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巍巍盛唐,泱泱风华【图文】

 悠悠清笛 2012-06-25
巍巍盛唐,泱泱风华 - 长乐未央 - 长乐未央


        这是一个盛世欢腾、热烈奔放的时代:凝滞灰暗了许久的中国历史重整仪容,于衣香鬓影、华音流韶中画下了她浓墨重彩的一笔。以风云激荡、江山沉浮为布景,她用大手笔的泼墨,渲染出了一幅又一幅,比那气势恢弘的大汉更为辉煌壮丽的画卷。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俊才星驰的时代:素来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承继了萧飒不羁、洒脱狂放的魏晋遗风,带着他们神采飞扬的自信、博大开放的胸襟和慷慨浩然的气度,以梦为马,纵情徜徉于比祖国疆域更为广阔的天地,用他们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惊才绝艳。


 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怀念和铭记的时代:那是我们民族热烈成长的夏天,那个时代的文明以空前蓬勃旺盛的张力,以对不同文明强大的包容和吸收力,使之绽放了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惊艳的绝代风华。


 只是时光无情,当历史的风烟袅袅散去后,她却成了封存于老电影胶片里的绝代佳人,只能让千年后的我们通过那只光片影遥想当年的风采。然而纵使只是只光片影,也有着令人神魂而为之夺的魅力:那一首首字字珠玑的盛唐之音,无一不是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流光溢彩的映画。

 





 若论盛唐风骨,最有代表性的应是边塞诗。边塞的景,广袤、雄奇、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种寂寞的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是一种邈远的苍凉,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一种悲怆的苍凉。


 边塞的人,豪气、英勇、达观。即使面对“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恶劣荒凉,他们既不怨杨柳,也不责备春风,而以平常的心态来审视,不做悲欢之态。他们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何等的风骨凛然。


 这种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险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种笑对死亡的洒脱态度,这种对壮阔和荒寒的美的欣赏,源于那个时代强盛的国力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只是远征在外,难免思乡。但盛唐之人生性的乐观豁达,使这 种思念没有演变成为歇斯底里的呼天抢地和滥情失格的幽怨凄惶,而是盛唐边塞诗独有的“哀而不伤、壮而不凄、明而不涩”的品格。王昌龄《从军行·其一》歌 曰:“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全诗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悲凉,既没有寻常缱绻哀婉的小儿女情,也没有中晚唐怨望伤感的戍卒情。纵使有“独坐”的孤单,也已经被奔放、奋发的气氛冲淡了,不似中晚唐那般愁到骨子里,让人心凉。


 一大批颇具游侠之气、金石之音的边塞诗的诞生,是盛唐文人 眼界开阔、精神昂扬,高度自信,关心政治和热衷为国建功立业的精神气质、在文学上的体现。那个时代至今流传千古的诗人,几乎都到过边塞。不论他们本人个性 和喜好如何,经历和仕途如何,但边塞诗都写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这在中国诗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他们以开阔胸怀所养的浩然之气为诗,以他们生气勃勃、光彩熠熠的诗抒情,这一首首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浓烈浪漫气质的诗作,怎么能不激荡人心、撼动人心,使即便如一潭死水般苍老的心也能泛起波澜呢?


 盛唐之音,除了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外,能引起我们欣赏和恋 慕的还有很多。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以“边塞、江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三章概括了盛唐之音,他在评价王维的《辋川三绝》 时说:“它优美、明朗、健康,同样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可见除了纵横捭阖、涵盖天地的雄浑,盛唐诗人也能将恬静优美的诗,写得如一位气质雍容端庄的大家闺 秀,温婉而不失大气。


 这才是盛唐的风骨,这才是盛唐的气象;雄浑而不失清逸,华 美而不失灵秀。不管以如何面貌出现,都不会折损她的青春、自由和欢乐,都不会磨灭那健康的审美,清新的语言和自然的美丽。严羽在评价盛唐诗时说“羚羊挂 角,无迹可求”;的确是无迹可求啊!不同于后世某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人,他们是在用自己爽朗自由的真性情挥洒着生命的大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