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爱情——剖析周朴对梅侍萍的爱

 月璆 2012-06-15

内容摘要:自《雷雨》问世以来,众人对周朴园几乎没有一句赞许的话,本文从周朴园对侍萍的爱展开来讲,为大家呈现另一面的周朴园。意在证明“再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

关键词:周朴园 梅侍萍 爱情 人性美

窗外雷声阵阵,空气是那样的闷热,树叶僵立,蝉声却是分外活跃。合上《雷雨》,我心凉如水,望向窗外,穿越一个世纪,风雪之日,两扇古朴的铜门渐渐打开。梅侍萍依然当窗而立,不经意间那呆滞的眼神与我对视,蓦的,时光又向前飞跃了近四十年……

 一、相濡以沫的三载情缘

“你可记得三月里初相逢,往事难忘,不能忘!”对于周梅之恋同样不能忘。那年侍萍和四凤一样年纪,有着白皙的面孔,一双大而圆的眼睛,睫毛黑且长,一头乌黑的秀发。因为读过书,她的气质与一般大户人家的小姐相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虽温柔贤慧,然而骨子里有一种刚强之感,所以性情是豪爽的。这也是造成她日后悲剧的原因之一。

周朴园是一个留德归国的大少爷,却依然是个守旧的主儿。可以说他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半成品。中国的封建恶习他继承的相当完美,以至于他浑身散发着一种腐朽的气息。但毕竟他留过洋,在德主修经济学,所以透过他狡黠的眼神便可知道他会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就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人又给我们上演了一场主仆之恋。在周朴园的眼里侍萍并不低下,相反他觉得她高贵。所以,周朴园是真真切切的爱侍萍,他对侍萍的爱是不掺杂任何杂质的。他们之间的爱是至真至纯的,是出于人性中对真爱的追求。他们的恋爱是公开的,他们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习惯……这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可以说侍萍是幸运的,是的,他们都很幸运。没有经过千难万险,两个三生前就被月老牵上红线的人就这样在的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相遇并相爱了。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经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周梅二人没有错过,他们虽然没有爱的轰轰烈烈,却也真真切切、刻骨铭心。他们相濡以沫的生活了三年,虽然只有短短三年,但却伴随周梅一生。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服从,但性情刚烈的侍萍又怎么会服从?她誓不做妾。所以为了周朴园的前途,也为了周家的地位,周老太太必须棒打鸳鸯,如王氏对陆游与唐琬。侍萍从此便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侍萍投水而死,周朴园人活着,但心已随侍萍而去。

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在妻子王弗死后十年写了这首《江城子》,词中句句尽显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从而也表现出生前夫妻俩的恩爱情深。于情,这首词同样适合用来描述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之情。

三十年来侍萍似乎从未离开过周朴园。为了怀念侍萍,周朴园不管把家搬到哪里,总要将侍萍顶喜欢的家具带着,那间属于侍萍的房间别人是不可以随便进去的。那间屋子的摆设一切如侍萍生前的一样,侍萍的相片,侍萍的生日,侍萍的习惯,还有那些旧衬衣。这一切,周朴园一刻也未忘记过。他说这叫他的眼看着舒服些。

点点滴滴尽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这不是周朴园的虚伪。人生不过百年,明知人已死,若要虚伪,那么坚持三十年那还是虚伪吗?剧中有一个细节,四凤说:“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老爷还是那样,除了会客,念念经,打打坐。在家里一句话也不说。”周朴园与女人无冤无仇的,为什么要讨厌女人?他又为什么念经打坐?除去他是一个封建主义者外,应该还有对侍萍的思念。平日他忙于工作,忙于算计,无暇思念侍萍。一但有时间他便会静坐回忆过去的点滴美好,用侍萍来净化心灵。他拒绝女人,是因为在他眼里谁都比不上侍萍。

[朴园失望地看着他儿子下去,立起,拿起侍萍的相片,寂寞地呆望着四周。关上立灯,面前书房。[朴园失望地看着他儿子下去,立起,拿起侍萍的相片,寂寞地呆望着四周。关上立灯,面前书房。

……

此时的周朴园是孤独的,他的独裁专制让所有人都不敢,不想接近他。只有侍萍懂他,只有侍萍会陪伴他,他只拥有侍萍全心全意的爱。

……

[半晌,朴园惊疑地望着她,繁漪像一座石像似的仍站在门前。

繁漪,我看你上楼去歇一歇吧。

(冷冷地)不,不,(忽然)你拿的什么?(轻蔑地)哼,又是那个女人的相片!(伸手拿)。

你可以不看,萍儿的母亲的。

(抢过去了,前走了两步,就向灯下看)萍儿的母亲很好看。[朴园没有理她,在沙发上坐下。

我问你,是不是?

