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苑★散文】诗言志

 施云南 2022-06-10 发布于上海
自从孔子提出“诗言志”,并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后,诗歌,便和“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了。真正优秀的诗歌,一定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如果光是空泛地描写一下大自然的景物,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好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当人们把自己心中的志趣,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才会说,这真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啊。
   可以这么说,诗歌,是诗人情怀的外在体现,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诗言志,歌永言”,通过诗歌,我们能够看到诗人那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向,而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们那壮志未酬之时的压抑和痛苦。
   当然,理想是分层次的,正所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对于燕雀来说,它们并不是没有志向,它们也有,但是,相比鸿鹄那飞跃千山万水的志向来说,燕雀的志向恐怕只是在檐下柳间低唱,在田间地头啄米,显得不值一提了。“夏虫不可以语冰”,要让燕雀理解鸿鹄的远大理想,恐怕是很费劲的,反过来,要让鸿鹄满足于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说,理想这个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梦,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亩田,至于在这心田之中播种些什么,收获些什么,每个人可就都不一样了。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各种人的各种志向。对于那些操持权柄之人来说,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占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江山,坐拥江山之后,又如何坐稳自己的江山,如何让自己子孙后代,将自己的王位一代代传下去……他们的志向,是关于江山社稷的志向。
   恐怕历朝历代,每个皇帝,在闲来无事的时候,都会做上一两首这样的诗歌吧,不过,后世的皇帝大多拾人牙慧,且不去提他们,在这些诗歌中间,气魄浩大,撼人心魄的,恐怕还是非汉武帝刘邦的那首《大风歌》莫属了吧。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歌,以大风起兴,反映了刘邦踌躇满志的壮烈情怀。据说,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前196年,当时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当他回到沛县老家的时候,召集父老乡亲,于欢宴的酒席上,他就即兴唱了这首歌。这首诗歌,并没有什么艰深难懂的词汇,所以,老家的那些老百姓,也都能听得懂,都能明白刘邦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于是,一百多名家乡的亲友齐声合唱,歌声响遏行云,场面之壮阔,不是亲眼所见之人,很难想象。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够感动这么多人齐声和唱呢,恐怕就是因为洋溢在诗词中的那份豪情壮志感动了世人吧。
   对于刘邦来说,他的功业已经成就,而且,如淮南王一般的逆臣或者是对江山有威胁之人,也已经被他逐一铲除了,所以,接下来的事情,无疑就只剩下了招纳天下贤士,帮助他保家卫国了。因此,在这首诗歌中,刘邦清楚无误地唱出了自己接下来的想法,那就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作诗的时候,都能够像刘邦那样,已经完成自己绝大部分的人生目标的,所以,很多人在作诗的时候,是正在处于建功立业的阶段,在诗里头,他们的这种想要扫平敌寇,建立不朽之功勋的志向,也都明白无误地展现在了其中。
   曹操就是其中之一,曹操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诗歌,也是写得很不错的,在他的倡导下,建安年间的诗歌出现了不少精华之作,而诗人也层出不穷。曹操本人的诗歌,也很不错,而且,他戎马一生,所写诗歌,也大多出于马上,他的志向,也自然与他在政治上的理想分不开。
   建安五年的时候,曹操和袁绍之间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曹操便是凭借此次战役,打败袁绍,奠定了在北方的统治地位,为接下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场战役,就是大名鼎鼎的官渡之战。不过,袁绍虽败,其部下仍在,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袁绍的两个儿子,带领着余部,逃到了乌桓,并且投靠了单于,想借单于的力量,来夺回自己的江山。这样的话,自然对北部边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消除袁绍的残余实力,曹操便亲自率军,攻打乌桓。当他顺利地直捣乌桓,凯旋回朝的时候,正好路过了碣石,在那里,他登上了高山,眺望远方的大海,因此而感慨万分,于是,便写下了《步出夏门行》系列诗歌,在诗中,他反映了自己看见沧海和碣石之后的感触,并抒发了自己的襟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诗歌,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够看出曹操的那种气魄来的,因为,非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情怀,第一等的壮志,是写不出这么波澜壮阔的景致的。
   在碣石观看沧海,那波涛汹涌的大海让曹操极为感慨,但是,当他想到如此秀丽的江山,却并不是全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便未免有些惆怅,生出了“江山信美,终非吾土”的感觉。不过,这种失意是很短暂的,很快地,他就从其中解脱出来了。因为,气派万千的大海,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吞天噬地的力量,他仿佛觉得,就算是日月星辰,也都像是在大海中运行一样。于是,他便想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长,他要有大海那般的胸襟,最终要完成江山一统的理想。
   这便是曹操的鸿鹄之志,如果不是顶天立地的真汉子,是不能有所体悟,生出这样的感受来的。
   无独有偶,千年之后,当毛泽东在北戴河中畅游的时候,猛然感受到了当年曹操曾经感受过的那份雄壮,于是,便留下了“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样的句子,或许,这世上所有的真英雄都会被壮阔的大海而感动,都会共同体会到大海那宽阔的胸怀吧。
   同样,毛泽东的志向也是十分壮阔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的《沁园春》中看到端倪,能够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中触发自己的诗情,这已经是非寻常人所能做到的了,而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描述雪原的句子,更是气象万千,壮阔无比。
   曹操在写《步出夏门行》的时候,除了在诗歌的最后一句,用“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来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以外,在整首诗歌的其他部分中,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具体写志向的句子。
