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公“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鸿墨轩3dec 2012-06-27

颜公“三稿”之《祭伯父文稿》

《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祭伯父文稿》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书,文稿一篇。凡36行,计410字。原刻早佚,见宋《甲秀堂帖》本。此稿与《祭侄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是书为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颜真卿被酷吏唐诬劾,以蒲州刺史左迁饶州刺史,途经洛阳时,仓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与祭侄稿书法相同,一气相通,而顿挫郁勃似稍逊之。

颜公鈥溔邂澲都啦肝母濉

颜公鈥溔邂澲都啦肝母濉

颜公鈥溔邂澲都啦肝母濉

颜公鈥溔邂澲都啦肝母濉

颜公鈥溔邂澲都啦肝母濉 

 

临颜真卿《三稿》


    上边横幅临的是《争座位稿》,扇面临的是《祭伯父文稿》,中间的条幅临的是《祭侄文稿》。这件作品是几年前为参加地方的一个展览而作的。因为我学书是从颜真卿楷书起步的,后来就顺其自然写起了他的行书。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书法重镇,王羲之被公推为“书圣”,颜真卿当被称为“书坛亚圣”。我非常钦佩颜的为人,更喜欢颜氏的书法,我曾经拟一联写颜真卿——“鲁公忠义人中冠冕;《三稿》声名书里至尊”。我在《三稿》中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可以说自习书以来从未间断临习。我觉得临书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先从形质入手,二是先从神采入手,先于形质者易精到而乏神韵,先于神采者易畅达而乏精到,两者孰优孰劣,难分轩轾。我以为学颜字当以先从神采入手为上,足可避免字写得很精,但不贯气的毛病。颜体行书是对“二王”书风的叛逆,然而其中亦可隐见其传承的影子,如“二祭稿”起笔的方棱,还有行草的气韵,但颜书较王书多了一些圆浑厚朴,多了一些挺健直率,用笔上极力推崇中锋,而“二王”中侧兼用,因而颜书有庄严正大气象,王书多俊逸潇洒之姿。《三稿》中《争座位稿》比较严整内敛,《祭侄文稿》比较放纵开张,《祭伯父文稿》介于二者之间。《争座位稿》和《祭伯父文稿》宜于初学,《祭侄文稿》宜于拔高升级,且草意明显,堪称由行入草的绝好的过渡津梁。学颜书由楷而行,由行渐草,一脉相承,自成体系。我临《三稿》基本属于实临,注意形质的把握,注意神采的表达,又掺入“二王”流便畅达,既强调每个帖自身的特点,又注意三个帖之间的统一协调。因为是拿出来展示的东西,所以也在临习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原帖的理解,比如字的大小参差,收放开合,欹侧俯仰,墨的浓淡干湿,气的贯通流宕等均有所表现。同时,为了节省篇幅,尽量使一幅字含量更大,忽然动意将《三稿》融为一体,我就用略带黄色的机制毛边纸临了《争座位稿》,用白色生宣临了《祭侄文稿》,用黄色较粗糙的元书纸临了《祭伯父文稿》,为了变化,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又用了横幅、条幅和扇面的形式,叠加组合,将此想法和装裱师张儒先生一说,他便心领神会,用赭石色绫子裱成条幅,人皆以为妙,其实不过是情势所需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