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推荐作品赏析1

 昵称503199 2015-09-04

绝 望 的 排 遣

——阮籍《咏怀》其一赏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因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在“竹林七贤”中最具诗名。《咏怀》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并非一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了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开头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不能”即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致于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琴。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诗人想说而不敢说。《昭明文选》中李善注解阮籍《咏怀》组诗时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避。”其实不隐避不行啊,稽康不就是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言辞激烈而罹谤遇杀身之祸吗?二是客观上的无法言说,藏得太深太久的情感在“夜中”突然涌出,诗人情难自禁,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来表情达意。如此,便只能用琴声来渲泄了。可想而知,这琴音里藏着诗人多深的感慨!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又因是“夜中”之月,“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据鲁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考证,魏晋名士都“宽袍大袖”,如此看来,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最后两句写诗人最终未能释去心中之事,而要徘徊,但在徘徊之后,依然找不到一点光明与温暖,终于绝望而“独伤心”。此情此境很容易让人想起古诗《明月何皎皎》:“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阮籍也曾“志意宏放”过的,少年时曾登上广武山(楚汉战争遗址)叹息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指项羽与刘邦)成名。”自负之情溢于言表,但终因生不逢时,而无法一展抱负,甚至于不得不“终日履薄冰”式地战战兢兢度日,内心凄苦可想而知。史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表面上的佯狂,实质上是悲情郁结于胸而无法排遣的无可奈何的发泄。

《诗品》评阮籍《咏怀》组诗时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其实这是诗人为避祸害而采取的曲折幽隐的表达方法。竟管读完全诗,我们也无法探寻出“夜中不能寐”的具体原因,但它集听觉、视觉及肤觉集中传达的欲排遣的孤独、惊惧和哀伤却感人至深。同时诗人欲说而又不说的巨大矛盾及痛苦也在诗中通过一系列动,“起坐”“明月”“清风”“翔鸟”及人的徘徊表现了出来,这些动正是诗人欲排遣而不能的焦躁、惊惧不安的外化。虽然一切的排遣最终以绝望而告终,但从诗人对梦魇式处境逃离的强烈欲望中,我们看到了深藏在绝望背后的对生活无比眷恋的目光。法国作家谬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这可以作为这首名诗最好的注释,正是因其眷恋之深沉,才有绝望之美丽。

 

赏析二

紧扣一个“独”,凸现一个“忧”

——阮籍《咏怀》(第一首)赏析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之子。据《晋书》记载,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擅长弹琴。“竹林七贤”之一。只可惜,这位多才多艺的名士,偏偏生于魏末晋初的乱世。在司马氏的高压政治下,当时不合作的名士很少能保全自己的性命。阮籍对司马氏的拉拢利用虽持敷衍的态度,内心却极度痛苦,终于忧愤而卒。其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抒写自己在这个时代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苦闷。

这是阮籍《咏怀》诗第一首。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婉曲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一个清冷的夜晚,时已夜半,而诗人孤枕难眠,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索性起来抚琴弹奏。从这段动态描写,可以想见诗人愁绪万端,忧心忡忡的心境。作者心中一定在想;何以解忧,惟有弹琴!

然而诗人独处空堂,只见月色正浓,照在薄薄的帷幕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人的衣襟。独自弹琴,苦无知音,那冷月清风成了唯一慰藉诗人的知心朋友。三四两句写诗人起坐弹琴时的所见所感。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出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与阮诗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对孤独的伤感和愤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五六两句则从近景推到远景。野外树林中的孤鸿、翔鸟的哀鸣不时传来,更是给这个不眠之夜增添了几分凄凉迷惘的气氛。此情此景不但未能排遣作者心中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作者的忧思、伤心。

最后两句,让读者看到是,此时此刻,在夜色中徘徊不定的,正是诗人那孤独的身影;听到的是,诗人在深深而长长的悲叹:徘徊又能见到什么呢?言外之意是:四周满目之景色皆令人生悲,自己追寻的东西却无处可见。于是说出全诗的主旨:只有忧伤伴我独自伤心。末句画龙点睛,将前面诸句的意蕴一语道破,给全诗蒙上一层孤独忧伤的氛围。

月明风清之夜,拨响琴音,抒写心志,本是文人名士的风雅之举。然而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诗中选择如水之月色、拂衣之寒风、悲鸣之孤鸿、盘旋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一幅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冷漠枯索的气氛。又写主人公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等等在特定背景下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寄托一种痛楚忧伤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苦闷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这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样越发凸显诗人心中的忧伤和痛苦之沉重。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赏析]三

正始(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时期,政治现实极其残酷: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魏国的军政大权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同时,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残酷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尤为尖锐、深刻。这就是阮籍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本人的处境亦十分艰难:曹魏、司马氏两种势力都极力拉拢他。他对司马氏的高压统治十分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只能用醉酒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咏怀诗》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尤其是对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由于处境险恶,他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含蕴隐约。正如《诗品》所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夜中不能寐》正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里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充分表达了他看不到希望的忧思。

 

 

《杂诗》其二(陶渊明)

赏析一: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

 ①阿:大陵。西阿:犹言西山,和下旬“东岭”相对。 ②骋:伸展。志不得伸的意思作者在诗中屡有表示。

【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贪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品评】

  陶渊明“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青年时代曾有过济苍生的宏愿,后因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日沦月出,时间在交替。宇宙无穷而又虚空,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人的肉体与精神似乎也虚无了起来,无所寄托。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风来”吹拂生命,夜冷,唤醒灵魂:两个触觉意象把渺小的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之内,枕席之间。“时易”而“夕永”,作者将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气变”,此时已非彼时,“夕永”此夕却凝定不动。后者乃是因为作者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从而在精神上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生命是孤独的,也许三百多年之后,同样孤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可以和陶渊明喝上一杯吧。而在此夕,只有一轮明月可以倾诉了吧。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间无情地抛弃了生命,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也一并带走。时间的舞台匆匆撤走,生命的戏又如何开锣演唱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此夕生命没有了密度与质量,怎么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生命的孤独与时间的无情的巨大冲突的体验,使作者的情感基调达到了不可解脱的悲凄、忧愁与焦虑的顶点。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

  从《杂诗》其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忧愤是深而且广的。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暗示岁月流逝的无情,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尝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当然,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赏析二:

此诗句句精彩绝伦。首四句,两两相对,绘出月光中一片皎洁世界,且极具动感。“不眠知夕永”,非失眠时不能体会“夕永”二字。

“挥杯劝孤影”,写尽寂寞孤独之状,李白《月下独酌》盖出于此。“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言时光流逝。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此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劝”字,“掷”字,极精当极工妙,却无一点斧凿痕。

【品评】三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

 独行游”。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

 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

 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

 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

 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中,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起来,于是,花朵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伺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生理、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盛衰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的也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他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体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专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禁吸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