嗯。

样子很温存的。朴 (眼睛望着前面)

她很聪明。

(冥想)嗯。

(高兴地)真年青。

(不自觉地)不,老了。

(想起)她不是早死了么?

嗯,对了,她早死了。

(放下相片)奇怪,我像是杂哪儿见过似的。

(抬起头,疑惑地)不,不会吧。--你在哪儿见过她吗?

繁(忽然)她的名字很雅致,侍萍,侍萍,就是有点丫头气。

好,我看不睡去吧。(立起,把相片拿起来。)

拿这个做什么?

后天搬家,我怕掉了。

不,不,(从他手中取过来)放在这儿一晚上,(怪样地笑)不会掉的,我替你守着她。

……

“又”字可见他常拿她的相片,“怕掉了”,可见她在他心里有多么的重要。周朴园爱的不露声色,爱的是那么深沉。

周朴园对侍萍之痴还可以从他的后两位太太的身上体现出来。

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嫁给周朴园便注定她是个悲剧。她的存在只是一句台词,之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带来什么,亦没有留下什么。可想她整日与一个根本就不爱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痛苦。夫妻同床异梦本来就是一种折磨,然而她还要时刻面对丈夫肆无忌惮的思念前妻。她斗不过死人,死者为大嘛。但即便她抑郁而死,也未得到周朴园的一丝丝爱恋,她败得一塌糊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女人的失败。按说她才是周家名门正娶的太太,然周家上下却只知道侍萍是周家的大太太。这让这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情何以堪?周朴园要让她消失或者希望她根本就没有来过。因为她是他恶梦的开始。

如果说第一位夫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太深刻的映象,那么第二位太太——周蘩漪,一定让我们难以忘怀。她雷雨般的性格,打动了孕育她的曹禺先生。她美丽的面容吸引了周萍。她绝望的呐喊,博得了观众的同情与爱怜。但她却始终打动不了周朴园……她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始终融化不了他那颗冰封已久的心。她痛苦,她挣扎,她叫喊她活在一口棺材里等死。她深知周朴园不爱她,一点都不爱,在他的心里只有侍萍。但和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比起来,她算幸运的。因为她与侍萍“彼此都觉得性情是直爽的”(两人见面时),她们有几分相像。这也许是当初周朴园之所以娶她的原因吧。也因此她有了冲儿,周朴园酒后也只向她吐过真言。但也许是周朴园觉得她知道太多关于侍萍的事了,所以他要折磨她,让她永远的闭嘴。那段回忆只能属于他周朴园一个人,他不要和任何人分享。所以对蘩漪的专制残忍,更显得周朴园爱得疯狂与变态。

三、一生的守候

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十年之后周公馆成了附属医院,楼上楼下住着两个疯了的老妇人——蘩漪、侍萍,一个孤独的老人(周朴园)在自己的住处与医院间来回跑,看望这两个疯了的亲人。这时爱已经化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他是这场悲剧中唯一健全活下来的人。可是所谓的健全仅仅是指身体上的,“活着的人并不是快乐的人。越清醒,越痛苦,倒是死了的人,疯了的人,比较无忧无虑,了却此生债务。”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诗人裴多非的诗中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爱情在他心中也不是第一位的,他在爱情和他的理想——自由二者间选择了后者,我们永远也不会怀疑他对他爱人的爱。而周朴园也不过是在爱情和他的理想二者间选择了后者,可以说,有的人说他不爱鲁侍萍,这个待遇是不公正的。                          

时光又飞越回来,窗外大雨已然落下,可是舞台上再也看不到侍萍的身影……

参考文献

        话剧剧本《雷雨》     作者 曹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