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伴随在中国科举之路上的食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12-06-20

伴随在中国科举之路上的食文化

/王明军

绵延1324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在我国起源于隋代,历经唐、宋、元、明、清(1904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了笼络天下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为统治者效劳,用新的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从那时起,我国各个朝代的食文化也融进了科举,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有科举七宴——曲江宴、探花宴、琼林宴、鹿鸣宴、鹰扬宴、会武宴、烧尾宴。

唐代最为著名的四大科举宴是由官方、朝廷主办的,是为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举办的盛大庆祝宴会。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其它的宴会虽然也有官办和皇帝亲临,但涵盖的内容有节庆、升职等其它缘由。最为有名的升职庆典要数唐代的“烧尾宴”,这是有经济实力的高官自掏腰包邀请皇帝参加的豪宴。

著名的“曲江宴”是在长安曲江亭举行,唐代考中进士的放榜恰好在上已节之前,三大节日之一的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一同庆祝的。这种游宴,皇帝亲自参加,与新进士和被邀请的外国使节等重要宾客同乐。该宴之隆重,规模之大,在我国宴制史上的影响深远。“探花宴”亦称探花筵,唐代称进士及第后的杏园初宴。“琼林宴”始于宋代,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的宴会。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文天祥有一首《御赐琼林宴恭和诗》,专门描写琼林宴盛况: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由此可见其规模。“鹿鸣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举和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了一千多年。鹿鸣宴得名于明朝皇帝用鹿为主脯的宫廷御膳来宴请科举学子,借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鹰扬宴”是清代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会武宴”起始唐朝,延至于清,是武科殿试放榜后,于兵部举行之宴飨。该宴排场宏大,雄伟壮观,群英聚会,盛况空前,故名:“会武宴蒙古人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科举宴制戛然而止。到了明朝,科举制度恢复后,其宴制又逐步进入鼎盛时期。

无论历史上的科举七宴,还是唐代文武四宴,史籍均无详实的肴馔资料,大多是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歌和溢美之词,唯独“烧尾宴”留下了其中58道“奇异”肴馔。五代时,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的部分食单,称五十八道食点只是“奇异”部分,使后人得以窥见和想象这次盛宴的概貌。由于中国特定文人“远庖厨”的局限,陶谷对肴馔的注解不一定都十分准确,例如“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他自己也不确定,所以用了“恐”字。五十八道食点注解也不排除有误之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谓“奇异”是指:新奇器具、秘笈药膳、创新烹饪、新食材使用、流行食点、宗教文化、歌舞音乐、养身时尚有关。“烧尾宴”的五十八道“奇异”食点,肴馔丰美,世所罕见。

今天,我们解读唐代“烧尾宴”58道“奇异”肴馔,可以发现那个时代鲜明的文化特征和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现如今,人们揣摩和仿制唐宋时期的宴制和御膳,大多以南宋司膳内人的《玉食批》为蓝本,并结合其它的史籍资料参考汇集而成。

科举之宴的宴名与肴馔无关,由皇帝出席的宴会,基本与御膳无异,只是在举办的地点、形式、规模、规格上的差异。科举之宴的肴馔,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珍肴名馔,同时,无形中也为南北食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广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科举之宴还有诗歌、器乐、歌曲、舞蹈、时尚的欣赏与普及的功能。每次科举之宴的举办,途径长安的全国各地高官,一般都会受到皇帝邀请,还有各国的使节等。所以说,科举之宴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