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闸北段 桥 20120229

 10同心圆10 2012-06-28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新民晚报
 
苏州河流经上海城区,共有18座桥横跨南北,每座桥背后都承载了一段历史,恰似一座座不磨灭的“河碑”—— 
远观近赏十八桥姿态各异故事多  

■一桥飞架南北,好似长练水面舞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 陈意俊 摄
  本版撰稿记者  金志刚  朱全弟
  每一座桥都是一道风景,苏州河在上海城区共有18座桥梁,姿态各异,风情别具。每一座桥都有故事,它们大多已有百年左右历史,历经整修、扩建,风貌犹存,因其本身及两岸建筑承载的历史,而散发出独特气质。

  近日,记者从外白渡桥开始,一座一座桥看过去,体验这些桥梁,由衷地感觉应该在每座桥的醒目位置“立碑写传”,说一说这些桥如今的风姿及背后远去的故事。

  多角度观桥各有风韵

  苏州河在上海城区九曲十八弯,蜿蜒绵长,横跨其上的桥梁应该如何去欣赏呢?走访下来,记者发现可用三种方式去看这些桥,这三种方式可被称为“上中下”或“天上、地面、水面”。

  “天上”,就是找沿岸的高层建筑,从高处用俯视的方式看桥。这时,由于苏州河本身弯曲,相邻的几座桥也一般不会成为一条直线,而是错落有致地随河道弯曲而飞架南北。尤其是夜晚,从高空鸟瞰苏州河桥梁,在灯光映照下别具风韵。

  “地面”,就是步行或坐车经过一座座桥,抑或沿着南岸或北岸,逐一看桥。不过由于一些沿岸道路不通,不能一路走一路看,要从别的路绕行,比较费时、费力。

  最好的看桥方式是走“水面”:乘游览船漂流而下或逆水而上,从一座座桥底下穿行而过,桥看遍了,一路上的两岸风光也尽收眼底。

  据上海市地方海事局介绍,苏州河游船早在2010年就已开通,不过目前因河道疏浚而处于暂停状态。今年3月,游览船有望复航,游览路线也有望从原来的丹巴路码头至昌化路码头,扩展到外白渡桥。届时,无论白天或夜晚,乘船游苏州河,可把很多桥梁“看个遍”。

  “白渡桥”其实有3座

  苏州河上,最有名的桥要属外白渡桥了。在诸多影视作品里,都有它的美丽身影,它甚至成为老上海滩的象征之一。但是,外白渡桥的“外”是什么意思呢?

  这次走访苏州河桥梁,记者才了解到,有“外”也有“里”(“里白渡桥”),还有“不里不外”的“白渡桥”,只不过“里白渡桥”现在的名字是四川路桥,而白渡桥早已更名为乍浦路桥。这三座桥,由于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口的最外面,因此才冠以“外”,溯流而上就是白渡桥(乍浦路桥),最“里面”的四川路桥也就顺理成章是“里白渡桥”了。

  离外白渡桥不到300米就是乍浦路桥,再往上不足百米,则是四川路桥。记者从虎丘路走上乍浦路桥,来到北岸的乍浦路,再沿着河岸走到四川路桥。据说最早的乍浦桥只是一座浮桥,后来才改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因为浮桥由美国圣公会主教蓬恩建造,中国人则叫它头摆渡桥,亦称白渡桥。直到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这才以乍浦路路名命名。

  而四川路桥也经历了两度木桥、两次修整,至1922年拆除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因桥北侧有建于1922年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因此这座桥又俗称邮政局桥。1943年才正式被命名为四川路桥。

  外白渡桥曾在2008年至2009年“坐船”去整修,又“坐船”返回原地。桥“去”之时,很多市民去“送行”;桥“归”之日,人们又冒雨聚集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界处的防汛墙边,迎接外白渡桥回来,可见上海人对这座桥的感情之深。

  为每座桥“立碑写传”