   但是,毛泽东就不一样了,在《沁园春》的下半阙中,他将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一个一个地拿出来品头论足,从秦皇汉武开始说起,说他们“略输文采”,而唐宗宋祖呢,则是“稍逊风骚”,就连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被他说成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可都是在历史上响当当,顶天立地的啊,可是,毛泽东的志向,却比他们全都远大,因为,这些人物,虽然也都是一代人王地主,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建功立业,说到底,主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而毛泽东却不一样,他的目的,是带领全中国的穷苦老百姓,击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反动势力,建立一个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和国。从这点来说,毫无疑问,毛泽东的志向,不论是和刘邦比,还是和曹操比,都要远胜于他们了。因此,当他在最后,说出那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时候,我们相信,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事业,必将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英雄梦,当这个梦成为了现实的时候,我们就称他为英雄,而当这个梦还停留在人们的内心之中的时候,我们则称之为理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有理想自然是一件好事。
   只可惜,很多时候,世事并不是总能够顺遂人意的,在这种时候,人们就更加需要诗歌了,因为,他们需要借几行诗歌,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来宣泄自己郁郁寡欢的心绪。
   就拿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来说吧,阮籍生活在魏晋交替的时候,当时,司马氏集团正在积极谋划从曹氏集团手中将国家的统治权夺取过来,因此,便想出了用儒家的忠孝思想来束缚民众,他们以“孝”为借口,除去了很多异己。同样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因为曾经帮一个被定罪为不孝的朋友作证,而遭受不白之冤的。
   同样,阮籍作为一个林下的豪客,自然也非常看不惯司马氏的做法,所以,他并不是做不了大官,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做官。其实,阮籍在少年之时,是有自己的豪情壮志的,当他看见当年刘邦和项羽大战的古战场的时候,不觉感慨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理想之远大,绝对不会比其他人差,但是,他面对那假仁假义的司马氏集团,又怎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躯投入官场这个浊流之中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选择退归林下,过自己那放诞不羁,笑傲林泉的生活。
   但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他的理想无法实现,这却并不表示,阮籍就放弃了自己那远大的理想,正相反,这种豪情在他的身体里越积越厚,最后终于爆发成了八十多首《咏怀》诗。就算仅仅从数量上来考量的话,阮籍的这一系列《咏怀》诗,也足以堪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了。
   在这些诗歌中,有的主要是用来抒发自己郁郁寡欢的心情,以遣怀为主,比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这首诗歌中,阮籍想到了自己年少时候那报国的志向,直到如今还没有实现,所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便想到披衣起床,弹琴抒怀,但是,当他听到了孤鸿的鸣叫之后,却更加激发了他愁闷的心情。
   不过,除了这种表达自己愤懑心情的诗歌以外,阮籍在这八十多首《咏怀》诗中,也有一些展现自己豪情的诗句。比如:“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阮籍将自己比作了是一个穿着战甲,挟着良弓的壮士,他在想象的世界中,驾着战车,驰骋千里。纵使他这位百战英雄最后还是难免一抔黄土掩埋了身躯,他也不会后悔,因为,他那精忠报国的英名,将永世长存。
   恐怕就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郁郁寡欢,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阮籍才会在诗歌的世界中,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表达着自己的报国志向吧。
   其实,这样的想法,人人都会有,就算是被后世誉为隐士代表人物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也不例外,虽然他曾经在自己的《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是,其实,他却也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长居在深山之中,闲来无事,种些菊花,望望南山的闲人雅士,他也曾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呢。
   陶渊明也和阮籍一样,是一个清高之人,最看不惯的,就是人世间的阿谀奉承之事,所以,在他的一生中,虽然也曾经做过几回官,但是,都不是什么大官,而且,做官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为,他受不了那种官场中的互相吹捧,溜须拍马的事情。有一次,他当上了彭泽令,当地的一个督邮要来督查工作,陶渊明的手下就劝说陶渊明要穿上官服,很正儿八经地接待这位上差,这可把陶渊明给惹恼了,于是,他便表示,自己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从此,就挂冠回家,再也不出仕了。
   其实,陶渊明的隐居,正是其远大志向的一种表现,在陶渊明的思想里,要靠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当官,而不是利用溜须拍马而得到提拔,这,就是陶渊明的理想。
   其实,这个世上只有甘于寂寞的人,而没有甘于寂寞的心,陶渊明也不例外,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我们都能够看见他那颗不甘于寂寞的心。比如在他的《山海经》中,就有这么一段:“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在这首诗歌中的“精卫”和“刑天”,其实可以说,就是陶渊明自己。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所以,只有转而在书本之中寻找,在《山海经》中,他看到了这样两个不屈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小小的精卫鸟,它虽然渺小,但是志向远大,竟然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大海填平,而另一个呢,是刑天,他虽然已经被砍掉了脑袋,但是依然战斗不止。这些顽强不屈的斗士形象,不正好与那个不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的形象,不谋而合吗?
   “诗言志”,孔子说得一点都不错,有多少人,在诗歌之中,抒发了自己的凌云之志啊。不管是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还是在“落魄江湖载酒行”的时候,都可以写诗,都可以在诗中写下自己的志向。
   黄巢在《不第后赋菊》中说:“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王昌龄在《从军行》中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清照在《乌江》中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岳飞在《满江红》中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可以通过诗歌,将自己的情感书写下来,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理想,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前途暗淡的,前人那激情澎湃的诗歌,足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诗言志”,此言不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