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实践技能考试22项中医操作步

 acer8168 2012-06-16

 

    中医操作1--拿法

    【操作方法】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操作要点】
    1.前臂放松,手掌空虚。
    2.捏拿方向与肌腹垂直。
    3.动作要有连贯性。
    4.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5.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捏拿肌腹,指间关节不动。

    中医操作2——单手进针法

    1、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运指力于针尖而刺进皮肤,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弯曲
    2、刺入到预定深度后,中指离开皮肤,三指配合进行提插捻转弹刮

    中医操作3——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进针

    中医操作4——夹持进针法

    左右拇食指消毒,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刺入腧穴。

    中医操作5——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中医操作6——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中医操作7——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顺时针)。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逆时针)。

    中医操作8——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中医操作9——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l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中医操作10——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中医操作11——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中医操作12——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中医操作13——留罐法

    1.选择部位。
    2.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3.10~15分钟起罐。
    4.起罐时先用左手握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中医操作14——走罐法

    1.选择部位。
    2.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凡士林。
    3.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
    4.起罐时先用左手握住火罐,右手拇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中医操作15——闪罐法

    1.选择部位。
    2.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然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

    中医操作16——刺血拔罐法

    1.选择部位。
    2.在应拔部位消毒。
    3.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使皮肤出血。
    4.用镊子夹l~3个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l0~l5分钟。

    中医操作17——磙法

    1.侧磙法 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肘关节微屈,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磙法 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操作要点】
    1.侧磙法在操作时要求肘关节微屈;立磙法在操作时要求肘关节伸直。
    2.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
    3.着力部位应吸附于治疗部位上,避免往返拖动。
    4.侧法的动幅度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拨动80°;腕关节伸直时向内拨动40°。立法动幅度在60°左右,即腕关节中立位至背伸60°范围内进行操作。
    5.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要协调一致。
    6.往返持续用力。

    中医操作18——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四指附着于肢体的另一侧,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掌虚、指实、紧推(140次/分钟)、慢移。

    中医操作19——揉法

    【操作方法】
    1.指揉法 用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2.掌揉法 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3.鱼际揉法 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掌根揉法 用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5.前臂揉法 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予治疗部位,做环旋揉动。
    6.肘揉法 用尺骨鹰嘴着力于治疗部位,做环旋揉动

    【操作要点】
    1.以肢体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2.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
    3.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且有节律。
    4.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中医操作20——摩法

    【操作方法】
    1.掌摩法 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亦称摩腹。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

    【操作要点】
    1.上肢及腕掌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2.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3.动作要缓和协调。
    4.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中医操作21——推法

    【操作方法】
    1.掌推法、指推法、肘推法, 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2.拇指分推法 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也可用于上胸部。

    【操作要点】
    1.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2.应参考经络走行方向及血液运行方向推动。
    3.速度要均匀。4.掌推法在操作时应手指在前,掌根在后。

    中医操作22——按法


    【操作方法】
    1.掌按法 以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指按法 以指着力于治疗部位,垂直向下按压

    【操作要点】
    1.操作时应逐渐用力。
    2.垂直向下用力。

    点击下载:中医实践技能考试中医操作要点及步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