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晦涩深曲的阮籍诗

 风云际会2009 2012-06-29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他是"东河建安以来,第一个用主力作五言的大诗人,五言诗到了他,地位更是稳固,艺术更是成熟了。"(1)阮籍传世有八十二首《咏怀诗》。《诗品》评价它"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年也说:"阮公身仕乱朝,常恐遇祸。因兹《咏怀》,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2)由此可知,文辞婉约,象征隐秘,是《咏怀诗》公认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诗中蕴含的郁结之气,悲愤之情,而这些深广的情感正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
  一、借景抒情,以古讽今。
  阮籍处在魏晋易代之际,值曹魏日衰,司马懿父子专权,生命的屠杀极为草率与残酷,现实的世界笼罩着不尽的杀戮氛围,导致奸构盛其道,人人难自保。另一方面,礼俗束缚日盛,杀人者一面胡作非为,一面鼓吹虚伪的礼法。士处当世,现实的希望完全破灭。《晋书·阮籍传》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酣饮为常。"于是,隐退无为的生活态度,"口不臧否人物"的沉默,纵酒逾礼的狂放行为集于阮籍一身,并将对现实的愤怒托于物,感于言,成《咏怀诗》。
  《咏怀》第十六:"徘徊篷地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其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鹤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据清人何焯考证此诗写于公元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魏主曹芳为齐王,而另立曹髦。时局一片混乱。真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旷野苍茫,万物萧杀,在天地这个大舞台上,活跃的都是什么人物呢?有人像野兽一样"上窜下跳",有人同鸟儿一样"结党营私"。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比作无伴的"羁旅",而徘徊回望,不胜凄怆。"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一个有济世之愿的清醒者却要三缄其口,所以《咏怀》诗中倾注了他所有的愤懑。全诗本是咏吟言志,却极写自然界的萧索,不见人迹,只有鸟兽翔集纵横,感物伤时之情溢于笔端。
  《周易》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世事的盛衰荣辱,皆蕴含于自然界的更迭变幻之间。所以作者把超感官的抽象哲理与现实相互对应,在时节的变迁中抒写自己不谕的忠君之志和难解的郁抑之情,更将目光投向了深邃的历史,在历史遗迹上凭吊兴亡,比况喻今。如《咏怀》第六:"驾言发魏都",因避祸之需,作者总是将笔触远及战国时代的魏国,实是曹魏政权的写照,作者每每将时间、空间先间隔,后对比,形成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艺术效果。吹台遗迹尚在,萧管遗响犹在耳,一个"望"字将历史与现实相连,也使作者自己自然地融入到吊古伤今的氛围中去。遗响犹存,梁王安在?在有力的诘问之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见解:兴在于将士效命,贤者辅政,远离淫乐,而一旦"战士食糠",贤者蜗隐,"歌舞"升平,这时一旦强敌犯境,"秦兵已复来",又怎能不亡国呢?全诗通篇无一处写现实,却无处不让人感到时局堪忧,因为历史总是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比兴象征,隐微深曲。
  《贞一斋诗说》中说:"兴之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无端说一件鸟兽草木,不明指天时而天时恍在其中,不显然地境而地境要在其中,且不实说人事而人事已隐约流露其中,故有兴而诗之神理全俱也。"阮籍是深悟"兴寄"之妙的诗人,且以"气"贯穿诗境,故能达到"其辞隐,其义彰"的境界。这种隐微曲折手法的运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借自然界生物的自然属性,喻人喻时代。"蜉蝣"寿天,"蟋蟀"鼓噪,"走兽"凶残,"飞鸟"贪生。不一而足。将自己的不满与轻蔑投注于物中。又以"玄鹤""芳草"寄托高远,以"鸿鹄"自况,将自由的精神,个性的思考托喻于物。"情"和"气"相连,与外物悠然契合,物便用来引发现实中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结,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咏怀》第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上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矣。"史载"籍常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又云:"(籍)才藻丰逸,而倜傥放荡,行已寡欲,以庄园为模。"(3)可见阮籍性情"率真","倜傥放荡"实是深得了庄子不为外物役使,发乎本心的遗风。他在生活中佯狂捍卫生命尊严,又在诗文中设置重重语言障碍曲折表达内心,可谓用心良苦。本诗开篇写桃李盛开时欣赏者众,一旦秋风乍起嘉树也必然飘零。世事无常,物极必反,自然界如此,人生亦是如此。"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正是诗人极力描摹的"诗眼",繁华如梦,衰败由时,富贵之门也会有杂树丛生的时候,怎不让人生避世远祸之心?正因"恶"之深,才对造成这个"悲离别的社会有强烈的愤懑,"野草"的命运就是终将被"凝霜"摧残,严冬迫近,死神的宣判的脚步声也愈来愈近,于是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无限依恋才显得弥足珍贵。
  《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于世,以白眼对之。"以白眼对人,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轻蔑,可谓醒时无言;阮籍又好饮酒,常酩酊大醉,不问世事,可谓醉也无言。郁结的悲愤何处消解?恐怕只有静坐冥思,咏言著章了。"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月光照在薄帐上,清风吹动衣襟,本是良辰美景作者却无法赏心,而是"起坐弹鸣琴",借琴音传忧思。不远处,有翔鸟乱飞,孤鸿哀鸣。是无知的动物也感到危机而噪动不安,还是敏感的诗人因物起兴,感事伤时,我们不得而知,反正诗人整夜都在无助地徘徊,忧思不绝。"思"的意象曾反复在《咏怀》诗中出现。"独坐山岩中,恻怆怀所思","登高眺所思,举袂向朝阳","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无论是登高还是步游、独坐,诗人都在静默思考,追思前代圣哲,怀思当时亲朋,忧思动荡时政。
  "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以宣其怨念而道其不平之思。"(4)穷厄似乎总于诗人相伴,这有利于培养诗人敏感细腻的艺术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人格力量,以真实的情感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悲苦,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态度。阮籍的人生苦闷就源于怀才而不被君主所用的孤独感,正所谓披褐怀玉,不为时用。《咏怀》诸诗,正是因生命的创伤而成的伤心之作,泄愤之语,为避文字狱,其文辞借兴寄咏吟,所以多隐而不显,却体现了隐微曲折,旨趣渊远的艺术效果。阮籍的《咏怀》诗,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评价的那样,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2)转引自《文选》李善注
  (3)引自《三国志·魏王粲传》
  (4)《碧梧轩诗集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