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戏台联语拾萃 作者:沈不沉 2010-10-25 温州山前岳庙戏台联名场利场总是战场,假优孟之衣冠,装成百怪奇观,做得出泼天富贵;
温州山前街美人台联或古或今,满腹悲欢都是幻;
温州蒲州圣母庙戏台联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
导忠孝节义,宣扬美名万古;
温州蒲州玄坛庙戏台联金鼓频催,千古英雄呼欲出;
善恶报施,莫道毫无此等事;
温州仓后财神庙戏台联势短世长,仗势难留后世;
温州东瓯王庙戏台联台耸枕华山,一曲松风涵晨响;
温州杨府山太阴宫戏台联虽见此榜样,观富贵贫穷,岂是逢场作戏?
温州北门戏台联出其北门,看台上何等角色;
温州梧田南湖库官庙戏台联有声有色,须臾间臣忠子孝,立千秋功业;
温州十八家浮沙庙戏台联大局竟如棋,黑白混淆,从教回首重逢,一片模糊难着手;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乐文,不识文者看戏;
三寸舌谈古论今,有甚说甚;
瑞安乾元宫戏台联象以虚成,见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 瑞安洞桥庙戏台联歌舞长留湖上月;
瑞安隆山杨府庙戏台联大海云烟,百年过眼;
瑞安海安城隍庙戏台联善恶施报,莫道无关前世事;
瑞安白门戏台联做戏何如看戏乐;
瑞安忠义庙戏台联一曲骚人心内史;
瑞安肇平垟戏台联生旦净丑,活现古代忠奸善恶;
瑞安丽岙娘娘宫戏台联霓裳羽衣,大罗天上;
是处听伶伦奏乐;
瑞安卫房宫戏台联江城依旧,宫阙从新,笑堂堂武将文臣,众眼且观台上舞;
瑞安陈府庙戏台联古今人何遽不相及;
嵊州古戏台楹联 作者:佚名 2009-8-30
“天地大戏场,戏场大天地”。穿梭在浙江嵊州市的城乡,不时可看到一座座构筑独具匠心的古戏台。就是在这些正在被人们逐渐淡忘的古戏台上,诞生了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也就是在这些古戏台上,走出了享誉海内外的越剧十姐妹”中的袁雪芬、傅全香、筱丹桂、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等6位越剧表演艺术家。如今,古戏台的热闹场面还不时可以看到,逢年过节、喜庆典礼、庙会赶集,人们总要邀来戏文班子,在古戏台演上三天三夜。 嵊州曾经有多少古戏台,谁也说不出准确数据。但据该市文物管理部门的统计,目前尚存的古戏台约有200个。其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在全国也不多见。它们或隐居在穷乡僻壤,或静卧在乡镇集市,或湮没于时代的风雨之中……身上曾记录着当年的丝竹乐音,记载世代民间艺人的艰辛生活,也收藏了簇拥的人影、如雷的喝彩。古戏台的历史,蕴藏着独特的古越文化。 施家岙古戏台:女子越剧发源地 说到嵊州古戏台,不能不提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的绳武堂宗祠古戏台,因为它是嵊州市第一副女子越剧科班的发源地。 绳武堂旧时族规森严,不准女子上台演戏。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24位女子越剧科班演员只好在晒场空地搭起一座草台“串红台”。后来,这副女子越剧科班在大上海一鸣惊人。回到施家岙后,她们在村民的眼中竟是闯荡过大上海的女班,族人遂破例为女班开放绳武堂,“杀鸡祭台”后,让她们在祠堂古戏台上为村民免费公演。期间,村民接客招待亲朋前来看戏,家家户户似过节那般杀猪宰鸡,全村沸腾。演出的节目有《双珠凤》、《玉莲环》、《三官堂》。绳武堂破例让女子登场演出后,嵊州各地纷纷仿效,由此,施家岙村声名鹊起。 历经沧桑的施家岙古戏台因年久失修,于2000年由有关部门耗资10多万元重新装修。戏台坐北朝南,为单檐歇山顶翘角,歇山顶上饰有堆塑“龙吻”、“瓦将军”、“双单公主追狄青”,藻井饰八道斗拱,井顶镌有《二龙抢珠》,藻井四周雕有八只蝙蝠,寓意“发福”。前台口置有两只石雕狮子护卫,台后屏风上饰有彩绘壁画《双凤》,歇山顶四只翘角下饰有木雕龙头,前台石柱上四只木雕雀替雕有《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整座古戏台显得古朴典雅。古戏台宽4.8米,离地高1.7米。古戏台四根石柱,两副楹联诗意盎然,值得一读: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红袖翻风鸲鹆舞,紫箫弄月凤凰鸣。 城隍庙古戏台: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
在清末民初,这个戏台所演大多为大班戏,女子“的笃班”若上台演出,被视为亵渎神灵。上世纪30年代始,随着女子越剧风行上海,陋习才渐被打破。越剧“名伶”如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贾灵凤、马樟花和以后被称为“十姐妹”的越剧名演员,大多曾在这戏台上演出过。女子越剧班凡欲跨出嵊州,前往宁波、绍兴、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演出,一般也是先在该戏台“测试”,并借此筹措资金。此外,某一戏班或某一演员在外地发迹回乡,或到年关回家,也总要在这个戏台上演“看家戏”,以显示戏班阵容,扩大个人影响。 瞻山庙古戏台:目前演出最多的古戏台
古戏台坐西朝东,与仪门相连,面朝大殿,台高约25米,宽5.1米,深4.8米。系单檐歇山顶建筑,屋脊塑有龙吻、三星高照,瓦将军为“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左右两侧还塑有哪吒杨戬,桁枋间饰木雕《群英会》、《卖草囤》等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石柱雀替为深浮雕《封神榜》,歇山顶下置有八角藻井,雕有线条流畅、工艺精湛的八仙。戏台与厢房过道立有屏风,饰有彩绘“福、禄、寿”三星。后面厢房宽24.5米,深5米,门窗栏杆系木雕彩绘花鸟,雕饰十分精美。 清末民初,戏台酬神谢戏演出近百场,农历九月廿三庙会期间演戏最闹猛。早期到此台演出的有新昌调腔,金华昆、婺各戏班及绍兴文武乱弹班。上世纪20年代男子小歌班马潮水、魏梅朵、张云标曾上演《狸猫换太子》、《双珠凤》、《珍珠塔》、《何文秀》等剧目,1930年至1933年“高升舞台”的筱丹桂、商芳臣、周宝奎、张湘卿、裘大官以及“四季春舞台”的袁雪芬、傅全香、钱妙花先后在此台初露锋芒,演出剧目《仁义缘》、《碧玉簪》、《九斤姑娘》等,现后台厢房内有“贤记小高升”、“新高升”等题壁。 近几年,庙会期间,瞻山庙古戏台日夜演戏,吸引了邻近乡村的村民赶来看戏,热闹非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瞻山风情游、越剧寻根游别开生面,来自上海的越剧迷同嵊州的越剧迷在此同台演出,盛况空前,这个古戏台成了目前嵊州演出最多的古戏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