  一座座桥,一个个故事。尤其是从一些桥梁的古名、别名上,可以获悉很多老上海的老故事。

  比如,河南路桥以前曾有一个名字叫“天后宫桥”,原因就是清末在这座桥的北面新建了一座天后宫;再比如,福建路桥俗称老闸桥,因为其最早的桥址处,原来是清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闸,闸上设浮桥,可供行人通过,1864年改建成木桥,1885年旧木桥升级为一座七孔木桥,“老闸桥”的名字由此诞生。

  苏州河上的一些桥,因桥两岸曾发生一些历史事件而变得厚重。具有欧式韵味的西藏路桥就是一例,它的北堍有一幢楼高五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曾是民国时期的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的物贸仓库即“四行仓库”。“八·一三”时,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官兵约800名,以“四行仓库”为主要据点,与日寇进行了一场殊死战斗。抗战胜利后,上海人民设置了“晋元路”“晋元中学”“晋元园”,以示纪念抗日将领。其中的晋元路,就在西藏路桥北堍两侧。

  记者“游历”一番后发现,苏州河上的很多桥,早已换了新貌。比如河南路桥是2009年1月19日才重建完成的,桥面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早年的3孔混凝土悬臂挂孔桥变成5孔拱形连续梁桥。

  不过,无论新桥还是旧桥,桥名、建筑铭牌是有的,但缺少一些记录桥梁历史与故事的“简介”。建议有关部门不妨像给每个旅游景点写简介一样,给流经苏州河的每座桥梁也做一些“立碑写传”的工作,让每座桥给市民和游客“述说”自己的故事。

  
夜访苏州河上首座雕塑景观桥 
武宁路桥雕饰“中西合璧”  
 


  徜徉在巴黎塞纳河畔,一座座历史名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些雕塑景观桥更是美轮美奂。苏州河上也有雕塑景观桥了!日前,记者夜访苏州河上首座雕塑景观桥——武宁路桥。
  车子从内环高架武宁路匝道下来,右转进入武宁路,自北向南驶向武宁路桥,远远就看到整座武宁路桥被灯光照射得明黄、恢弘,尤其是桥南、桥北的金色雕塑,一下子使整座桥从环境中“脱颖而出”。下车细看,4座雕塑底座呈四方形,采用艾奥尼克式立柱风格装饰,每座高27米。顶端是金色的雕塑,每个都是母亲和孩子的形象,分别代表孕育、萌芽、成长和希望。

  现在看到的武宁路桥,是2009年初才展现雕塑景观桥风貌的。当时进行装饰改建时,借鉴了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建筑灵感。亚历山大三世桥于1900年落成,长107米的桥身由一个桥拱组成,桥两端各有巨大石柱,上面是镀铜骑士群雕像,飞马振翼,很美。

  仔细观察武宁路桥的细部装饰,会发现它并非仅学习了西方建筑特色,而是完美地体现了“中西合璧”——双雀报喜图预示风调雨顺,宝瓶圆柱上的荷叶纹理象征祥和与安宁。忍冬、石榴、唐草、莲花等敦煌壁刻上出现的卷草纹饰,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巴黎市区十多公里的塞纳河上,分布着30多座精美的桥梁,是一道道风景。而苏州河上的雕塑景观桥目前只有武宁路桥,尽管对桥上雕塑还存在争议,但是作为一种桥梁“美化”的尝试值得肯定。很多夜晚在武宁路桥附近散步的市民说,今后苏州河其他桥改建或装饰时,不妨融入雕塑、灯光等艺术元素,让苏州河因桥而变得更美丽。


历史回眸 
木桥·钢桥·水泥桥  
 

  苏州河上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十九世纪末,即连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河口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二十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见上图)。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总共建了18座桥。十九世纪所建的桥多为木结构,二十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这些桥不少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大多集中于苏州河东段,且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外白渡桥以西,分别有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沿苏州河西行,可细细品味这些老桥的历史风韵。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河的桥梁经过维修、改造和扩建,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登高望去,点缀于河上的一座座桥梁,已然化为件件精致的乐器,汇入了苏州河美妙的多重奏乐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