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糟糕”——槽糕精彩,演绎人文

 寒江读舟 2012-06-30
 

        博主受人之邀,参加外地的一个美食大赛的评比活动,朋友让我在上海豫园(旅游景点)的某路口等,说有车来接。有趣的是这路口有家点心店,落落大方的老板娘从陕西来,由于时间还早,我就与她神侃起来。

        话题自然落到蛋糕的制作和发展历史上。老板娘买卖精明,但要让她说出汉语“糟糕”的出处肯定为难她了。“糟糕”一词的典故知道的人并不多,可以讲,十个中国人有9.9个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新华字典上没有“糟糕”一词的出处解释,读者千万不要因为看了我的这段文字马上去查翻字典,那时徒劳的。只能怪我们的文字学者把我国与饮食文化有紧密联系的词组“糟糕”遗漏了。好在博主有这个雅兴,如果博主文章的议论没有“跑偏”的话,那也算是补缺吧。

        “糟糕”一词是人们对某一件物和事不满意、遗憾、倒霉、意外的意思。“百渡”解释为:事情或情况不好。例句:事实比他想象的更要糟糕。而中国台湾省解释“糟糕”基本上是形容词,主要用法反映在台湾网络的BBS,较多用于形容带有轻度性暗示的行为和事物。比如,台湾女性常以“你真是个好人,我相信你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女孩子”、“虽然你人真的很好,但是我们……”这样的借口而拒绝男性的追求,因此衍生出“糟糕”的新含义。“糟糕”意指对一个女性付出心力但被拒绝的男性,其中还带有少许反讽意味。后来这个意思逐渐不再限于男性,女性也加入了“糟糕”的行列中。

        “糟糕”一词原出于槽糕。槽糕是一种点心,是元世祖定都北京后,满族点心融入汉族饮食文化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槽糕就是我们现在早餐广泛选择食用的鸡蛋糕。历史上的称呼有:草纸糕、槽子糕、油糕。过去包装点心的包装用纸比较少,所以大多用的是高粱叶加工的一种简易纸,颜色灰黄,颜色像草的颜色,因此叫“草纸糕”,意思就是用草纸包的糕点。该点心在北方叫“槽子糕”,意思是制作原料放入规定的槽内(模子)。“油糕”的称呼不外乎该点心的含有油脂。

        槽糕大多在冬季制作,制作的工艺千百年来基本没有变化:用鸡蛋加适量糖、面粉、香料入模烘烤而成。圆形,顶部棕红,底部微黄,吃到嘴里清香、松软、舒适。
        然而北京人为何不直接将槽糕称呼为非常直白的鸡蛋糕呢,这就是老北京对语言文化的讲究。

        光绪举人徐珂在《清稗类钞》的民情风俗注解中,说“京人讳'蛋’字,”这就可以理解带有鄙意的“坏蛋”、“操蛋”、“软蛋”、“笨蛋”、“傻蛋”、“孬蛋”、“王八蛋”、“穷光蛋”、“糊涂蛋”等骂人话,如何能与老北京人日常食用的点心联系在一起呢。 

        “糟糕”一词的诞生,直接与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有联系。

        过去北京小孩出生后第三天,即“洗三”的日子,“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在北京雍和宫的法轮殿“五百罗汉山”前,放着一个精美的“鱼龙变化盆”。据说,清乾隆皇帝生下三天曾用它洗过澡,所以又称为“洗三盆”。

        其实,过去无论帝王、庶民生了小孩也都有“洗三”的风俗。“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由收生姥姥具体主持。首先,在产房外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碧霞元君、琼霄娘娘、云霄娘娘、催生娘娘、送子娘娘、豆疹娘娘、眼光娘娘等十三位神像。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蜡扦上插一对“小双包”(祭祀时专用的羊油小红蜡),下边压着黄钱、元宝、千张等全份敬神钱粮。产妇卧室的炕头上供着“炕公、炕母”的神像,均用三碗至五碗桂花缸炉或槽糕作为供品。

        如此重要的人生仪式,众亲友汇集,传统礼节的表达方式大多为送缸炉或槽糕。可以想象,“洗三”仪式的举行以及日后产妇的坐月子、满月酒,主人共要收取多少槽糕,所以大量用不完的槽糕时间一长多半要发酸变质,这就是老北京称变质了的槽糕为“糟糕”的原因(其意与酒糟发酵成酸味和“槽”与“糟”读音接近)。所以,民间就逐渐演化出新一层含义的“糟糕”表达形容词汇了。

        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成自然,“糟糕”一词就固定下来,成了中华语言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