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文化新解

 魏魏1001 2012-06-21
学校文化新解
□ 夏书芳

  在全国民办中小学发展战略论坛上,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夏书芳,围绕新密新世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现场作了点评性报告。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而成,题目为编者所加。

  5月25日,在河南省新密新世纪学校特色办学现场会上,一场关于校园文化的大讨论在此上演。这所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就是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创生上、生态文化的创意上,而且体现在生态课程的研发上和生态课堂的回归上,更体现在生态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上。结合新世纪学校成功的文化建设,反观当下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学校文化偏向何方

  纵观林林总总的校园文化,有3个方向性的迷失亟待纠正。

  窄化——将“学校文化”窄化为“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一般是指静态与动态的学校环境文化,其基本功能就是环境育人。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呢?传统的表述一般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但这种文化分类仍不够科学,我杜撰了一个公式,或许能更清楚地表述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场文化+人文化=(校园环境文化+人际环境文化+内心环境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课程与课堂文化+学生与班级文化)=人育文化+文化育人=人文。

  表象——学校文化停留在文化符号的层面上,缺乏意蕴。

  当下不少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文化符号但无文化内涵。内涵是什么?内涵就是寓意,内涵就是内容,内涵就是文化。内涵从哪里来——它是人赋予的。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志、精神力量等的集中体现。任何一种学校物象,都应成为文化的载体。

  比如,新世纪学校的道路——溱水路。他们为什么取名为溱水路?路牌上的诗句,就告诉人们其文化寓意:黄河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溱水洧水是新密人的母亲河,河水从校园里缓缓流过,就像母亲在我耳边轻轻地诉说。

  把文化符号赋予了寓意,符号就有了内涵;符号有了内涵,就有了生命;符号有了生命,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曲解——将一些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文化特点等同于文化。

  现在有一种“泛文化现象”:搞一个作业展览,冠之以“学生文化”;晒一次读书笔记,命名曰“阅读文化”;评一次教师论文,称之为“教师文化”……

  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是被固化下来的文明。每一种文化都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元素。例如,课程文化起码要具备4要素:有课程目标,有课程内容,有课程时空,有课程评价。以上4个要素齐全,方能称其为课程文化;否则,诸如单纯意义上的搞某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只能说是课程活动,但不是课程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走势

  主题上从多元聚焦一元。当下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属于多主题,或者无主题。新世纪的学校文化则有鲜明的主题——生态。环境的生态、课程的生态、课堂的生态,归根结底是办学思想的生态。他们认为:人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据;教育违反了生态的规律,就培养不出尊重生态的人。因而,该校的文化是生态的,具体体现在它是生命的、生活的、生动的、生长的、生机的、生成的。

  内容上从标签追求内涵。现在不少学校的“三风”,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诸如“团结”、“求实”、“创新”等,都是一个个文化标签。

  看一所学校有没有品质,不是看它的外表,而是看它的文化内涵。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否厚重而殷实,一看校长文化是否为学校的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二看教师文化是否成为学生一生的陪伴;三看课程文化是否提供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四看课堂文化是否成为对每个生命的关照与成全;五看班级文化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与生命的沃土;六看学生文化是否彰显了文化育人的功效;七看环境文化是否为生命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气候和氛围……所以,内涵发展是评价一所学校有无文化的重要标尺。

  形式上从单一转向多彩。过去的学校环境文化,局限于贴几条标语,挂几张名人画像,造几个文化小品。新世纪学校在创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创生了一种课程化的校园文化。该校的理念文化、树文化、路文化、石文化、门廊文化等16道文化景观,55个文化景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除了寄寓文化的因子之外,他们还别出心裁地对每个文化景点搞了“学习延伸”,这正是对学校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发掘。

  学校文化只有根植于师生心田,渗透生命的血液,才能改变生命状态与行走方式,并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话语体系。

  价值取向上从“趋同”走向“求异”。教育的规律要求同,办学的特色要求异。“异”是什么?“异”就是特色,就是风格,就是个性。现在不少学校的特色建设走进了3个误区:

  1. 误将学校亮点或优势项目当作特色。例如:跳绳、剪纸、书法、美术等,这些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称其为特色。因为,特色一定是促进学校整体优化的东西,而这些项目本身教育内涵不甚丰富,与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关联不大。

  2. 将特色从学校文化中剥离出去。其实,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

  3. 将文化与教育对立起来。学校有两项使命:一是文化育人,二是人育文化。因此,文化不仅是“景”,更是“场”;文化不仅是“力”,更是“效”;文化不仅是“根”,更是“魂”。

  校园文化建设路线图

  一是定位。只有定好位,才能做到位。一个学校要发展,要彰显特色,要打造品牌,必先有一个科学、准确、清晰的定位,这个定位要聚焦到校长的核心办学思想上来。同样,学校文化建设也必须先定位,定位的原则有三:1. 独创性——有说头;2. 操作性——有做头;3. 成果性——有看头。学校文化只有定好位,才能走得远,飞得高。

  二是选择。选择大于努力,方法大于行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由校情、教情、学情而定。总体原则是:选自己能做的,选自己会做的,选自己能做好的,选别人不曾做的。选择的方向是:做不成“体”,就做一个“面”;做不成一个“面”,就做一个“点”。

  三是拓展。拓展就是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课改怎么改?工程很浩大。中国教师报主张从改课开始,改课从改课堂教学模式着手,这就找到了课改的支点。由新课堂进而延伸到新教师、新学校、新学生的整体联动,课改就落到了实处。

  四是提升。学校文化的重要创生方式是“升华式”:案例——做法——经验——理念——思想。譬如,有一所学校在重要的节日或关键时候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进而他们发现教育中有许多关键点需要教育的陪伴。而人生也正像竹子一样,在节结处是最容易节外生枝的地方,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于是,他们就创生了“节点教育”——把握非常重要时,发现真正要害处,抓住至为关键点,做成教育及时雨。

  从节点活动到节点教育,这是一种教育思想的飞跃,更是一种学校文化的提升。

  五是做透。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选准目标,而且要深挖、做透。什么叫做透?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多层面、多角度、深入地做下去,直至做出成效,做成特色,做成品牌。

  新世纪学校的生态课堂建设就是一个典型。该校的生态课堂,有“三全"理论做支撑;有核心教学理念——在生态环境中育有生命自信的人;有教学途径与方法——“四个回归”、“三梳三练”,有课堂规则。此外,还开发了与课堂相匹配的五级校本课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链。

  学校文化是本色、底色、特色,是品质、品位、品牌;学校文化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决定竞争力;学校文化不仅靠积淀,还要靠创生,更要靠创意!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