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含(涵)胸拔背。这是对躯干上部的要求。郝月如云:“心以上者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具体做法:①含胸就是使胸廓微内收,但不能凹胸。②拔背就是脊柱保持正直,背肌自然松开,微成圆形。③“含胸”与“拔背”完整一体,能含胸自然能拔背,而含胸必须要拔背。含胸拔背时两肩也要平准。含胸拔背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化劲发劲。对方的力来,我以含胸化之。拔背改变脊柱生理曲线,使背部肌肉有一定的张力。拳谱云:“力由脊发”,“背不圆,力不全”。含胸是圆弧,拔背是直,两肩要平准这是平。所以,含胸拔背也含有平直圆的原理。
再次,从太极拳的内功来看平直圆。不管何种太极拳,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规矩),那就是气沉丹田。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但一般是指下丹田,即脐下1.5寸处,又叫气海,泛指小腹部位。气沉丹田就是要实腹。“气沉丹田”的动作过程是双肩松弛(切忌耸肩挺胸),小腹随吸气而凸起(不要用力过猛)使肺部以下的内脏下沉,腾出相应的空间以使肺部能向下扩张从而吸入较多的气。简单地说,是意守丹田,进行腹式呼吸,使气归纳于此,自能气足神旺。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然不动,不易撼倒。但是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这是道家气功的修练方法。 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方法,是一种逆式呼吸法,即吸气时逐渐收缩腹部,扩张肺部,呼气时放松腹部,使之逐渐隆起。 无论腹式呼吸还是逆式呼吸,气沉丹田也包含平直圆的原理。下丹田是藏精所在,属坎,属水,水要平,不平则下漏。所以气沉丹田首先要站得稳,这是平。直,属离,属火。气直养而无害,缘督以为经。气下沉,“气宜鼓荡”,就是直养,这是直。气沉丹田,小腹要自然鼓起,这就圆。太极拳与气功是相通的,练太极拳到一定境界,小周天、大周天也自能打通。真气在大小周天运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圆。 复次,从太极拳的架式来看平直圆。 太极拳的每一式的动作轨迹是弧形旋转,也都要做到平直圆,。以懒扎衣(三十六手)为例。动作过程中有“两手往右(左)平划一弧线”,两手变成卍字手,一手从另一手臂下穿出,“两手以手腕为轴划一立圆”,两手推出,一手成立掌,另一手靠手腕处,沉肩垂肘,两足成丁字步。全身构成了一个平直圆架式。传统套路中的懒扎衣,虽然没有卍字手,但同样有平直圆的动作。 太极拳以练拳为体。初学太极拳,一定要做到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也就是处处要注意平直圆。此是入门的门径,决不能急于求成。 太极拳除了有健身价值、技击价值外,还有观赏价值。因为它处处符合平直圆的要求,每一架式都是一个很美的立体图形。 最后,从技击来看平直圆。太极拳以练拳为体,推手为用。无论“四正”推手,还是“四隅”推手,在手法、身法上都要做到平直圆。发、拿、化、打为推手的“四要”。“引劲”是为了使对方失去重心,失去平衡(或出现死弯子),也就是失去平直圆,之后就用“拿劲”将对方拿住,再把对方发出。太极拳讲究柔化刚发,即圆化直发。化是圆,发是直。发劲时,首先下盘要平,平则稳。力起于脚 ,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而脊背而手指,完整一气。所以无论是在推手还是散打,其全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平直圆。也就是说平直圆要贯穿太极拳技击的全过程,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上下一条线,身随步走,步随身换,左转右旋,进退自如,攻防自主。 陈健侯先生的“九字”真经,是他对太极拳理论的高度概括,既融拳理、易理、佛理、老庄于一体,又简洁易记。从这九个字来看,他授拳始终把培养人的德行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练拳者首先要有慈孝敬的好品德,其次要有坚贞恒的意志与毅力,最后才能讲平直圆的本领。佛家说,戒定慧,“戒才能定”,“定才能慧”,无“定”则不能生智慧。也就是庄子所谓技而近于道者也。练太极拳,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健身强体;第二防身克敌;第三是修养品行,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铸成伟大的人格,为国为民献身。陈健侯的弟子张祚玉曾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其他的几个弟子,一般都皈依佛门,积善行德,没有一个是好勇斗狠的。这一点,在今天物欲横行,重名重利的大千世界里,对改变社会风气,建立和谐社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