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智慧是用来寻求自己的道路的

 传统文化网站 2012-06-24

【原文】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译文】古时保全自身的人,不用巧辩来文饰自己的智慧,不用自己的智慧去穷尽天下,也不用自己的智慧去穷尽规律,直言敢为地处在其应处地位而致力于复归自性,除此还有何为呀!自己的道路不可以有短暂的行走,规律本不可以有短暂的识别。短暂的识别伤害规律,短暂的行走伤害大道。所以说,端正自己就是了。自性与外物和谐统一就称之为得志。

古代所谓得志之人,不是指获得高官厚禄而言,说的是那些东西并不能增加自性之乐。如今所说的得志之人,即是指得到高官厚禄。高官厚禄加在身,并非性命的本质,万物恍惚得来,只是暂时的寄存。寄存之,它来了没有办法抵挡,它去了也没有办法留下。所以不要为高官厚禄放纵心志,也不要因穷困趋同世俗,这种自性之乐他与我是相同的,所以能作到无忧就是了。如今寄存的东西取走便不快乐,由此看来,他们虽乐,而内心未尝不慌张也。所以说,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同世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说明】智慧有什么用?是用来寻求自己的道路的,而不是用来穷尽天下、穷尽规律的。寻求到自己的道路,走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也就有了自性之乐,也就有了幸福。所以庄子否认那种“寄存”的高官厚禄,它来了没有办法抵挡,它去了也没有办法留下,它不来,任你怎么努力、怎么施展智慧,它也不会来。难道有了高官厚禄就可以得到自性之乐吗?当然不是。有了高官厚禄只是增加了更多的责任。

本篇《缮性》,庄子论述的是修身养性,庄子认为,人们其实是不用修身养性的,只要树立了自己的主见、信念、观念,展开自己的人生道路,根本用不着什么修身养性,更不要说依据世俗的观念来修养自己的心性。世俗的观念为什么不可信任?因为世俗的观念都是人们小聪明的展现,依靠这种小聪明,人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傻,心智只会越来越混乱。庄子提倡智慧,只是希望人们凭借智慧树立起自己的主见、信念、观念,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希望人们凭借智慧去穷尽天下、穷尽万事万物的规律。万事万物只是依照它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发展的,人也是依照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出生而成长而死亡的,穷尽,只是一种短暂的识别,反而有害于人生的道路和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