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缮性》译文

 吴守防 2019-07-05

用世俗的学问修治人的本性,以期人性复归到某些人认定的人的原初之性;又用世俗观念修治人的欲求,以期人们对人事的认识达到某些人所谓的明达:这样做的人实乃蔽塞愚昧之人。

古代修道之人,是以恬静培养智慧,但有了智慧并不用它去谋取功利:这叫做又以智慧增进恬静。这样让智慧与恬静相互促进,从其人的本性中就滋生出以谐和为特征的德性了。(德就是和,道就是理。心里没有容不下的人,就是仁;行事无不符合天理,就是义。义理彰明又与人相亲,就是忠;内心纯实又体现为外露的感情,就是乐;待人行事诚信、行为举止合宜又遵循礼仪节文,就是礼。礼乐要是偏执,必然导致天下大乱。)人家行为没有出格,又并未表现出对你有任何不良意图,那就决不要对之施以恶意,否则的话,他对你只好改变他原先抱定的、出自其本性的态度了。

古时候,善于存身保命的人,根本不需要用巧辩来使自己显得有智慧,也不会使用智巧来让天下人在他面前感到理屈词穷,更不会因为玩弄智巧而使自己的德性修养受到损害。他只是严肃认真地遵行无为之道,坚守自己的自然本性。既如此,他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呢?修治大道本来就不该有那些小家子气的表现,培养大德也本来就不该局限于那些不识大体的小见识啊。因为不识大体的小见识有碍表现德性,小家子气的表现影响奉行大道。所以说:端正自己就行了。对于他来说,感到自己再也不需要寻找新的快乐了,那就是得志。

古时候所谓的得志,不是指获得了高官厚禄,而是说快乐得简直没有可能再添加什么快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得志,却正是指的获得了高官厚禄。其实,加之于身的高官厚禄,那并不是出于自然本性的东西,而是偶然遭遇到的东西,即是临时寄托在人身上的东西。既然是寄托之物,就会它来时不可拒,去时不可留。因此,人要不为获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姿意放纵,不为陷于穷困潦倒贫寒落魄而趋附流俗;就快乐而言,这两种处境其实是相同的,因为人本来就只要没有忧愁就行了。据此看来,若是寄托之物离去了就不快乐,那就会即使真正快乐之时,也未必不是同时处在担心失去它的恐惧之中。所以说,为争取身外之物而丧失自我,为求得世俗声誉而丢了本性的人,应该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