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其实就是古人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那时文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公事之余要写写画画。 先说说书法。文字最初的意义无非是记录事情,传递信息的,如最初的甲骨文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后来,人们为了追求书写的方便和美观上的要求,从甲骨文发展出秦篆、汉隶、唐楷以及草书、行书,并总结出不同字体的行笔法则。我们把按照字体行笔法则写的字称为书法,他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 书法家沙孟海说:“书法或线条、或结体、或章法、或用墨,兼收容纳了哲学的思辨、史学的深邃,诗歌的天籁,绘画的气韵,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音乐的节奏韵律,舞蹈的情感姿态。”,这听起来确实有点悬乎。但书法确实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如藏锋、露锋、中锋用笔不同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粗细曲直、行笔快慢、墨色浓淡多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加上毛笔尖而圆、柔而软富有弹性的特点,以及宣纸浸润的效果。产生了富于变化的书法线条带来美的享受。还有人认为中国书法充满着辩证法,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蕴含其中。如书法的“力在曲中求”,要求直中有曲,曲中求直。 不管如何,书法应该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东西,东方艺术的代表。 古人最大的出息就是读书、科举、做官,据说要想通过科举考试,毛笔字写的好不好是个重要指标。这估计成为古代书法普及的最大动力。所以,古代的读书人一般写字都不会太差,从小识字、习字这是纳入古代私塾的基础教育的。估计古人,哪怕是个古代的小帐房,都比现在的书法家写的好,因为他们天天和毛笔打交道,熟能生巧,起码控制毛笔和笔墨的技术是没问题的。而且古人把写好字作为个人修养的象征。历代书法名家都是帝王、官僚、文人。如:小篆创立者李斯是秦丞相;王羲之本人是右军将军。儿子王献之是中书令;颜真卿官至太子太师。“瘦金体”的创立者是宋徽宗赵佶;李世民以擅长行书而享誉书史。据说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一位草书爱好者呢。 现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科举没了,还出现了钢笔、圆珠笔,电脑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等替代性的书写工具,不在只有单一的毛笔和宣纸,书法的实用功能已经被取代。而现在的人依然还有人把书法当作爱好,这是因为书法的审美价值还是存在的。正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人不在用毛笔写字了,我们现在把还能用毛笔按行笔法则写字的人称为“书法家”,不像古代文人用毛笔按行笔法则写字那是必须普及的东西,不成为什么专业。 现在就是所谓专业的书法家估计也难写出像样的书法,更不用水要超越前人了,一方面这需要大量时间,而且还需要文化修养来支撑。另一方面,书法古人已经发展到极致,如唐代楷书。一点小创新都要付出非常艰辛探索。但有一点可以做,尽量把书法从文人自娱自乐的书斋中拉出来,拉进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不要老是以纯技巧的方式书写古代的诗词歌赋,可以记录现实的时事甚至歌词等。让书法更贴近当代人的情感;让视觉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趣味。让更多的人其中享受乐趣。
再来说说国画,尤其所谓的文人画其实就是古代文人无聊时的写写画画搞出来的,相比较书法的科举的要求,一开始画画纯粹就是古代文人业余玩玩的,就专业技法而言赶不上专业的画匠。那时的文人们也忌讳人家叫它画家,在他们看来这等于把他们当成匠人。认为画画只是雕虫小技,并不以书画家自居。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宋代最伟大的画家李成,有一个王室成员请他画一张画,他却大骂这个王室成员,认为他糟蹋了自己的名声。王室成员后来找了一个文化人与李成交朋友,这个人就骗李成画了一幅画送给王室成员,挂在大厅里,邀请李成来看,李成感到很惭愧,后悔得不得了,结果郁闷而死。李成孙子当了官以后,将李成的画买来都烧掉,他觉得自己的祖父是个画家很不光彩。
到了北宋,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更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上为文人画广为张目,影响所及,使文人画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艺术思潮,开始从院体画与画工画中分化出来。 文人画的鼎盛期是在元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赵孟頫、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钱选(南宋末至元初)提出“士气”说;倪瓒鼓吹“自娱”思想;更多的画家则是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史称“四君子”)作为自己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文人们'左壁观图,右壁观史;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延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文人画发展成为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进入晚清之后,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的转变,文人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文人不再有“仕途”可期,理论上只能终生为“布衣”,通过文人画抒发其向往“出世”和“隐逸”的高古情怀,已显得既荒谬又不着边际。尽管如此,千古流传的文人画所追寻的美学境界,已经积淀在这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中,人们并不因为社会的变革而放弃那种向往,因文人画而形成的以笔墨宣纸为媒介的图式也是如此 。它与中国人感受自然、感受世界的方式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人们因此相信这种民族绘画形式仍将是富有生命力的。 文人画的理念和形式,事实上已成为决定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国学”,即孔孟老庄之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戴上“国画”这顶桂冠,它也随着国学的兴衰而几经沉浮。尽管这上个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却诞生了一批国画大师。他们融会古今,做到了自成一家,不致被扔进故纸堆,也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现代人的情感心理。最著名的包括齐白石和黄宾虹。 ![]() 齐白石(1863-1957年)在乡下曾经作为木匠的经历,这种经历赋予他其他人很难具备的民间艺术家的灵性。齐白石作画极为勤奋,是一位长寿的画家。有评论家指出,他年近70岁时,才完成其天赋的乡村诗人式灵感与文人画风格的完美结合。他的画既属于文人画体系 ,又不完全是文人画,尤其来自乡间池塘原野的生命气息,取代了通常文人画那种陈腐的“书卷气”。![]() 黄宾虹(1865-1955年)同是一位“早学晚熟”的大师,尽管他与齐白石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画家。 现在,基本上不太可能出现像样的画家了,这是因为现代人学养不够了,商业功利氛围下,不太可能能耐的住寂寞。 1、首先,书画家区别于古代文人,从此不再避铜臭了。因为有人肯出大价钱买字,虽然大部分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因其值钱或可以做礼品。所以书画家实际上成了高级工艺品作坊。当然,更多的书画家还卖不起价格,纯粹把这个当职业的话,可能饭多吃不上,市场好的属于少部分。
2、其次,一批搞什么美术史的擅长“假大空”,动不动就大谈“画家的创新意义、人品、人文价值”,缺很少谈论画作本身,这类人常以书画评论家的身份混迹于这个圈子的各类美术评论、研讨会,以写评论,作文章牟利; 3、还有人心思活络,看透了这个江湖的本质,把书画看做商品,立足市场搞书画经营中介,通过展览、笔会等其它方式想尽办法从画家那里拿到价格低廉的画,再把画卖给哪些附庸风雅或需要用书画礼品公关的主,赚取进出差价; 4、更有人见有利可图制假售假或利用资本炒作……。 总之,一切为了利益。其实能在这个圈子里玩,本来多是些有钱人,附庸风雅消费艺术的或需要用书画礼品公关的主多是有钱人。反正就是个游戏场,跟炒大蒜的危害还不一样,不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这里,还要指出在这个圈子的有几类人很愚蠢,很傻、很天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