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的叶培贵老师!是他带我走向诗词之路。(鞠躬) 我来谈一下诗词创作的一点体会。有不对的地方,请老师们、朋友们指正。 我觉得诗词的创作,要通过以下几个关口。 第一关:题材。 有许多词,比如“吟风弄月”、“无病呻吟”、“闲愁离恨”等等,题材狭窄,最好不要在里面折腾。 有许多表现手法,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古讽今”等等,虽然是老东西,但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好好玩玩。 最好是百姓都关注的题材。每天看看新闻,胜过寻愁觅恨。 第二关:立意。 题材是看到了什么,立意是想到了什么。 以《荷》为例,古人写荷太多了,把荷的个性、品质几乎都挖掘完了,我们再来写,必须有独到的眼光。比如纵横捭阖、刚柔相济的个性,古人似乎就没写过。 第三关:韵脚。 我的小院里有很多的凌霄花,但感受很少,仔细观察,都不是画上的姿态,它们密密匝匝,喇叭口绝少向上的,都斜侧着,花蕾更多,细蔓有时无依无靠,便折返回来。我一直想表现一下。 题材确定了,立意也确定了:就写凌霄!向天空冲! 刚学十六字令,心想试一下。于是就联想起来。这种联想是有所依托的,就是各种韵脚,比如词韵简编之类,目的就是把立意和韵脚联系在一起。比如,第一个字,我选择的是“冲”,然后就在词韵里筛选,组词,比如“酒盅”、“苍穹”等,随手就把它们的平仄标出来。 这些个可爱的小词语啊!把它们剪贴起来,就变成了一首词。 冲!斟满晨光小酒盅。归何处?醉眼望苍穹。 我还写了几篇十六字令,都是这样拼凑起来的。比如《大倭瓜》: 瓜!倒树拔山遍地爬。归何处?找个好人家。 其中,“归何处?”成了两篇词的共同点。 第四关:平仄。 平仄是什么?是唐朝人的讲究。讲究多了,才形成文化。当然,不讲究,讲究少,也是文化。有种认识:“平”就是普通话里的一声、二声,“仄”就是三声、四声。对不对呢?不对。唐朝人不讲普通话,而且有入声字,唐朝的读音到宋朝就有很多不同了,更何况我们和它们都隔了一千多年!可是,抛开研究,我们只讲创作,那就没必要非和宋朝人一样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所以,这种认识,单就我们的创作而言,也对。入声字,我们更可以不论了。 古人都把每个词牌里什么位置该用什么平仄都规定好了,诗里也规定好了。怎么办?不管不顾?我觉得毛泽东的处理很好。他遵循了传统!无论诗词,还是书法,他都是传统一派的,但也不完全是。他也有横出三界的一面。 态度定了,诗词就好说了。平仄,让我们在创作中增加了很多复杂的感受。平仄,限制了我们,也启发了我们,让我们精益求精,告诉我们永无止境。 第五关:境界。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光是列出的名目,就够我们琢磨的了。比如“雄浑”、“冲淡”、“流动”等等,都是我所喜欢的境界。更有人好玩,清朝的杨景曾仿照司空图,对书法也写了个《书品》,里面多了“摆脱”、“顿挫”、“宽博”等等名目,将书法和诗词比照起来,会有很多独特的感受。我没有更深的体会,我深深地向往一种境界:如从口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