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陪读”现象亟待关注

 十如是 2012-06-23
农村“陪读”现象亟待关注
2010-10-09 09:39:27 来源:本网 作者: 【 】 评论:1

  临武县政协常委黄国春反映: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天下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对于大多数农民家长来说,通过读书走向光明似乎成了孩子的人生出路。为使孩子获得良好的基础教育,农村家长不惜血本让孩子“进城”求学,使一些城镇中小学“人满为患”,出现了城市“爆满”,农村“空壳”现象。
  事实上,这一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抛开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不说,单单是专门送孩子到城里读书的农民就大有人在。这不是个别城市在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农村孩子就学的大迁徙彰显目前各地基础教育的尴尬。临武农村一位陪读母亲深有感触地说:“娃娃上大学,这个家苦一阵,但不上大学,整个家就苦一世。”学校是共同的指挥棒,让家长和孩子钟摆式地往返其中并影响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贴在墙上的奖状则是最荣耀的战利品。这一游离在城市的特殊群体被称作“陪读家长”,目前临武县城中小学周边已形成了毗邻的“陪读村”。“陪读家长”辛苦而卑微地游离在城市边缘,目的只有一个:供孩子上学。大多家庭靠打工或家里寄钱度日。据调查,临武县目前因“陪读”家庭离开农村的达一半。农村“陪读”家庭一族,房租少说也得百元以上,加上生活费,每月固定花费不下500元。还有一些甚至还要通过捡垃圾来维持生计。曾有一位母亲,靠乞讨米面送到学校给孩子吃,硬把孩子送进了大学。
  
  从现象上看,一方面,由于大量学生的外流,导致农村逐渐“空心化”,农村学校“空壳化”。这种农村教育现状导致的直接恶果就是农村学校不断地拆小并大,教育资源不断流失,农村教育逐渐萎缩。另一方面,城里学校人满为患,教育资源捉襟见肘。据调查,随迁子女不断进入城市,但城市学校根本容纳不了。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班级名额为45人,但实际上这种规模很少见。调查中,临武县城小学班额最多的达到90多人,初中达到104人,学生写作业连双臂都放不开;从其本质上看,由此引发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是潜在的。农民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里读书,让孩子享受城里的优势教育资源无可厚非。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城乡差别,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配备失衡。这几年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新建了一批学校,在校生却不断减少。而城市新建学校很少,随迁子女大量拥入,造成资源紧张。
  目前,农村“陪读”现象亟待更多关注。一方面农村“陪读式”转移近年呈“井喷式”增长,导致城镇学校生源激增,班级人数超编严重。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学校超负荷运载,经费吃紧,有个别学校为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开始违规收取择校费、借读费。为此,建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配备统筹发展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建制镇中小学校教学质量,合理调整农村教学点,避免农村生源过于向城市集中,留住农村孩子,减轻城市学校的压力,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