在社会文化的引导上下功夫。当今社会文化中存在鼓吹完美的倾向,一个人如果少犯错误、做事完美,就容易获得更多成功机会。特别是社会文化中的学历等级观念与求职择业的潜规则,过分强调只有学业优异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过体面的生活,这样的理念让那些“落后生”不仅在学业领域饱受自尊丧失之痛,而且不得不面对得不到好的工作机会、没有好的生存条件等现实困境。訾非认为,整个社会文化对学业上绝对完美的追捧,不允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缺点产生,就会使得消极完美主义在社会大环境中蔓延,造成年轻人过度竞争、时间浪费,以及普遍的心理耗竭等恶果。特别是当这种动机被不断地泛化到指向他人的消极完美主义情结时,个体还会对他人苛刻要求。可想而知,在社会群体中,这种“严于律己”,又不能“宽以待人”的个体越多,人际摩擦就越多,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隐患也就越多。所以,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克服消极完美主义,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社会文化应当允许不完美的存在,并给他人和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让青年人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接纳“错误”。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规划项目《大学生生命感的时代解读及提升路径研究》(11YJA19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