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雁传书”、“鸿雁传书”的由来

 文山书院 2012-06-25
“鱼雁传书”、“鸿雁传书”的由来

新闻来源:原鸿雁传书

  

书信,常常赋予生活以美的情趣。其名称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丰富多彩。

在纸还没有发明前,古人的书信常用白绢来写,长约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所以书信又称尺素书。家书又称为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等,古人除了用绢、布写信外,还把信写在竹、木片上。因为竹片称为,木片称为,所以书信又称书简书札书牍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因而书信亦称:尺牍尺牒尺书。例如,白居易:白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岑参诗:相思难见面,时展尺书看。”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曰: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这里说的“双鲤鱼”,并非真是两条鲤鱼,而是形若鲤鱼的信函,在此用以代称书信。

    李商隐有诗曰: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这里的“双鲤”,也是指的书函。唐代,自贞观(627--649)年间始,就用厚茧纸制信函,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

  信函为何制成鲤鱼之形呢?典出汉代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辞曰: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因这首烹鱼得书的民歌,铺衍出了鲤鱼传书的故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还,就令鲤鱼充信使。唐诗人孟浩然的诗中也说得很明白:“尺书如不吝,还望鲤鱼传。”上述《琅?h记》中的痴情女子,不也是手持制成叶形花笺,去到江边,寻鱼为之传书吗?因之,信函在诗文中往往被雅称之“鱼函”、“鲤封”。书信也叫“鱼书”,信使也被称之为“鱼雁”。

 相传,不但鲤鱼传书,大雁也传书。故信使又被雅称为“鱼雁”、“鸿鳞”。

  鸿雁传书的故事,典出汉书《苏武传》。据载,苏武出使匈奴,19年不得归。后汉匈通好,而匈奴却诡称苏武已死。汉使至匈奴,探得苏武确息,往见单于,称天子射猎长安上林苑,得一雁,足系帛书,言武在某一泽中。单于闻言,惊视左右,只好向汉使谢罪。

  鸿雁传书的出典,原系虚拟之辞。但是,后世越传越真切了。唐人权德舆有诗曰:

    主人千骑东方远,

     唯望衡阳雁足书”。

  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则返。因而古语以“衡阳雁断”,比喻音信阻隔。又以“雁足书至”,代指音信相通。其实,汉、唐时代,大概鸿雁一次书信也不曾传递过。然而,人们还是称其为“雁使”,称信使为“雁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