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的特色小吃

 映雪的萤1.168 2012-06-17

2006-07-22 15:14:00

浏览 487 次 | 评论 2 条

饮食文化,就是厨师用锅铲在炒着的文化。餐饮的物质文化称硬文化,如菜品、菜系、餐具、厨具等。餐饮的精神文化称软文化,如餐饮企业、店名、经营形象、礼仪、诗歌、服务用语、绘画、音乐和舞蹈等,二者总称饮食文化。
中 国 人 的 饮 食 习 俗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龙须面,传说“龙须”是古代皇帝的赐名,可能因为这种拉面细如须发,不绝如缕的原因。由于抻面姿势优美,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入口香软可口,故而得此名。在山西,人们寿诞生辰、聚友团圆时都要吃这种面,以示长寿和喜庆。龙须面配料精细,制作讲究,其制作方法过去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龙须面一般要拉到7扣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拉至9扣。当天为我们表演的师傅就把面拉到了9扣,顷刻间,透过飘舞的干面粉,可见银丝缕缕,细可比毛发,点火即燃。
  一根面,一碗面就是一根面条,可以把面条拉成100米以外,师傅拿出一个不锈钢盆,里边盘着一圈圈粗如小指的面条,上面漂着一层黄澄澄的油。一手拉,一手放,在手臂的不断挥扬之间,粗面顷刻间拉成了细面,源源不绝,且不间断。
  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好的师傅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白色弧线。
  剔尖
  这是山西人食谱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杂粮面剔尖等等。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俗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筷子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从擦子漏下掉入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浇头、打卤食用,这种面食易咀嚼、好消化,适于老年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后,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宽的条,用手一片一片揪入开水锅里(大小与手指头肚相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食用。这种面食做法简单,吃着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下到锅里。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配浇头或打卤食用。
  拨鱼
  把和的很软的面放在一个带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铁制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拨入锅内,如小鱼在水里跳跃。这种面柔软绵滑,易于消化,配上荤素浇头或打卤即可食用。
  猫耳朵
  外形酷似猫的耳朵,小巧玲珑,吃起来有韧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莜面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块,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卷成猫耳朵状,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面栲栳栳
  用营养价值极高的莜面做成的,将面揉精,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竖立在笼中蒸熟即成。




高梁面糊糊


玉米面花糕



水煎饱日

窝窝头




拔滥则




油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