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历的历算过程(一) 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 一、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元素——日,气,朔 1、日——中国至迟从殷商时代起就采用干支纪日。 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轮流循环使用。 2、气——“气”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 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3、朔——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 (1)朔望月——月亮绕地球转动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它的速度变化的周期叫一个近点月。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它的变化周期直到明末以前一直认为就是一个回归年(见年,月)。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不过,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 (2)平朔——根据朔望月推算出来的朔,叫平朔。 (3)定朔——对平朔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见朔望)。 中国古代的民用历法根据气,朔的变化,可分三个时期: ①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初,是使用平气,平朔时期。 ②从唐初到明末,是使用平气,定朔时期。 ③清代以后,是使用定气,定朔时期。 二、历法计算要点 为了推算每年的历谱,首先要定一个计算起点,叫做历元。 1、历元(上元)——中国古代历法大多数取下列这样的理想时刻为历元:某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它正好是朔和冬至,而且又是月过近地点(即月行速度最快的点)的时刻等等。 由于各种历法的数据不同,所以它们推得的理想时刻也各不相同。不过这样的理想时刻通常离开历法行用的年份都十分遥远,这种历元称为上元(见上元积年)。 2、计算R1(大余、小余)ay ÷ 60 〓 r1 设a为一回归年时间,b为一朔望月时间,c为一近点月时间,单位均为“天”。 又设y为从上元起到所求年的累计年数。 则ay就是从上元起到所求年的冬至的全部时间。因为干支纪日以60天为一周,所以用60去除ay,所得余数R1,就是所求年的冬至时刻到前面一个甲子的夜半的全部时间。 这个时间的天数部分叫做大余,不足一天的零数部分叫小余。 3、计算R2、计算R3 通常历法都规定,大余“命甲子算外”,即以甲子日为0,乙丑日为1等等。因此,根据大余的数字,就可以知道所求年冬至日的干支日名。 有的历法“命甲子算上”,则应以甲子日为1,乙丑日为2等等。还有少数历法,如北宋的《纪元历》,不选甲子日,而选己巳日为上元,命己巳算外,则大余就以己巳为0算起,庚午为1等等。 小余就是从夜半起算到发生冬至这瞬间的时间,可以把它按十二时辰制或百刻制等时刻制度(见漏刻),化成时刻。从R1累加一气的时间a/24,就得冬至以后各气的干支日数及时刻。 上述R1的算法,数学上习惯用一个算式来表达:ay 〓 R1(mod60)。这种算式叫一次同余式。仿此,可以列出其他的一次同余式:ay 〓 R2(modb),ay 〓 R3(modc)。 R2——就是所求年冬至离开十一月平朔的时间间隔。 R3——则是所求年冬至离月亮上一次过近地点的时间间隔。 R1—R2 ——就是十一月平朔离上个甲子日夜半的时间。也和冬至的情况一样,它的整数部分代表甲子日以来的干支日数,零数部分则是从夜半算起到发生平朔的时间。 4、计算Δts、Δtm 设这个时间为t0一般历法都给出一份太阳运动表,一份月亮运动表。 Δts——从太阳运动表,根据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二十四气中的位置(或者),十一月平朔在大雪气后,相距时间为;或者,如若,即十一月平朔在大雪气前,在小雪气后,这时,离小雪的时间为,使用内插法可以推算因太阳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数Δts; Δtm——从月亮运动表,根据所求的十一月平朔在一个近点月周期中的位置(即r3),也是用内插法,可以推算因月亮运动不均匀而引起的定朔改正数Δtm。 于是,十一月定朔t〓t+Δts+Δtm.t>1,定朔在平朔的次一日;t<0,定朔在平朔的前一日;0 5、计算R 1(mod60)、ay+a2〓R 2(modb)、R 3(modc) 中国古代有的历法不用前述特殊时刻的上元,而用近距取元,即取某个已知R 1,R 2,R 3值(设为a1,a2,a3的年的冬至时刻为历元。例如《授时历》就是以历法制定的那年的冬至时刻为历元。它把a1称为气应,a2称为闰应,a3称为转应。这时,一次同余式组改为: ay+a1〓R 1(mod60), ay+a2〓R 2(modb),ay+a3〓R 3(modc) 中国古代历法还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内容。它包括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的计算;昏,旦中星和时刻的测定;日,月食的预报等等。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它的发展是中国天文学史的一条主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